
在美国的大学里,学生做研究时常常会问:
“老师,我能不能直接引用新闻报道?”“在网上看到一篇热门文章可以用吗?”
作为图书馆员,我通常会建议:谨慎使用,尤其是自媒体的内容要尽量避免。原因其实很简单:媒体和自媒体都不可避免地带有立场和偏见。即使是再有影响力的新闻机构,也可能因为时效压力、编辑立场、选材角度等,呈现出并不完整的事实。
最近美国发生了一起知名公共人物遇袭的突发事件,就让我们看到假新闻是如何在社交媒体上传播的:嫌疑人身份被错误猜测,旧视频被当成新证据,甚至有人因为“长得像”而被误认成枪手。后来事实逐渐澄清,但错误的信息已经扩散,造成了混乱。这就是为什么研究和写作必须要慎重对待媒体信息的原因。
CRAAP测试:评估信息可靠性的工具在美国的图书馆教育中,我们常常会介绍一个非常实用的工具——CRAAP Test。它的名字虽然有点好笑,但非常好记,也很好用:
C = Currency(时效性)信息是否够新?是否和你的研究主题相关的时间点一致?
R = Relevance(相关性)这条信息是否直接回答了你的研究问题?
A = Authority(权威性)作者是谁?他的背景或机构是否专业可靠?
A = Accuracy(准确性)信息有没有来源支持?能否交叉验证?
P = Purpose(目的性)这条信息的目的是什么?是为了告知、学术研究,还是为了博眼球、带节奏?
当你对一篇文章或一条信息进行CRAAP测试时,就能迅速判断它是否值得引用。
如何在研究中使用媒体信息?可以用作背景:比如描述事件经过、公众反应。
不要当成唯一证据:学术研究要依赖权威的学术资源,如期刊论文、官方数据、研究报告。
核实并比较:如果要引用新闻报道,至少查阅多个来源,避免单一立场。
避免自媒体当学术引用:自媒体的写作目的大多是表达观点或吸引流量,而不是学术研究。
每次准备引用一篇新闻文章,先拿CRAAP测试“过一遍”。
尝试从图书馆数据库里寻找学术论文或研究数据作为主要论据。
把媒体报道当作“补充视角”,而不是“研究基石”。
如果不确定,可以随时找图书馆员聊一聊,我们很乐意帮你一起评估信息来源。
信息时代,人人都可能成为“新闻源”。这虽然让获取信息更方便,却也让我们更容易被不完整甚至虚假的消息误导。对于正在学习做研究的学生来说,学会辨别信息、学会选择可靠的来源,比找到答案更重要。
毕竟,研究的质量,往往取决于你引用的材料是否经得起推敲。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傅平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3316383-1502123.html?mobile=1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