覃元元
[转载]Postharvest Biology and Technology||(6.8分)不同南瓜品种贮藏期间果实质地和细胞结
2025-9-28 09:09
阅读:75

本研究以‘白蜜2号’、‘白蜜3号’、‘白蜜5号’、‘白蜜10号’和‘2020-X1’五个南瓜品种(系)为材料,在采收后于18±2°C下贮藏60天,系统监测了其果实质地、细胞壁成分、相关酶活性及细胞结构的变化。研究发现,随着贮藏时间延长,南瓜果实硬度、脆性、粘性和弹性下降,而粘附性、内聚性、回复性和咀嚼性先升后降;原果胶、纤维素和半纤维素含量下降,可溶性果胶含量上升;多聚半乳糖醛酸酶(PG)活性上升,而β-半乳糖苷酶(β-Gal)、Cx纤维素酶(Cx)和果胶甲酯酶(PE)活性下降。其中,‘白蜜10号’的细胞壁成分和酶活性变化最小,其果皮和果肉细胞小且排列紧密,细胞形态变化小,表现出最强的耐贮性;而‘白蜜5号’果肉细胞大、排列疏松、胞间隙大,耐贮性最差。

添加图片注释,不超过 140 字(可选)

1题目

文章题目:Changes in fruit texture and cell structure of different pumpkin varieties(lines) during storage

发文单位:河南科技学院 园艺园林学院、河南省园艺植物资源利用与种质创新工程研究中心

2杂志

Postharvest Biology and Technology;IF=6.8分

3链接

Zhenwei Liu, Xiaowen Yan, Pengwei Wang, Zhenyu Liu, Li Sun, Xinzheng Li,Changes in fruit texture and cell structure of different pumpkin varieties (lines) during storage,Postharvest Biology and Technology,Volume 208,2024,112647,ISSN 0925-5214,

https://doi.org/10.1016/j.postharvbio.2023.112647.

4检测方法

Norminkoda提供了以下试剂盒:

纤维素酶(NMW0828)

β-半乳糖苷酶(β-GAL) (NMW0230)

纤维素(NMW0810)

半纤维素(NMW0809)

原果胶,(NMW0805)

可溶性果胶(NMW0806)

多聚半乳糖醛酸酶(PG)

果胶甲酯酶(PE)

5主要内容

南瓜采后呼吸代谢旺盛,极易发生品质劣变,缩短贮藏期和货架期,影响农民收益。果实质地是衡量品质和耐贮性的关键。本研究采用物性分析(TPA)、生化测定和石蜡切片技术,从宏观质地到微观细胞结构,多层次揭示了不同南瓜品种贮藏期间的变化规律。

  1. 质地剖面分析(TPA)变化:五个南瓜品种的硬度、脆性、胶粘性和弹性在整个贮藏期内均呈下降趋势,而粘附性、内聚性、回复性和咀嚼性则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白蜜3号’的硬度和脆性值最高,而‘白蜜2号’的咀嚼性和内聚性最高。相关性分析表明,硬度与脆性、胶粘性呈极显著正相关,咀嚼性与内聚性呈显著正相关。

  2. 细胞壁成分与酶活性变化:果实软化与细胞壁物质的降解密切相关。贮藏期间,维持细胞壁结构的原果胶、纤维素和半纤维素含量均显著下降,而导致细胞间粘连丧失的可溶性果胶含量则持续上升。

添加图片注释,不超过 140 字(可选)

添加图片注释,不超过 140 字(可选)

这种变化是由细胞壁降解酶驱动的。**多聚半乳糖醛酸酶(PG)** 活性持续上升,催化果胶降解;而**果胶甲酯酶(PE)、β-半乳糖苷酶(β-Gal)和Cx纤维素酶(Cx)** 的活性在贮藏中后期均呈下降趋势。值得注意的是,‘白蜜10号’的各项指标变化幅度最小,意味着其细胞壁降解过程最为缓慢。

添加图片注释,不超过 140 字(可选)

添加图片注释,不超过 140 字(可选)

  1. 细胞结构变化:石蜡切片结果从微观层面解释了品种间耐贮性差异的原因。

  • 果皮细胞:‘白蜜10号’的表皮细胞近乎方形,排列紧密整齐,且整个贮藏期变化微小。而‘白蜜5号’和‘2020-X1’在贮藏后期表皮与外果皮细胞连接处出现突起。

  • 果肉细胞:‘白蜜10号’的果肉细胞近乎圆形,体积小,排列紧密,胞间隙小。相反,‘白蜜5号’的果肉细胞体积大,呈长圆形,排列疏松,胞间隙大,这是其不耐贮的微观结构基础。

添加图片注释,不超过 140 字(可选)

添加图片注释,不超过 140 字(可选)

6总结

这项研究不仅为芽苗菜工厂化生产提供了精确的光照配方,更启示我们:现代农业中的"优质高产"需要建立在多参数精准调控的基础上。当我们在超市选购鲜嫩的豌豆苗时,可能想不到背后竟有如此精密的"光配方"设计!期待该技术早日实现产业化应用,让我们吃上更营养健康的"光育蔬菜"~

声明:本文内容观点仅代表个人解读,具体参考原文.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覃元元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3289971-1503839.html?mobile=1

收藏

下一篇
当前推荐数:0
推荐到博客首页
网友评论0 条评论
确定删除指定的回复吗?
确定删除本博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