蜗牛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babyann519

博文

收到圣诞礼物

已有 5205 次阅读 2009-12-23 23:06 |个人分类:未分类|系统分类:生活其它| 圣诞

今收到子柯兄之圣诞礼物一份,紫色胡蝶兰一盆,特此感谢!

顺祝圣诞快乐~~~

蝴蝶兰养殖注意事项:

1 温度:蝴蝶兰原产于热带地区,喜欢高温高湿的环境,生长时期最低温度应保持在15℃以上。蝴蝶兰白天温度在27℃,夜间温度保持在18℃左右时,长势良好。秋冬和冬春之交以及冬季气温低时应注意增温。一般冬季有供暖设备的房间,这个温度不难达到,但要注意,千万不要将花直接放在暖气片上或离之过近。夏季温度偏高时,需要降温,并注意通风,若温度高于32℃,蝴蝶兰通常会进入半休眠状态,要避免持续高温。春节前后为盛花期,适当降温可延长观赏时间,开花时夜间温度最好控制在13℃-16℃之间,但不能低于13℃。
2 水分:控制浇水 “夏秋不可干,冬春不可湿”, 这是前人总结的养兰经验。 蝴蝶兰属于附生兰,在原产地大都着生在树干上,根部暴露在空气中,可以从湿润的空气中吸取水分。当人工栽培时,根被埋进栽培基质中,如浇水过多,基质通气性就会变差,肉质根就会腐烂,一般叶子变黄,严重时导致死亡。浇水的原则见干见湿,当栽培基质表面变干时再浇一次透水;一般浇水宜在晴朗有阳光的上午进行,水温应与室温接近。当室内空气干燥时,可用喷雾器直接向叶面喷雾;但注意,花期喷水不可将水雾喷到花朵上去。
3 光照:尽管蝴蝶兰较喜阴,但仍需要使兰株能接受部分光照,尤其花期前后,适当的光可促使蝴蝶兰开花,使开出的花艳丽持久,一般应放在室内有散射光处,勿让阳光直射;如放在室内窗台上,要用窗纱遮去部分阳光。
4 营养: 栽培蝴蝶兰一般选用树皮、水草作栽培基质。施肥的原则应少施肥、施淡肥。正常生长期施用兰花专用肥2000倍液,进行根部施肥;视生长情况,2周-3周一次。开花前可选用15-30-15水溶性高磷肥1000倍-2000倍液,约10天左右喷施一次;花期和温度较低的季节停止施肥。
5 防病虫害: 如在室内或封闭的阳台上越冬的兰花, 温度湿度稍高时,一 旦发现病虫危害,应及时对症喷药。 平时也应进行保护性喷药,如用波尔多液 喷施盆土、兰株及盆周围环境, 这样可防治或减少翌年病虫害的发生。 1 温度:蝴蝶兰原产于热带地区,喜欢高温高湿的环境,生长时期最低温度应保持在15℃以上。蝴蝶兰白天温度在27℃,夜间温度保持在18℃左右时,长势良好。秋冬和冬春之交以及冬季气温低时应注意增温。一般冬季有供暖设备的房间,这个温度不难达到,但要注意,千万不要将花直接放在暖气片上或离之过近。夏季温度偏高时,需要降温,并注意通风,若温度高于32℃,蝴蝶兰通常会进入半休眠状态,要避免持续高温。春节前后为盛花期,适当降温可延长观赏时间,开花时夜间温度最好控制在13℃-16℃之间,但不能低于13℃。
2 水分:控制浇水 “夏秋不可干,冬春不可湿”, 这是前人总结的养兰经验。 蝴蝶兰属于附生兰,在原产地大都着生在树干上,根部暴露在空气中,可以从湿润的空气中吸取水分。当人工栽培时,根被埋进栽培基质中,如浇水过多,基质通气性就会变差,肉质根就会腐烂,一般叶子变黄,严重时导致死亡。浇水的原则见干见湿,当栽培基质表面变干时再浇一次透水;一般浇水宜在晴朗有阳光的上午进行,水温应与室温接近。当室内空气干燥时,可用喷雾器直接向叶面喷雾;但注意,花期喷水不可将水雾喷到花朵上去。
3 光照:尽管蝴蝶兰较喜阴,但仍需要使兰株能接受部分光照,尤其花期前后,适当的光可促使蝴蝶兰开花,使开出的花艳丽持久,一般应放在室内有散射光处,勿让阳光直射;如放在室内窗台上,要用窗纱遮去部分阳光。
4 营养: 栽培蝴蝶兰一般选用树皮、水草作栽培基质。施肥的原则应少施肥、施淡肥。正常生长期施用兰花专用肥2000倍液,进行根部施肥;视生长情况,2周-3周一次。开花前可选用15-30-15水溶性高磷肥1000倍-2000倍液,约10天左右喷施一次;花期和温度较低的季节停止施肥。
5 防病虫害: 如在室内或封闭的阳台上越冬的兰花, 温度湿度稍高时,一 旦发现病虫危害,应及时对症喷药。 平时也应进行保护性喷药,如用波尔多液 喷施盆土、兰株及盆周围环境, 这样可防治或减少翌年病虫害的发生。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329471-280936.html

上一篇:基于相似性的链路预测算法总结
下一篇:回顾2009展望2010
收藏 IP: .*| 热度|

3 周涛 迟菲 张子柯

发表评论 评论 (1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5 12:5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