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sqdai 上海大学教授

博文

科苑轶闻-5-冯卡门访华历险记 精选

已有 12652 次阅读 2010-11-6 20:46 |个人分类:名人纪实|系统分类:人物纪事| 冯卡门, 访华, 航空研究, 航空工业, 芦沟桥事变

·卡门对中国人民一向怀有友好的情感,究其原因,可能是他出生于中欧小国匈牙利,还是一位犹太人,在他那个时代,与我国我民在世界上同处于劣势。他培养了一批我国的优秀人才,如钱学森、钱伟长、郭永怀、林家翘等人,据闻,他说过:“世界上最聪明的是匈牙利人,第二聪明的是中国人。”上个世纪他曾两度访华,一次在1928年(当时他还在德国亚琛工业大学工作);另一次在1937年,对推动我国航空事业的发展起了很大的作用。可惜他来得不是时候,那年头神州大地兵荒马乱,这位航空大师很难有所作为。这里就记下他第二次访华期间的一些遗闻轶事。
 
山海关车站惊魂
 
19376月下旬冯·卡门结束对苏联的访问,从莫斯科乘坐火车,横贯欧亚大陆到中国来,路上走了十天十夜。旅途乏味,他要么一个人发呆,思考问题,要么与人下棋来killing time。入境前,他在边境小镇上买了两瓶伏特加。
75,火车好不容易到了进中国后停靠的第一站——山海关站。他摸摸口袋里装的邀请电报,安然无恙。那是他前两年选派的赴清华的访问学者弗兰克·瓦登道夫发给他的。瓦登道夫是他的学生(在亚琛工业大学的美国留学生,后为他在加州理工学院的助手),事先说定到山海关火车站迎接他。
车刚停稳,冯·卡门正四处打量。突然间随着一阵马达的轰鸣声,不知从哪里钻出来一辆满载日本宪兵的卡车,朝海关猛冲过来。海关人员赶忙跑去打开栅门,让军车开了进来。日本宪兵跳下卡车,气势汹汹地持枪跑步占据了车站的各个重要部位。冯·卡门定了定神,才想起离开苏联时朋友告诫过他,如今的中国东北已是日本人的天下,千万要留神。但是,冯·卡门还是没想到,日本人在中国大地竟然如此耀武扬威!他惊魂甫定,跟随着旅客们在日本宪兵明晃晃的刺刀前经过,下意识地捏紧了口袋里的那封电报。
出了车站,瓦登道夫迎了过来,这是二十天来冯·卡门第一次见到熟悉的脸庞,不禁长长地嘘了一口气。原来小瓦已在北戴河呆了一周,因拿捏不准一直晚点的火车的到达时间,七天前他来到邻近的北戴河,天天到火车站迎候。
 
接受秘密使命
 
他俩当晚就坐上了赴北平的火车。车上小瓦透露,冯·卡门此行名为到清华讲学,实则以中国名誉顾问的名义,帮助策划发展中国航空工业。原来蒋介石老受日本人欺负,气得要命,决定自己造飞机,建立空军。小瓦告诉他:“你的主要行程将是会见中国航空委员会的高级官员,很可能要会见中国最高统帅蒋介石先生本人。”·卡门的精神为之一振,忘却了旅途的疲劳。
原来,蒋介石政府的如意算盘是:想让中国一步跨进航空时代,建立空中优势。先采取姑息政策,让日军长驱直入,占领东三省;同时暗中在南昌秘密建立一支独立的空军,等待时机,反攻过去。以历史眼光看来,这显然是一厢情愿式的战略决策失误。
小瓦到清华后,很快融入由庄前鼎、王士倬教授领导的、新建的航空系,提议设计直径约5,长6090米的风洞,大到足以用机翼、机尾或引擎原型来做实验,此议获得批准,决定在清华完成设计,并开始在南昌营建。小瓦说,25名清华学子参与其事,设计动员那天,一进教室,发现已弄来25块图板,学生肃立在各自的图板旁,一手拿着丁字尺,一手拿着削尖的铅笔,脸上洋溢着自豪感,急切地等待着投入挽救中国于危亡的宏图大业,不禁为之感动。经日夜奋战,风洞设计在两个月内告成。冯·卡门的眼睛发亮,说道:“好!这样的民族一定会腾飞!我能为此做些什么?”小瓦说,主要使命是给中国航空和空军建设出点子,引上正路;访问的主要目的地不是北平,而是南京,要去游说蒋介石和主管空军的宋美龄批准中国航空工业发展的长远计划,拿出更多的经费进行航空研究,尽快赶上日本。这突如其来的戏剧性安排并没有让冯·卡门紧张,反而令他兴奋不已。冯·卡门是位教授学者,但也是个爱冒险和善于表现自己的人。他喜欢跟各种不同的人物打交道,向他们展示和推销自己的学识与才华,让人们知道它们多有用,多重要。机会难得,他已经跃跃欲试了。
 
南下列车遇变
 
193776日冯·卡门和小瓦到达北平,旋即到北平饭店秘密会见了政府部门及清华大学的负责人。中方更为详尽地通报了行程计划,正式聘请冯·卡门为清华大学名誉教授,告诉他中方正在为他安排与空军官员及蒋介石夫妇的会晤。随后就去清华大学参观。
这是冯·卡门第二次到访清华。他九年前的访问已结出硕果:清华已建立航空系,有了一个试验段直径为1.5的自制小型风洞和其它设施,令他感到欣慰。
77下午六点,冯·卡门由清华工学院院长兼航空研究所所长顾毓秀教授等人陪同,轻装简从地登上了平-沪特快列车,前往南京。当时他们谁也没有想到,这列车竟是中华民国统治下由北平发往上海的最后一趟直达列车。
列车在黑沉沉的华北大地上行驶了一夜,第二天一早开进了济南站。冯·卡门被一阵嘈杂的喧闹声吵醒了。他朝窗外望去,只见站台上的人们惊惶失措,争相奔向报亭,抢购报纸,挥舞拳头,激动地尖叫,大声地咒骂。他感到惶惶然,赶紧问乘务员出什么事了,乘务员说打仗了。日本人借口说他们一个士兵在芦沟桥失踪,向中国军队发起了攻击,宋哲元率部奋起还击,这就是“芦沟桥事变”!
北平被包围了,与外界的交通运输中断了,平-沪直达列车停开了,而且一停就是十二年,直到19497月,上海解放两个月后才重新开通。幸而冯·卡门早一天离京,不然,给困在北平,想离开还得费一番周折。
 
轿子上晃悠悠
 
冯·卡门一行七月八日晚抵达浦口,然后换乘轮渡过江,进入南京城。第二天上午他们就会见了当时的空军司令周至柔将军及其属下,彼此交换了意见,谈的都是实事,废话不多。冯·卡门觉得中方这回办事比九年前要务实利落多了。
七月十日是周末,上午开会后冯·卡门一行飞往南昌,清华王士倬教授乘一架专机到九江迎接,一路绿灯,环环相扣,直达南昌城外的基地——中国空军的核心部分,那里有支撑蒋介石抗战的一线希望。在南京上空,冯·卡门看了看机舱外的六朝古都,一片宁静。谁能想到五个月后这里会变成血流成河的人间地狱!
在冯·卡门看来,基地规划得还不错,尽管显得比较粗糙。他考察了意大利人建的飞机组装厂,证实了冯·卡门听说的传言:这些意大利飞机的结构确实太复杂,不便于操作和维修。他最感兴趣的还是那座5口径的风洞。风洞的整体结构已呈雏形,虽然施工设备有点简陋,但是风洞本身的结构却让冯·卡门大吃一惊。所采用的三英寸薄壳混凝土结构刚问世不久,居然在这个偏僻之处由一群江西老表浇筑出来了。工人们昼夜轮班地干活,挥汗如雨,一天只赚三毛钱。冯·卡门很敬佩中国人的坚韧精神,并为风洞的下一步建设提出了大量建议。
七月十四日上午南昌之行结束,冯·卡门一行被一架意大利造的三引擎轰炸机送到了九江,准备会见蒋介石夫妇。他们刚下飞机不久,就被请上了用竹竿抬着的轿子。刹时间好像时光倒流,从现实世界转换到了原始的交通状态。这是一段让冯·卡门终生难忘的心惊肉跳的旅程。四个光着脚的轿夫抬着他沿着陡峭的山坡旁一条看不到头的石板小径盘旋而上。每当轿夫们转弯或换肩时,轿子随之颠簸摇晃;尤其是在峭壁的转弯处,前面的轿夫已经转过了凹底而后面的轿夫还没过,整个轿子就像平摆着的A字腰上的那一横,把坐轿的人悬挂在万丈深渊之上。尽管轿夫们技术娴熟,神色自信,冯·卡门的心还是像轿子一样悬在空中。作为坐轿者,他对轿夫们运用竹竿弹性的技巧赞叹不已;而作为力学家,又对竹竿的强度十分担心,天晓得它们到底能承受多大的载荷,又没有经过科学的检测!23年后冯·卡门回忆道:“路上实际上走了两小时,我彷佛觉得挨过了两个星期”。最后,一行人抵达牯岭镇,来到了蒋介石的夏宫——“美庐”。
到了会见场所,清华的梅贻琦校长将冯·卡门、瓦登道夫等人向蒋介石及宋美龄一一作了介绍。蒋介石穿着一身长袍马褂,显得身材有些单薄,面色苍白,言语不多,使得会晤气氛略感沉闷。冯·卡门心想大概由于半年前西安事变的阴影还在作祟,他的身心没有完全恢复。幸好宋美龄性格开朗,口齿伶俐,气氛很快活跃了起来。因此,冯·卡门的好感的天平向宋美龄倾斜。
在用午餐的时候,他们谈到了芦沟桥事变,蒋介石摆摆手说这事不要紧。他觉得日本人不会发动全面战争,同时他也可以再让出一些地盘,让日本人步步深入,直到他在南方积蓄足够的力量进行反攻。他似乎把很大的希望寄托在他的空军上。最后话题很自然地转到了航空研究上。宋美龄转向冯·卡门,以航空委员会秘书长的身份说,“现在就请我们的大师解释一下风洞是怎么回事吧”。
·卡门这回有了用武之地,尽最大的努力认真地作了解释,从飞机与空气的相对运动讲到用风洞如何在实验室里模拟飞机在空中的情况。为了弥补他浓重的匈牙利口音造成的表达力不足,冯·卡门还加入了许多富有表现力的手势。宋美龄认真地听着。在他讲完之后,她笑着说,“很好,我虽然不能完全理解你说的全部内容,但你在描述风洞时的热情与专注让我相信它们确实很重要。所以我同意中国必须建造风洞”。冯·卡门脸上露出了满足的笑容。他心想,宋美龄多会说话,让人听了就是舒服,这真是个秀外慧中的女人。冯·卡门接着说了些测试与研究同样重要,应当同时进行的经验之谈。宋美龄一一作了翻译,并予以肯定。
·卡门偶尔也注意到蒋介石的沉默,但他没有多想。他不知道,蒋介石此时的心思不在这里。都快火烧眉毛了,哪里来得及什么测试与研究。他也不知道此时还有另一位美国人也在庐山,他是退役空军上校陈纳德。陈纳德应邀来华考察空军两个月,本来要走了,碰上芦沟桥事变。他见日本人欺人太甚,便决定留下来,跟小日本干一场,也好将他在美国没有机会发挥的武功施展一番。陈纳德是典型的军人出身,以斗勇格杀为职业,这才是蒋介石眼下最需要的。不管怎样,有宋美龄刚才一番话,冯·卡门认为他就算完成了清华大学给他的任务,成功地说服了蒋氏夫妇,让他们知晓建立中国的空军需要继续加强航空研究。
 
冯卡门的信念:中国会腾飞
 
从庐山下来后,冯·卡门又回到南京住了几天。北平是回不去了,他只能托人把他留在北平的行李偷运过来(其中的两瓶伏特加却在检查中作为“不明液体”给没收了),然后和瓦登道夫一起去日本按原计划完成东京帝国大学的讲学。
在日本,冯·卡门看到军国主义情绪像癌症一样蔓延,征服中国成了许多日本人狂热的梦想。想到他在中国的所见所闻,想到他的手提箱里那份正在起草的中国之行的报告,冯·卡门心中便一阵不安。他多么希望时局会像蒋介石判断的那样发展,希望日本人不会发动全面战争。然而,事实无情地粉碎了他的希望。当冯·卡门人还在日本之时,气焰嚣张的日本军队便打进了北平,在紫禁城里举行阅兵式。冯·卡门刚刚离开日本返美不久,得寸进尺的日本人又在上海打响了全面战争。193712月野蛮的日本侵略军攻入南京,大肆屠杀。193810月日军攻陷武汉,19393月攻陷南昌。南昌风洞于19384月建成,随后便遭到日军飞机轰炸,为南昌风洞订购的马达也在香港被日军掳走。至此,刚刚起步的中国航空工业和航空研究夭折了,直到1949年再没有什么起色。
然而这场航空梦却激励了一批有志中国青年投身航空救国的行列。一批航空科技人才在悄悄地成长。钱学森当时在冯·卡门教授的门下已崭露头角。钱伟长,郭永怀,林家翘,庄逢甘,周明溪,罗时钧等人先后汇集到加州理工学院,从事航空动力学方面的学习和研究工作。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后来成了中国航空航天事业的栋梁。
·卡门无疑最清楚这支生力军的潜力。他一直关注着中国的变化,1949年后他仍通过各种渠道了解中国航空工业界的现状。他了解到新中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注意到北京航空学院和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的建立。他深知中国的崛起和腾飞是不可阻挡的。在他的回忆录中,他以确信的口吻写了下面的一段话,作为对他中国之行的结语:“毫无疑问,中国已经冲破了许多阻碍科技进步的束缚,我相信一旦解决了目前面临的国内国际的问题,她在科技方面的巨大潜力就将完全释放出来”。他把自己回忆录中的这一章取名为“中国要腾飞”。
 
我们回忆这段往事,在感谢冯·卡门的美意的同时,更应看到我们身上的历史责任。朋友们,让我们一起奋斗,为祖国的腾飞再腾飞,尽我们的绵薄之力!
 
本文主要参考资料
1.       ·卡门,李.爱特生. 冯·卡门――航空与航天时代的科学奇才. 曹开成译.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7
2.       易宣. 钱学森的导师在中国:冯卡门1937年中国之行http://web.wenxuecity.com /BBSView.php?SubID=Memory&MsgID=100580
写于2009425
http://blog.lehu.shu.edu.cn/sqdai/A71708.html
修改于2010115日,庐山牯岭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330732-381061.html

上一篇:科苑轶闻-4-苏步青“背榜”记
下一篇:科苑轶闻-6-“呆头呆脑”的科学家
收藏 IP: .*| 热度|

19 刘玉仙 曹建军 武夷山 陈儒军 王震洪 王青云 杨远帆 徐坚 陈国文 张晓锋 刘凡丰 熊李虎 吕喆 赵福垚 唐常杰 周华 陈然 mbb yangxintie

发表评论 评论 (15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7 23:4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