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颖
《履》卦03“眇能視,跛能履”-易学107
2025-8-4 17:46
阅读:382

   本篇博文,我们继续分析《履》卦的爻辞。

六三:眇能視,跛能履,履虎尾,咥人,凶。武人為于大君。

   1. 眇(miǎo) 

   “眇”的本义很可能是指一只眼睛大、一只眼睛小,即“大小眼”。将“眇”理解为“少目”(即瞎了一只眼睛)可能存在偏差。《说文解字》说:“(眇)一目小也。从目从少,少亦声。”《说文解字注》也肯定了“目小”的观点,并引《方言》曰:“眇,小也。”但如果将“眇”理解为小眼睛,就不好解释为何其造字法为“从目从少”。《说文解字注》引徐锴,认为该字为会意字,“按物少则小,故从少,少亦声”,也就是说“从目从少”并非指少了一只眼睛,而是指一只眼睛的大小要比另一只少一些。这有效地解释了该字的造字法。一般而言,正常人的两只眼睛或多或少都会有些差异,只不过不太明显。有些人的生活习惯不好,例如喜欢斜视或用一侧牙齿咀嚼,就可能造成两眼大小差异明显,周文王很有可能就是如此。

   2. 能 

   “能”的本义是胜任做某事,作为特殊动词,其用法与现代类似。该字是假借字,造字法为一种熊的形象。由于抽象动词不易造字,古人便因“能”与“熊”发音类似而假借了该字。

   3. 视

   “视”就是看见。《说文·见部》说:“(视)瞻也”;《释名·释姿容》:“视,是也,察其是非也。”所以“视”不仅指能看见,而且能看得很清楚。

   4. 跛

   “跛”指跛足,或一只腿是瘸的,或走路脚拖地,行路姿势怪异。文王在《周易·经》中不止一次提到自己行路不便,原因很可能是“腓不拯其随”(小腿肚的肌肉无力,无法带动脚),但我们不知道他是一只腿如此还是双腿皆如此,所以只能以“跛足”称呼。

   “眇能视,跛能履”是说:眼睛小,但是能够看清楚;跛足,但不影响走路。该句爻辞的意思并不难理解,但我们需要分析这些字背后要表达什么样的态度。

   首先,第一种假设,这句爻辞可能表达了一种满足的态度。眼睛小,能看见就行;跛足,能走就行。用这句话来表达“能完成目的就可以了,还苛求什么呢?”。第二种假设,该句爻辞也可能表达一种愤怒的态度,因被人看轻而自我解释,或面对别人的侮辱而奋起反驳。从前后文的逻辑来看,我认为第二种假设更具说服力。

   5. 履虎尾,咥人,凶 

   “履虎尾”是指踩老虎尾巴。

   《周易·经》形成于语言发展的初级阶段,写作手法简略,避免重复,并没有说清“履虎尾”的施动者是谁。如果“眇能视,跛能履”抒发的是愤怒的情绪,那么“履虎尾”的施动者就很可能是文王的对手或敌人。文王名义上说对方在踩老虎的尾巴,实则暗示对方触碰了自己的底线。“咥人”表示老虎可是会咬人的,暗示“我不是好惹的”。

   “凶”字在《周易》中可以单独存在,作为判断语句,描述前面叙述的内容不是好事。但同时该字也可以作为副词存在,修饰动词,表示程度。根据前后文,我认为该字为副词,表示咬人的程度很严重,可以翻译为“狠狠地”。

   文王经常使用比喻来直接论述、说理。例如,以“履虎尾”来直接代表对手的恶劣行为。这也反映了文字产生初期阶段的写作特点:不引导读者将比喻和现实联系起来,而是直接用比喻取代现实进行思考。

   同时,从另一个角度,这种写作方式也表明文王的著述很可能具有日记的性质,是为了自己看,而不是给别人看。因为写日记时,作者熟悉每段记录的背景信息,其周围的人也熟悉这些背景信息,例如:该事件是什么时候发生的?人物都包括谁?过程如何?结果怎样?所以在回头看这句话时,自然就知道是在说什么。如果文章不具有日记性质,而具有给别人阅读的功能性,那么在写作时,就必然会有意识地交代时间、地点、人物、事件。

   其次,周文王的著述也很可能具有诗歌或文学作品的性质。因为诗歌等文学作品需要字斟句酌,避免重复。从《周易》文本中,我们可以发现周文王为了避免重复,甚至省略了句子的主语、宾语等成分,这为我们的理解带来了诸多困难。

   在分析《周易·经》的卦爻辞时,必须结合该卦的主题,构想并假设该主题出现的场景,用场景和主题将这些比喻代入到现实中去,这样才能够将卦爻辞解释得清楚。例如本句:“履虎尾,咥人凶”,如果只从字面解释,那么它仅仅是描述老虎的特征。但是如果我们将比喻带入到现实进行对应,则译文为:“你碰触了我的底线,我可不是好惹的”,言外之意是“这不是好事,你要想清楚后果”。这样我们就会发现,该句的逻辑线索非常清晰,表达也非常清楚,非常符合生活,只是因为缺少连词和助词,需要我们对逻辑关系进行简单的关联和修饰。

   6. 武人為于大君

   这句话的意思是:我是武人,因为替商王打仗的战功,才取得了大君之位。

   “武”的造字法为持戈而进者,指参与打仗的人。

   “为”的造字法可能是以手牵象,或喂动物食物。因为抽象动词不易造字,于是假借此字来表示做事、作为。

   “大君”是商周时期对部落首领的称呼。

   上述的字和词都属于基础性的,深究起来其实涉及很多内容,但句子的结构和现代中文类似,比较容易理解,这里就不对字词进行过多解释,我们只谈其内容部分。

   例如:文王是因为武功才得到大君之位吗?

   文王的父亲季历因为参与对鬼方的战争而被商王赏识,之后又参与了多场战争,因此年幼的文王很可能也跟随父亲参加过一些战斗。也许季历不只有一个儿子,文王也许不是长子,但他可能因在战场上勇敢善战而被提拔为族长(此假设存疑,从《周易·经》中实在看不出文王勇敢善战的样子,反而比较隐忍,以长子身份继承是很有可能的事)。不管怎么说,年幼时的文王肯定上过战场,所以称自己为武人不能算错。这句话是对“履虎尾,咥人,凶”的解释,逻辑上是顺畅的。

历史背景与事件推测

   那么,为何文王在提到“幽人貞吉”后,又转而论述“履虎尾”的事呢?

   背景也许是这样的。季历是亶父的第三子,被派出跟随武乙攻打鬼方,战功显赫,在周族中应该威望较高。商王武乙和文丁对季历都比较重视。季历在殷都附近建侯,虽受重用,但不能随便返回周原。随后他很可能病死于塞库(季历不可能被文丁所杀,因为根据现在的考古发现,商人对不听话的部落惩罚极其残酷。如果季历是被杀,文王不可能继续被重用,甚至娶了商族之女)。周原的羌人(周族各部)属于落后、未开化的部落,他们很可能无法理解商族的封建制度,不明白季历为何没有回来,反而死在侯地。由于羌人和商族文化差异大、语言有别、信息交流也不及时,周族各部认为商王文丁杀了季历,并形成谣言是非常可能的。

   周族各部因长期不满,加上季历之死,于是有了反对商王的举动。《太平御览》八十三引(古本)《竹书纪年》:“帝乙处殷二年,周人伐商”。这样,商族便迫切需要扶持一个周族的领袖,让他扎根于周原,交好商族,替商王安抚、平息羌人各部(不仅包括周族)的纷争,以实现商王在周原的统治。这样的历史时期,正是文王离开殷都附近畿内侯地,回到周原族地的好机会。为此,文王开始四处拜访,争取机会,也就是所谓的“幽人貞吉”。

   可以想见,返回周原的候选人并非文王一个。周原上生活的不见得只有一个部落,他们统称为周族,彼此间有一些血缘联系。周文王的祖父亶父也许只是周原各羌人部落中的一个首领,但跟随武乙伐鬼方的可能不只季历,应该还有其他部落领袖。季历虽然因作战勇敢而受到武乙、文丁的重视,但其他人应该也不差。这个时候,选择哪一个人回去”建侯“,就是一场政治较量了。

   文王前文所说的“素履”、“履道坦坦”无非是在表达,自己是真心为商王分忧,忠诚而毫无杂念。那么文王的政治对手呢?我们不知道他是如何表现的,但他很有可能对文王的身体、样貌进行了攻击。这种攻击激怒了文王,所以才说出了前面“履虎尾”的话。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洪颖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3303836-1496452.html?mobile=1

收藏

分享到:

下一篇
当前推荐数:3
推荐人:
推荐到博客首页
网友评论0 条评论
确定删除指定的回复吗?
确定删除本博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