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sqdai 上海大学教授

博文

怎样分析网络谣言?——谣言动力学漫话(三)

已有 6470 次阅读 2010-8-20 07:24 |个人分类:科海随笔|系统分类:科普集锦| 复杂网络, 物理学, 社会学, 谣言动力学, 网络谣言

电子网络改变了人类生活。它是一把“双刃剑”,既可造福于大众,给人们生活带来种种方便和实惠,也可给大众带来一些祸害。就谣言而言,现代网络的出现,改变了谣言的口口相传的特征,使其如添双翼,危害性大大增加,从而出现了“网络谣言”这一术语。研究谣言动力学,应该把主要注意力放到网络谣言上

去年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夏学銮在《人民论坛》上发表文章(见链接),论及网络谣言的十大特性,并呼吁人们以正视、研究、睿智、沉默、消费、文化六大基本态度去应对。

一般来说,谣言可分成个体谣言和社会谣言两大类;前者针对个体人物或个体事件,影响较小;后者涉及社会或公众人物所代表的社会群体,影响较大。但随着网络谣言的出现,一些个体谣言(如夏文中提到的“闫德利事件”或称“爱滋女事件”)也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

网络谣言实在可恶!

那么,我们应该从谣言动力学角度来认识、分析网络谣言?

首先,网络谣言具有一般谣言的社会学特征和物理学特征,如昨天的博文里提到的:社会学视角的虚假性、不确定性、传播放大性、传播快速性、受众猎奇性、传播心理从众性以及脆弱性;物理学视角的有源性、扩散性、变异性、随机性、传播的非线性动力学特性、复杂网络特性。

其次,网络谣言使得一般口口相传的谣言特征发生如下变化。

从社会学角度来看,

——增加了谣言载体的多样性和信源(谣言源)的难以追溯性。如今,网站(包括博客网站)、电子杂志、搜索引擎、群发电邮等等,均可成为谣言传播的便捷载体;而且信源较为难查,需要动用特殊的侦查手段,而这是常人所难以企及的;

——增加了谣言的传播速度。这一点是不言而喻的;

——增加了信宿(听信谣言者)的广泛性。只要想想每天有多少人在上网就行了,而且每天转帖不计其数,不少网民成了谣言的自觉的或不自觉的受众和传播者;

——增加了谣言的存在时间。由于反复转帖,使谣言消失速度大大降低;

——增加了谣言的迷惑性。网络谣言的高度重复性,会引发群体思考,导致认知失调,特别是青少年缺乏鉴别能力,容易接受谣言;即使一些老谋深算的正直之士,受到谣言的反复刺激,也会不知不觉地认同,甚至加以随感性的发挥。(记住:信宿未必是坏蛋!)

——增加了谣言的杀伤性。这是上述“增加”产生的后果,网络谣言所造成的危害不可低估。

从物理学角度看来,

——造成了谣言的多源性和强烈辐射性;

——造成了变异性加剧,谣言在转贴中不断被修改,内容变化的速度大增;

——造成了随机性加强,主要由载体和信宿的多样性和多元化导致;

——造成了谣言传播的复杂网络特性增强。国内外已有人对谣言网络建立了小世界网络模型和无标度网络模型,各有一定的道理。

 

就谣言动力学的研究水平而言,我国由于起步较晚,远远落后于国外。国外的谣言传播动力学的研究始于1960年代,而国内上个世纪仅有不多的研究,主要由文科人士做唯象性描述,而理科人士的介入和文科人士实现“文理结合”,则始于本世纪初。由于网络谣言出现得较晚,我国在这方面的研究与国外的差距不算太大。

网络谣言的危害性极大,因此希望更多的朋友关注这个研究热点。

 

写于2010820日晨

 

【链接】夏学銮:网络谣言十大特性(文摘)

网络谣言十大特性(文摘)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中新社 更新时间:2009-12-8 12:45:40

近几年来,谣言在网络上的传播成为一大社会景观,随着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网络谣言的传播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成为引发社会振荡、危害公共安全的因素。新一期《人民论坛》刊登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夏学銮的文章,分析了网络谣言的十大特性,并呼吁以正视、研究、睿智、沉默、消费、文化六大基本态度应对。

这篇题为《网络时代的谣言变局》的文章说,网络的虚拟性和进入的匿名性,使得网络空间成为冒险家的乐园、自由主义者的国土。在现行的网络运行环境下,每一个网络行动者,都是这一虚拟空间的“国王”。他可以随心所欲地行驶自己的权力,造成惊天动地的巨大响声,以便炒作自己、推销自己。比如,网络语言暴力、网络隐私侵犯已是网络的顽疾,成为网民诟病的对象。

文章分析说,网络谣言有以下新的特点:

隐蔽性。网络身份仍是隐蔽的,这增加了普通网民查找谣言来源的难度,不利于及时揭穿谣言。

知识性。许多网络谣言,以传播知识的面孔出现,增加了识别的难度。

炒作性。网络谣言的传播速度之快和传播范围之广,经常使一些不甘寂寞的人指使一些帮闲文人制造一些关于自己无伤大雅的谣言,然后自己再出来辟谣,借此炒作自己以增加网络名气。

自炒性。在网络上,有人自己制造关于自己的“谣言”。这种谣言,美化自己的居多,丑化自己的也有,但十分罕见。这种丑化自己的谣言,其制造者的动机颇值得研究,大概逃不出“不求流芳百世,但求遗臭万年”的思维逻辑。

攻击性。在网络上散布某人的谣言,大都是带有攻击性的行为,包括诽谤中伤、泼妇骂街和一些地痞流氓、光棍无赖的龌龊行为。

报复性。最近在网络上发生的有广泛影响的“闫德利事件”,是其前男友杨某为了报复闫德利,而捏造闫曾从事性交易,并患有“艾滋病”的网络谣言,河北省容城县司法机关已对其男友采取了司法措施。

宣泄性。有些网络弱势群体,在现实社会中受到了委屈或打击,为了宣泄郁闷心情,在写博客时或留言贴中,不知不觉制造了一种谣言。

预言性。为了吸引眼球,有些网络谣言以预言未来祸福吉凶的面貌出现,让人半信半疑。

诱惑性。有些无聊好事之徒,往往以发电子邮件的方式制造遗产赠予的谣言,以考验你抵御巨大金钱诱惑的定力。

强迫性。更有一些精神偏执者,在网络上发送一些莫明其妙的谣言信件,要求你转发给多少人以上,否则就对你和你的家人进行疯狂的诅咒,强迫定力不强的网民必须按照他的意志从事。

文章称,对待谣言,特别是网络谣言,应持的基本态度是:

正视。首先要正视谣言,不要回避谣言。正视谣言,就是要承认,谣言和其他事物一样,也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不会因为你不理睬它而自动消失。

研究。其次要研究谣言,弄清它从哪里来,又到哪里去,以及基本的传播手段。只有对这些心知肚明,才能发现有效的应对措施。

睿智。谣言止于智者。当代公民对谣言的基本态度是:不制造谣言、不相信谣言、不传播谣言。

沉默。沉默也是一种应对方法。对有些谣言,越解释越流传。为什么有些谣言会有“越描越黑”的效果,就与这类谣言的性质有关。

消费。消费在这里有两种意义。一是当你听到谣言的时候,该吃,吃;该喝,喝,就当什么事都没有发生,照常消费,叫做消费谣言。二是当你听到谣言的时候,你还可以把它当作一种文化或文章进行消费,叫谣言消费,以“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的大度进行消费。从某种意义上说,谣言消费是一种文化消费。

文化。从某种意义上说,谣言是一种野蛮的力量。对付野蛮,不能以野蛮待之,要以礼待之、以文化之。诸葛亮七擒孟获不是武力之功,而是文化之效。

http://www.cddc.net/cnnews/xmt/200912/12094.html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330732-354609.html

上一篇:美丽的街 古老的街 惹祸的街 名人的街——流体力学的魅力浅说(1)
下一篇:朱校长深情追念钱校长——记钱先生的一件轶事
收藏 IP: .*| 热度|

5 曹聪 吕喆 闫小勇 khphy2008 shuishousong

发表评论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1 19:5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