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医院里,医生的每一次诊断、每一个治疗方案的选择,甚至每一项检查项目的确定,都伴随着复杂的决策过程。从患者踏入诊室的那一刻起,内科医生平均要在一次接诊中做出 15.7 个决策。然而,如今的医学决策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既要遵循循证医学、以患者为中心的医疗理念,又要保障患者安全,这些都让医生在认知层面倍感紧张。在这样高强度的工作节奏下,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悄然出现 —— 决策疲劳。
什么是决策疲劳?
决策疲劳,简单来说,就是不断做决策会消耗我们的精神能量,导致后续决策质量下降。就像手机电量会越用越少一样,人类用于决策的认知储备也是有限的。当这种储备被耗尽,我们的执行功能和自我控制能力就会大打折扣,进而影响后续的每一个决定。
在医学领域,决策疲劳带来的后果可能是非常严重的。想象一下,一位医生在忙碌了一上午后,临近午餐时还要面对新的患者。研究发现,这个时候医生可能会更保守地给出手术建议,或者更容易开具阿片类止痛药。还有数据显示,在一天中晚些时候,抗生素的处方率也会有所增加。这些现象背后,很可能都有决策疲劳在作祟。
决策疲劳从何而来?
决策疲劳并非无缘无故出现,它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从个体层面来看,反复做决策会导致自我损耗,就像肌肉反复运动后会疲劳一样,大脑在不断决策后也会 “累”。如果医生曾经经历过自我感知的医疗错误,这种心理负担会增加压力和焦虑,更容易引发决策疲劳。此外,医疗实践中本身就充满了不确定性和风险,再加上伦理挑战、面对患者痛苦或死亡带来的情感冲击,都在消耗着医生的心理资源。值得注意的是,女性医生和住院医师由于工作经验、职业压力等原因,也更容易受到决策疲劳的影响。
在环境层面,繁忙的医疗环境是决策疲劳的 “催化剂”。患者数量过多、时间紧迫、缺乏足够的支持,以及不太合理的组织文化,都让医生长期处于高压状态。比如,一位医生在短时间内要接诊大量患者,根本没有时间仔细思考每个决策,久而久之,决策质量就会受到影响。
如何对抗决策疲劳?
虽然决策疲劳带来的挑战不小,但也有很多因素可以帮助医生抵御它。在个体层面,拥有良好的沟通技巧、掌握有效的应对策略、保持同理心和同情心,都能增强医生的心理韧性。相信自己的直觉、保持充足的动力、拥有强烈的职业认同感,也有助于在决策过程中保持清醒。此外,学会寻求建议、提高自我控制和意识、拥有高自尊以及能够容忍模糊性,都是对抗决策疲劳的有效方法。
从社会人口统计学角度来看,男性医生、心理健康状况良好、生活质量高、睡眠质量好的医生,相对来说更不容易受到决策疲劳的影响。而在系统层面,医院也可以发挥重要作用。提供沟通和伦理培训,营造协作的工作环境,引入决策支持工具,给予医生一定的自主权,打造安全的工作文化,这些措施都能为医生抵御决策疲劳提供有力支持。
研究现状与未来展望
尽管决策疲劳在医学领域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但目前的研究仍存在不少问题。大多数研究采用回顾性观察设计,缺乏预先注册或外部验证,这使得研究结果的可靠性打了折扣。而且,对于决策疲劳的定义也比较模糊和不一致,导致累积证据仍然比较薄弱。此外,还没有研究能在一个完整的理论框架内全面定义临床决策疲劳,也没有给出一个可以系统使用的定义。
决策疲劳是一个复杂且多方面的问题,它不仅影响着医生的决策能力,还与心理困扰和医疗错误风险增加密切相关。无论是医生还是患者,了解决策疲劳都至关重要。对于医生来说,认识到决策疲劳的存在,才能更好地保护自己,做出更优质的决策;对于患者而言,理解医生面临的挑战,也能增进医患之间的信任与沟通。未来,我们期待更多深入、严谨的研究,为解决医学决策疲劳问题提供更有效的方案。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阎影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3302154-1486607.html?mobile=1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