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oupaper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zoupaper

博文

工程师应该补充的知识

已有 2474 次阅读 2023-1-12 18:41 |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对于工程技术人员,有一些知识是非常有用的也是有必要补课的。

1  营销与市场知识

很多工程师只是纠结于技术细节之中,并没有仔细思考自己的工资是从哪里来的?怎么来的?这就导致对自己的收入没有任何议价权,你的岗位市场工资多少,你就拿到多少。事实上,营销是非常重要的。

假定你自己是只有一个人的企业,投简历,在老板面前好好表现,这本质上也是营销。当然,如果在基层班组工作,可能成员只有几个人,都知根知底,个人用于营销的成本占比是低于公司的。许多公司寻找“第二曲线”,防止被竞争对手的颠覆性创新所击败。对于个人也是如此,“第二曲线”、有备无患的思路也是有效的。

工程师的本职工作,即技术研发或设计,也是与市场和营销密切相关。华为公司推崇的IPD(集成产品开发)研发体系的要点:1)研发不仅是研发部门的工作,还需要营销、采购、工程运维等部门从立项起就一起参与;2)研发成果评价以市场为主(例如销售额/利润/客户满意度等),而不是所谓的技术创新性、先进性;3) 技术研发和产品研发分离,不成熟的技术不能进入产品研发。真正重视研发的企业,往往是将技术研发部门的地位降低到从属于市场部门;而那些把技术宣传的非常高大上的企业,未必真的重视工程技术。

企业去承担科技项目甚至国家级的重点科研项目,那也是与市场和营销密切相关。关于电力行业中成功的研发与科研,电网调度自动化系统可以参考。调度自动化系统从OPEN-3000升级到D-5000,再到新一代系统。首先是需求的调研和分析,在需求的基础上确定产品升级方向。然后探索升级过程中的科学问题(大多数是算法研发),立若干科技项目(例如国网科技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最后再通过大量的工程项目进一步研发产品代码并进行工程实施。这个过程中,科技项目并不是主要驱动力,用户的需求才是第一推动力。上述研发过程中的科技项目,论文有可能是装点门面、应付科技成果指标用的,后续现场真正实施的产品可能与论文没什么关系。科技项目的主要作用是进行前期场景探索和算法开发,当然也可培养人才。

许多人一定会反驳我,比如过去的贝尔实验室取得了很多自然科学的成果,获得很多诺贝尔奖;谷歌公司及其旗下的DeepMind公司,也做了非常多的学术研究,相关成果在《自然》杂志都有很多。首先,这些公司需要有巨大的现金流,比如以前的AT&T公司,现在的谷歌公司,都有绝对垄断而且有巨大现金流的业务(而且边际成本几乎为零),这样的公司在美国都凤毛麟角;其次,与这些公司的商业模式有关,通过大量项目开源和进行学术研究的目的都是相同的,相当于在科技界树立了相关标准,让大量的企业跟随自己,从而在未来占据有利位置;最后,这些公司的立项并不是完全不考虑市场的,比如DeepMind公司用人工智能非常想进入生物医疗等高利润行业,例如最近蛋白质结构解析方面的工作。下围棋什么都是引子,他们为什么不去做古巴比伦楔形文字的智能识别呢?当然,我们承认并钦佩这类企业的成就,但对于绝大多数企业来说,还是需要考虑自身的条件。

关于市场营销,科特勒的《营销管理》是权威参考书,当然这是学院派的书。对于营销的实操,不同的行业是非常不同的,例如面向消费者市场和面向企业(to B)市场是不同的。电力行业是to B市场,比如说想推广新的自动化装置,其营销手段可能如下:1)专业期刊广告;2)赞助展会、学术交流会,在会上做报告;3)通过用户口碑和人脉传递新产品信息;4)游说大型企业总部部门,在顶层方案设计中占据优势;5)寻找靠谱的合作方,共同参与到某个大项目,等等。当然,前提是新产品的解决方案是确实有效的,确实能解决痛点。

2  管理学知识

按照德鲁克的观点,并不是只有管理头衔的人才是管理者,而是自己具有独立决策能力并且可以为决策结果负责,那就是管理者。对于管理知识,无论是战略决策、企业管理、创新管理、知识管理、企业供应链管理、组织行为学,这些都是可以立刻学以致用,非常有利于工作开展的(不管你自己是实习生、新员工、骨干还是经理)。

具体而言,跟工程师的本职工作最直接相关的是项目管理知识,主要内容如下:1)可行性研究的极端重要性;2)任务分解(WBS),基于任务分解的时间节点安排和考核;3)项目风险分析和相应的应急预案;4)研发团队组织管理(例如矩阵式架构)。程序员熟悉的版本管理其实也算是管理学的具体应用,这里就不赘述了。

除此以外,财务相关的知识也是有必要的,电力行业很多企业是上市公司,通过报表可以观察到市场趋势,特别是可以比较不同的公司经营情况(当然年报一定是偏乐观的)。真金白银往往比宣传更能符合一个人、一个组织的真实想法。看财务报表的关键点为:1)资产负债表,这是某个时刻对于企业的“断面分析”,可以看出某时刻企业与财务有关的汇总数据,资产负债表有两列,右列为负债和所有者权益,两边的数据需要对上,初次看企业是看资产负债表,有总体印象;2)利润表,这是两个断面之间,一段时间内企业利润的表格。大部分情况下,人们比较关心利润表;3)现金流量表,现金对于企业非常重要,因此在利润表之外还需要看企业在一段时间内的现金流量情况。比如说,有的企业应收账款回不来,或者产品质量差需要售后处理,利润很多但是现金出问题而倒闭的企业比比皆是。有的企业始终亏损,但是大家却很看好,很多情况下因为现金充足,可以投资未来(比如说物流企业建设仓库、高科技企业进行产品研发等等)。

关于管理学,德鲁克的著作可以参考;罗宾斯的《管理学》也可参考。财务会计方面的参考书就更多了。管理学有很多有成效的经验总结,完全靠个人摸索是很难的。

3  经济学/金融知识

首先,工程师学经济学并不是为了跟人辩论用的,去争辩边际效用论和劳动价值论哪个更正确,而是经济学代表一种思维方式,特别是在稀缺状态下优化能力。搞工程的人容易喜欢深入技术细节而忽视各方面的成本。马斯克的SpaceX如此成功,就是因为他用很多人当时不理解的方法(例如用不锈钢、大力堆发动机、用x86芯片不用航天级芯片,以及在航天应用“敏捷方法”)大幅度降低成本。马斯克的企业,甚至很多工业软件都是自己研发的,而不是外购,因为他具有全尺度的成本核算能力,掌控工业软件,就不会引进一代、落后一代,然后再引进;另外独立研发工业软件本身就意味着对工艺细节理解很深,很容易在其它方面做出技术改进。

事实上,一个真正好的技术,无非就是:1)在成本不会大幅度提升的情况下,提供新的功能,解决以前解决不了的问题;2)在功能基本不变的情况下,大幅度降低成本。市场评价技术就是这么朴实无华,用户并不关心这项技术是否发表了SCI论文。工程师面对的很多技术问题,本质上是经济问题。

比如说,关于软件重构、编译器升级等事项,怎么看都是纯粹的技术问题。老员工往往倾向于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新员工则倾向于激进的变革。事实上,这个问题从经济角度很容易决策。在当前时刻,忽略掉沉没成本,考虑产品未来生命期,重构的收益能否大于当前要投入的成本(比方说需要2个月重构,但收益期未来可能有好几年时间)。因此,利于重构的项目往往是生命期强的拳头产品,而且未来有很多变化空间。应付用户的半一次性项目、或者非常底层且运行稳定的程序(例如BLAS矩阵计算),都是不适合重构的。也就是说,软件重构的决策,需要更多考虑经济因素而不是技术因素。

电力市场并不是天然形成的市场,而是在自然垄断的基础上,参考经济学而人为设计出的“模拟市场”。发电商竞争的本质是调度计划安排的优先权,而调度计划受到大量物理约束,并没有什么看得见的“电力商品”。因此,经济学在电力系统显然是有用武之地的。电力系统的变革也在加快,随着综合能源的发展和电改的推进,可能产生新的岗位,这些岗位可能会与经济学甚至金融交叉的。

另外,金融知识对于个人和家庭来说有助于理财,换句话说,是保卫辛苦钱不被通货膨胀所吞噬。我听说十几年前,上海房价还在几千的时候,就有人觉得房价一定会大跌,于是卖掉房子去做别的事,类似这种事是需要避免的。

关于经济学,曼昆的《经济学原理》非常推荐,深入浅出。但是要注意经济学和财务会计的思路是不同的,经济学的成本是机会成本,财务会计则需要考虑过去固定资产的折旧等。经济学思维更适合面向未来的风险决策;财务会计更适合历史数据的汇总统计。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3316223-1371708.html

上一篇:对于控制理论的几个想法
收藏 IP: 180.111.228.*| 热度|

1 杨正瓴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1-5 12:0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