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观蒙大拿世界矿产资源博物馆记
从黄石公园返回埃伦斯堡的途中,我们在蒙大拿州的比尤特(Butte)短暂停留,参观了世界矿产资源博物馆(World Museum of Mining)。这是一座依托废弃矿井建立的专题博物馆,生动还原了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矿业繁荣时期的历史风貌。我们购买了地下矿坑参观票,每张成人票为26美元,决定深入体验这座曾经支撑起一座城市的矿井遗址。
我们参观的是一座始建于1880年前后、已废弃的银矿,这也是比尤特矿业起步阶段的重要标志。这座矿井曾经运营超过一百年,直至1980年代关闭。我们跟随导览深入到地下100英尺的第一层采矿区,而整座矿井最深可达3200英尺,设有27层地下采矿区域,每隔100至200英尺就设一个水平作业层,层与层之间互通,构成了一个庞大的地下迷宫。
在照明设备尚未现代化的年代,矿工最初只能依靠蜡烛照明,后来逐渐改为油灯,直到20世纪后期才使用上电矿灯。在那样黑暗、潮湿、缺氧且布满粉尘的环境中,工作异常艰难。Jack 指出,19世纪末的矿工每天需要工作约16小时,而日工资仅一美元左右,许多人甚至从未见过地面的阳光。
导览过程中,Jack 向我们介绍了一个令人动容的细节:由于早期钻探是干式的(dry drilling),大量粉尘导致许多矿工患上了矽肺病(silicosis),据估计有数百人因此病逝。博物馆在园区中设有一处纪念碑,铭刻着他们的名字与牺牲。直到湿式钻探(wet drilling)技术被引入,才显著降低粉尘伤害,挽救了无数矿工的生命。这个细节也让我们对采矿科技的发展过程,有了直观而沉重的认识。
我们的导游 Jack 拥有蒙大拿理工学院(Montana Technological University)矿业工程研究生学位,讲解非常专业而富有感染力。他不仅熟悉历史与技术,还能结合自身学术背景,深入浅出地说明采矿设备、通风系统、水利控制与安全防护的演进过程。他的讲解耐心、热情、富有人文关怀,让我们深感敬意,参观结束后,我们决定送上20美元小费表示感谢。
除了地下矿井,地面展区同样令人惊喜。博物馆复原了一个19世纪矿镇风貌的小型街区,街道两旁布满各种“迷你”建筑,包括杂货店、市政厅、牙科诊所、学校、采矿事务所等,甚至还有迷你火车和迷你卫生间,趣味十足,仿佛走进了一个矿工的童话小镇。
比尤特的起源也极富传奇色彩。据介绍,这里最初只是一座只有几十位居民的鬼城,因发现丰富的银矿而逐渐发展,后来铜矿的发现则真正带来了城市的繁荣。在最鼎盛时期,比尤特被誉为“世界铜都(The Richest Hill on Earth)”,其铜产量至今占全美50%、全球约四分之一。城市因此吸引了大量移民,其中包括早期的华人劳工,他们在矿区或相关服务业中留下了历史的印记。
让人意外的是,比尤特今天依然在进行铜矿开采。由 Montana Resources 公司运营的Continental Pit 露天铜矿至今仍在生产铜和钼,不仅支撑着当地经济,也为全球铜业市场提供资源保障。与此同时,比尤特也是全美最大的“超级基金”(Superfund)环保整治区之一,长期致力于治理因矿业活动带来的土壤和水体污染,体现出工业化城市在历史负担与绿色转型中的复杂处境。
这趟简单的矿井之旅,不仅让我们了解到美国采矿科技的发展历程,也深刻体会到矿工们背后的艰辛与牺牲。比尤特这座小城,像一本矿石构成的厚重史书,在高原的风声中静静诉说着铜与火、血与汗、技术与代价的故事。
在离开比尤特前,我们顺道参观了著名的伯克利矿坑(Berkeley Pit)。这是一个曾经的露天铜矿,自1955年起由安纳康达公司(Anaconda Copper Mining Company)运营,直到1982年停采。在近30年的开采过程中,这里总共挖出了约14亿吨矿石和废料,形成了一个深达1093英尺(约333米)、宽达1英里的大坑。
矿坑关闭后,停止抽水,地下水开始回流,如今整个矿坑已几乎被有毒水体填满,呈现出令人震撼的深红褐色。水中含有高浓度的重金属和酸性成分,被列为美国“超级基金”(Superfund)环保整治项目之一。尽管如此,矿坑如今也是一个有围栏保护的观景点,游客可以登上高处俯瞰这一工业遗迹,见证人类与自然交锋后的沉重景观。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傅平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3316383-1495084.html?mobile=1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