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hsbj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jhsbj

博文

γ/δ T 细胞与CD4⁺ T细胞、CD8⁺ T细胞有什么不同?

已有 582 次阅读 2025-7-22 20:34 |个人分类:肿瘤治疗|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γ/δ T 细胞与 CD4 T 细胞、CD8 T 细胞同属 T 淋巴细胞家族,三者在细胞表面受体、功能分工及免疫应答方式上存在显著差异,其关系可从 “分类层级” 与 “功能互补” 两个层面阐释。

一、分类层级:基于 T 细胞受体(TCR)的分支划分

T 淋巴细胞依据细胞表面 T 细胞受体(TCR)的类型,可分为两大群体:

α/βT细胞,占外周血 T 细胞的 90%-95%,其 TCR 由α链与β链组成,是适应性免疫的核心细胞。根据表面分子CD4和CD8的表达,α/β T细胞进一步分为:CD4 T细胞(辅助性T细胞,Th):通过识别抗原呈递细胞(如树突状细胞)呈递的MHCⅡ类分子-抗原复合物,辅助B细胞活化、促进细胞毒性T细胞增殖,从而调节免疫应答。CD8 T细胞(细胞毒性T细胞,Tc):识别MHCⅠ类分子-抗原复合物,可直接杀伤被病毒感染的细胞或肿瘤细胞。

γ/δT细胞,仅占外周血T细胞的5%-10%,其TCR由γ链与δ链组成,是进化上更古老的T细胞亚群,兼具先天性免疫与适应性免疫特征。该细胞通常不表达CD4或CD8(少数可弱表达CD8),因此不属于CD4或CD8 T细胞范畴,是独立的T细胞分支。 

二、功能差异:免疫应答中的角色分工 

演示文稿1.jpg

γ/δT细胞的表达特点和相关疾病?

    γ/δ T细胞的数量异常(增多或减少)、亚群比例失衡及功能表型改变,与感染、自身免疫病、肿瘤、免疫缺陷等多种疾病密切相关,可通过检测其表达特征辅助疾病诊断。 

一、核心检测指标:数量、亚群与功能表型

    γ/δ T 细胞在外周血或组织中的数量变化(绝对值或占总 T 细胞的比例);

    γ/δ T 细胞的主要亚群为 Vδ1和 Vδ2,人类外周血中 Vδ2占 γ/δ T 细胞的 50%-90%,黏膜组织中以 Vδ1为主);其功能表型为主要活化标志物 CD69、具有细胞毒性分子颗粒酶 B、细胞因子 IFN-γ/IL-17 的分泌能力等。 

二、不同疾病中 γ/δ T 细胞的表达特征与临床意义

感染性疾病:早期免疫应答的 “预警信号”。γ/δ T 细胞可快速识别病原体(如细菌、病毒、寄生虫)的应激分子(如磷酸抗原、热休克蛋白),在感染早期即发生数量或功能改变,是重要的辅助诊断指标。

细菌感染:胞内菌(如结核分枝杆菌、李斯特菌)感染时,γ/δ T 细胞(尤其 Vδ2亚群)在外周血中数量显著增多(可升至总 T 细胞的 20%-40%),且高表达活化标志物 CD69 及细胞因子 IFN-γ,提示病原体侵袭。在结核感染中,γ/δ T 细胞比例升高结合 γ-干扰素释放试验(IGRA),可提高早期诊断灵敏度(尤其对潜伏性结核)。

病毒感染:HIV 感染早期,γ/δ T 细胞(尤其 Vδ2亚群)因持续活化而数量快速减少(晚期可降至正常的 10% 以下),且功能耗竭(分泌 IFN-γ 能力下降),其减少幅度与病毒载量正相关,可辅助判断免疫损伤程度。新冠病毒感染重症患者中,外周血 γ/δ T 细胞数量显著降低,且高表达凋亡标志物 PD-1,提示免疫耗竭,可作为病情严重程度的预测指标。

寄生虫感染:疟原虫感染时,γ/δ T 细胞(Vδ2)通过识别疟原虫裂殖子的磷酸抗原大量增殖,外周血比例可升至 30% 以上,其数量峰值与原虫血症水平同步,可辅助诊断急性疟疾。

自身免疫病时,异常活化与组织浸润为核心标志。γ/δ T 细胞可通过分泌促炎细胞因子(如 IL-17、TNF-α)或直接攻击自身组织参与发病,其组织浸润和功能表型改变具有诊断特异性。

类风湿关节炎(RA):患者滑膜组织中 γ/δ T 细胞(主要为 Vδ1亚群)数量显著增多(较健康人高 5-10 倍),且高表达 IL-17 和破骨细胞活化因子(RANKL),导致关节炎症与骨破坏。检测滑膜液中 Vδ1IL-17 γ/δ T 细胞比例,可辅助判断 RA 活动度(比例越高,病情越活跃)。

银屑病:皮损部位(如表皮)存在大量 γ/δ T 细胞(主要为 Vδ1亚群),其分泌的 IL-17A 是驱动角质形成细胞过度增殖的关键因子。皮肤活检中 γ/δ T 细胞浸润结合 IL-17 升高,可作为银屑病与湿疹等其他皮肤病的鉴别指标之一。

多发性硬化(MS):患者脑脊液和病灶中 γ/δ T 细胞(Vδ1)增多,且高表达 CD69 和颗粒酶 B,提示其参与神经髓鞘损伤。外周血中 γ/δ T 细胞比例升高(>10%)结合脑脊液寡克隆带阳性,可提高 MS 的诊断效率。

实体肿瘤:数量减少或功能耗竭提示免疫逃逸,γ/δ T 细胞具有天然抗肿瘤活性(直接杀伤肿瘤细胞、分泌 IFN-γ 抑制增殖),其表达异常可反映肿瘤免疫逃逸状态。实体瘤(如肺癌、肝癌、结直肠癌),其外周血中 γ/δ T 细胞(尤其 Vδ2亚群)数量显著减少,且功能耗竭(低表达 NKG2D、高表达 PD-1),减少幅度与肿瘤分期正相关(晚期患者减少更明显)。检测外周血 Vδ2 γ/δ T 细胞比例,可辅助判断肿瘤进展及免疫治疗敏感性(比例高者可能对免疫治疗反应更佳)。

血液系统肿瘤(如白血病、淋巴瘤):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外周血中 γ/δ T 细胞比例降低,且 Vδ1亚群增多(正常以 Vδ2为主),亚群失衡可作为 AML 预后不良的标志之一;在 T 细胞淋巴瘤中,部分病例可检测到 γ/δ T 细胞克隆性增殖(如 γδ T 细胞淋巴瘤),通过 PCR 检测 TCRγ/δ 基因重排可明确诊断。

免疫缺陷病:先天性或获得性数量缺失。γ/δ T 细胞的先天性缺陷或获得性减少,可导致反复感染或免疫功能低下,是免疫缺陷病的诊断线索。

先天性 γ/δ T 细胞缺乏症:罕见的原发性免疫缺陷病,患者外周血 γ/δ T 细胞几乎缺失(<0.1%),临床表现为反复细菌 / 真菌感染、皮肤黏膜病变。检测到 γ/δ T 细胞数量持续性显著降低(排除其他因素),结合临床症状可诊断。

获得性免疫缺陷: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如糖皮质激素、生物制剂)或放化疗后,γ/δ T 细胞(尤其 Vδ2)数量减少,提示免疫抑制过度,可辅助评估感染风险(数量<100/μL 时,感染风险显著升高)。

三、检测方法与临床注意事项

主要检测技术包括:

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中γ/δ T 细胞的数量、比例及亚群(Vδ1、Vδ2),为最常用方法;

免疫组化 / 多色荧光染色:检测组织(如滑膜、肿瘤、皮肤)中 γ/δ T 细胞的浸润情况;

PCR 或基因测序:分析 TCRγ/δ 基因重排(如诊断 γδ T 细胞淋巴瘤);

细胞因子检测(如 ELISA、CBA):评估 γ/δ T 细胞分泌 IFN-γ、IL-17 的能力(反映功能状态)。 

γ/δ T 细胞的正常参考值需结合年龄、性别及检测人群(如儿童外周血比例略高于成人);单一指标缺乏特异性,需结合临床症状(如发热、关节痛)、其他实验室指标(如感染标志物、自身抗体)及影像学结果综合判断;动态监测更具意义(如肿瘤治疗中 γ/δ T 细胞数量回升,提示免疫功能改善)。综上所述,γ/δ T 细胞的表达特征(数量、亚群、功能)可作为疾病诊断的 “免疫标志物”:感染中以 “早期数量增多” 为标志,自身免疫病中以 “组织浸润 + 促炎表型” 为核心,肿瘤中以 “数量减少 + 功能耗竭” 为特征,免疫缺陷中以 “先天性或获得性缺失” 为关键。通过精准检测其表达特征,可辅助疾病的早期诊断、鉴别诊断及病情评估。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3302154-1494788.html

上一篇:T细胞的3个主要功能亚群
下一篇:羊膜上皮细胞的生物学特点和临床应用潜力
收藏 IP: 27.47.35.*| 热度|

2 宁利中 郑永军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7-25 11:0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