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久以来,人们一直在探寻癌症与心理因素之间的联系。约两千年前,希腊医师希波克拉底和盖伦就提出忧郁(体内 “黑胆汁” 过多引发的抑郁)可能与癌症有关。后来,很多研究人员都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探索,有人甚至提出 “癌症易感人格” 的概念,但如今多数研究者已否定了这一说法。不过,压力和其他心理因素对癌症发生及发展的影响,至今仍没有定论。
从流行病学研究来看,超百项涉及数万人的研究表明,抑郁、低社会经济地位等心理压力源,与癌症风险增加及患者预后较差有关。但这些研究也存在诸多矛盾之处。
近几十年,科学家从细胞和动物实验入手,有了新发现。认为压力能够改变肿瘤,心理因素会影响肿瘤生物学特性。研究发现压力可通过多种机制影响癌症发展。在对感染HIV病毒人群的研究中,科学家发现压力会让动物淋巴结与交感神经细胞纤维的连接增多,抑制淋巴结中免疫细胞的抗病毒功能,使病毒复制增加。这一发现引发了对癌症的思考,因为癌细胞会利用淋巴系统转移。研究发现,长期压力会增加淋巴系统与乳腺癌肿瘤之间的连接,使癌细胞更易扩散,而使用能抑制交感神经系统关键分子活性的β受体阻滞剂可预防这种情况。
也有研究表明,压力会导致分子变化,引发炎症,促进肿瘤生长,还会削弱免疫细胞的抗癌能力。研究发现卵巢癌患者的抑郁、焦虑情绪会影响抗癌免疫细胞,社交支持不足会促使肿瘤周围血管生长,为癌细胞扩散提供途径,而β受体阻滞剂可逆转这些影响。同时,压力激素增加会使小鼠体内休眠癌细胞更易分裂形成新肿瘤。
既然压力会对癌症产生不良影响,那该如何阻止呢?β受体阻滞剂成为研究焦点。临床医生用它治疗高血压已有约半个世纪。研究发现,癌症确诊时正在服用特定 β受体阻滞剂的患者,往往预后更好。近年来,多项临床试验(多为小规模早期试验)直接测试β受体阻滞剂对癌症患者的作用。例如,特拉维夫大学的研究团队让结直肠癌或乳腺癌患者在手术前服用β受体阻滞剂和抗炎药,结果发现用药患者的肿瘤细胞扩散迹象减少、炎症减轻、抗癌免疫细胞增多,结直肠癌患者的癌症复发率也有所降低。其他研究也表明,β受体阻滞剂能减少乳腺癌患者肿瘤细胞的转移生物标志物,还对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的干细胞移植和转移性皮肤癌患者的免疫治疗有积极作用。不过,β受体阻滞剂并非对所有癌症都有效,部分患者服用后会有不良反应,而且它只能阻断压力的终点,无法消除压力源。
除了β受体阻滞剂,像瑜伽、正念冥想等身心干预疗法也在研究之中。临床试验发现,这些疗法可降低循环免疫细胞的炎症活动,或许有助于减少肿瘤复发。目前,要确定 β 受体阻滞剂和其他减压干预措施对癌症患者生存结果的益处,还需要更大规模的临床试验,因为治疗时机和癌症类型都会影响这些疗法的效果。另外,压力是否会像古希腊人推测的那样增加患癌风险,仍然是个未解之谜,因为相关人群研究常受吸烟、营养不良、医疗条件有限等其他因素的干扰。
不过,很多研究人员认为,对于已确诊癌症的患者,有足够证据表明应在临床实践中加入压力管理。虽然心理疗法并非对每位患者都必要,但许多患者能从中受益。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阎影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3302154-1483155.html?mobile=1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