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颖
周易科普12-商族的问题-易学86
2025-5-13 17:48
阅读:465

   “酋邦”和“部落”之间最大区别就是职业化军队的出现。

   通常,部落规模较小,既没有能力也没有必要分化出专业的士兵。

   在现有对原始部落的人类学研究中,都谈到部落的首领与军事领袖未必是同一人,但军事制度是全民皆兵。参考古希腊氏族的军事制度,全民皆兵也被称为“公民兵”。“公民兵”强调的是所有部落成员都有成为士兵的义务,平时耕作,战时加入军队,这在《周易》中称为“师”。

   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引用了摩尔根《古代社会》对易洛魁人的研究“要是发生战争,大半都出志愿兵来进行。在原则上,每一个部落只要没有同其他部落订立明确的和平条约,它同这些部落便都算是处在战争状态中。反对这种敌人的军事行动,多半由一些优秀的战士来组织;这些战士发起一个战争舞蹈,凡参加舞蹈的人,就等于宣告加入了出征队,队伍便立刻组织起来,即时出动。部落的领土若被侵犯,其防卫也多半由志愿兵来担任。这种队伍的出发和归来,总要举行公共的典礼”[1]。

   但是在“酋邦”中,情况就与“部落”完全不同了。

   “酋邦”是不稳定的过渡状态,其能够维持,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王族”是否拥有强大的军事实力。从《竹书纪年》记载的不断发生的“商”和其他各方的冲突和战争,可见,没有强大的军事实力,“商王”无法让各方臣服。

   “王族”在维持自身地位时也会面临几个普遍性的问题:

   1.“王族”的实力最强,但子女也较多。子女特别是儿子成人后会面临分家的情况,这虽然在总体上增强了“商族”的实力,但是分家之后儿子形成的部落不一定会那么听话,在客观上削弱了“王族”的实力。

   以上篇博文提到的“昆夷”为例,它明显也是商族的一支,而且地位较高。商王文丁死后,其子帝乙即位,按照我们对中国王朝历史的了解,这里面是否存在兄弟之间争夺王位的可能呢?对于争位失败的兄弟,没有下死手杀他,将他的亲属及下属驱逐到西北荒蛮之地,还安排人在中间建城用于监视,这不是非常合乎逻辑的历史假设吗?所以回头看《竹书纪年》“帝乙名羡。元年庚寅,王即位,居殷。三年,王命南仲,西拒昆夷,城朔方”,简单的几句话,里面可能蕴藏了多少信息啊!

   2.“商族”规模的扩大,产生了权力分化的客观需求,古代社会注重血缘,“酋邦”的权力只能分化在具有血缘关系的大贵族手中。权力的分化和协调是贯穿历史的政治学重大课题,“商族”也不可能例外,掌握权力的人之间一定会产生矛盾和冲突,这种冲突也弱化了“王族”的控制力。

   《史记》记载伊尹很可能是商始祖汤妻子的血缘亲属,被汤重用,按照《周易》对商官位的描述,很可能承担“夷主”的权柄。汤死后,汤的儿子太丁、外丙、中壬相继离世,伊尹立太丁之子太甲为商王。伊尹和太甲发生矛盾,于是商王太甲被软禁。太甲死后,其子沃丁为商王,这时伊尹去世,商王沃丁重葬伊尹[2]。

   这里有几个问题:1.伊尹很可能与商汤妻子有紧密的血缘关系,否则不可能成为“夷主”。就算商汤器重外人,商汤的族人也不可能服从。甲骨文资料证明,“伊尹”本身就是商族重要的始祖,接受祭祀[3]。2.《史记》说“太甲”有罪,“不明,暴虐,不遵汤法,乱德”等,这明显是政治斗争胜利者书写的故事。这无非是产生了长期执政贵族和新任商王的利益冲突,这在中国历史上屡见不鲜。 3.“沃丁”是政治利益协调的产物。“伊尹”执政多年,其家族在“商族”中势力必然强大,这一点不会因为“伊尹”去世就消失。况且“伊尹”很可能获得了商汤妻族的支持。“沃丁”的父亲“太甲”曾被囚禁,而“沃丁”依然高度赞扬“伊尹”,这是非常高明的稳定各方政治势力的手段,由此可见商族政治斗争的复杂性。4.另一种古代文献《竹书纪年》干脆扯开了这些遮羞布,明确说“伊尹”自立,之后被杀[4]。其实我认为《竹书纪年》和《史记》记载并不冲突,盖因政治事件一向是复杂的,无非是不同角度的描述而已。

   3.“商族”称雄中原上百年,一定会面临军事战斗力减弱的情况。

   众所周知,在相同武器技术条件下,“先进文化”的军事战斗力往往不如“野蛮文化”。文化相对发达,人们对自然条件的依赖性会降低,需求层次相对提高,会更加注重对个性的追求,从而更缺乏对战争恶劣条件的耐受性、对军队高度专制的服从性和对战场从容赴死的接受性。而“野蛮文化”一旦学习、拥有了先进的技术和武器,战士本身就习惯在恶劣环境中生存,淳朴、愚直地对上级盲目忠诚,以及更加暴力的传统文化,使其爆发出更强大的战斗力。直到“野蛮文化”的人们获得了更好的地位和生活条件,他们的战斗力才会在后代中逐渐减弱。这样的例子太多了,中国古代北方和西方的游牧文明一直是农耕文明的强大对手,本文不再做进一步的分析了。

   “商族”尚武,但这仅仅是针对族群发展初期而言的,在占据了近百年的统治地位,文明高度发展之后,其军事战斗力还依然强大吗?

   事实是,“商族”的军事战斗力的确依然强大。

   原因就在于“商国”和古希腊、古罗马一样,在从部落向“酋邦”过渡的过程中,发展出了职业军人。

   下篇博文我们将继续介绍。 

注释: 

[1].参考《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1卷。 

[2].《史记·殷本纪》“伊尹名阿衡。阿衡欲奸汤而无由,乃为有莘氏媵臣,负鼎俎,以滋味说汤,致于王道......帝太甲既立三年,不明,暴虐,不遵汤法,乱德,于是伊尹放之于桐宫。三年,伊尹摄行政当国,以朝诸侯。帝太甲居桐宫三年,悔过自责,反善,于是伊尹乃迎帝太甲而授之政。帝太甲修德,诸侯咸归殷,百姓以宁。伊尹嘉之,乃作太甲训三篇,褒帝太甲,称太宗”。 

[3].伊尹一直受到殷人隆重的祭祀,如卜辞:“[辛]亥卜,至伊尹用一牛。”(《合集》21575)“乙亥贞,其侑伊尹二牛。”(《合集》33694)等等。姚孝遂、肖丁《小屯南地甲骨考释》肯定:“伊尹不是先王,但卜辞对于伊尹的祭祀非常隆重,其地位之尊崇,是超乎寻常的。且伊尹之祭日均于‘丁’”。 

[4].《竹书纪年》“太甲名至。元年辛巳,王即位,居亳,命卿士伊尹。伊尹放太甲于桐,乃自立。约按:伊尹自立,盖误以摄政为真尔。七年,王潜出自桐,杀伊尹,天大雾三日,乃立其 子伊陟、伊奋,命复其父之田宅而中分之。约按:此文与前后不类,盖后世所益”。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洪颖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3303836-1485590.html?mobile=1

收藏

分享到:

下一篇
当前推荐数:5
推荐到博客首页
网友评论0 条评论
确定删除指定的回复吗?
确定删除本博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