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jjoy365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zjjoy365

博文

看不到价值——你们看到的价值是什么?

已有 267 次阅读 2025-5-3 08:21 |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看不到价值——你们看到的价值是什么?

现在的年轻人经历越来越多,但认识越来越浅了,为什么?一个典型的认识是,一处有一处的规则,我只要按着规则来,迅速达到目标就是最好的。于是便诞生了各种“巧”办法。在校生,只在考试前一个月背老师划的重点,考完后,新学期开始,自己的脑袋和白纸一样空空如也;在工作中,对领导的意图门儿清,领导让做什么我就做什么,丝毫不考虑自己主动性带来的真实价值;甚至这一切像极了玩游戏,游戏者只要按着程序员设好的路数通关就能为自己积分。人生真的是这样吗?很多人半世浮生之后迷失了自己,不知道自己的价值和意义是什么?

 

现在社会反复强调创新的重要性,但是在不少的领域却“拎不起来”,为什么?因为你们光盯着“玩游戏”了,漫说学问知识毫无长进,就连基本的书本知识也早就还给了作者了。所以大家提不出创新一点儿也不奇怪,要是能提出有价值的创新倒是应该仔细思考下来龙去脉。如果说创新是价值的一个集中体现,那么知识就是实现价值的基石。而知识之于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却远大于创新。

 

物联网概念提出小20年了,云计算也差不多这个时间。二者的发展总是不温不火地,缺乏提纲挈领的亮点和标志性产品。我是在十二三年前开始留意淘*网上的物联网小模块和商品的,这么多年来,数次枯荣,商家换了一茬又一茬。人们常说“一鼓作气,再而竭,三而衰”。从网上信息看枯荣何止三次!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说,我们再组织一次“强攻”吧。我看我们即使赔上几倍的人马,也攻不下这两个山头。为什么?因为我们的人马基础都是“打游戏”的,他们心里想,玩儿这个游戏怎么总也不通关,要不我换个游戏玩玩——反正我吃喝无忧啊。于是,作为公司该怎么办?我说,既然我们进无可进,我们就勇敢的退一大步。公司可以提供尽可能好的资源支持员工探索新路!这里的好资源所指应该是一些很容易获得的资源。我擅长计算机,据我所知,现在计算机领域的核心技术和理论原型都是在几十年前完成的。而那个年代的计算机性能还不如我们现在的高性能单片机。而这里的新路指的是对于员工而言的新路,不一定是发明创造。只要这个新路能充分地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兴趣就是好路!

 

就此我们把上面的想法铺开来,做成一篇大文章。通过这篇大文章我们要让员工、学生、社会青年更好地动手探索,动脑思考,动情体会。进而从行动上、思想上转变自己的“游戏”模式。当然公司对员工要有所限定,起码不能让员工开倒车吧——比如我们做个游戏如何。

 

这里我先说说计算机方向的路子。计算机方向的每一门课程都有它的经典问题、典型问题、有趣问题,也有很多实际问题和习题。每一个问题都可以成为员工的实操美味。当他们认真解决后就会拓宽知识,加深认识,把这些变成养分。知识和养分足了,正气就壮了,歪门邪道的东西就少了。

 

这里有个问题,就是怎样判断员工不是在做表面功夫,滥竽充数,又退化成了玩游戏!所以领导很重要!你管理的不仅仅是结果更是全过程,你传递的不仅仅是作风更是态度,你传播的不仅仅是知识更是思想认识,你树立的不仅仅是员工更是人生!

 

因为这篇大文章所实操的绝大部分科学课题都是老一辈科学家溏泥涉水,历经坎坷解决的。今天的我们在重新解决该问题的同时,我们更希望以此为线索重新体会当年他们的艰辛和赤诚!比如说新中国培养的第一批计算机专家康鹏,以康鹏电路和触发器闻名,他结合当时的国情和现状,提出了计算机电路的可靠性设计方法,深刻的体现了他将爱国之心报国之志与科学理念、工程技术相结合、相统一的那颗赤子心。当今天的我们重新探索触发器设计时,我们希望除了探究科技的真理,更要传承这份人文精神。我们可以给这个过程起个热情洋溢的名字——对话老科学家!我们以老科学家当年的实际工作为切口,以科研过程为载体,以思想博弈和问题解决为线索,以体会初心为情感寄托,当我们用自己的艰辛攻下课题时,我们仿佛成功地完成了与老科学家的对话,我们好像读懂了老一辈科学家的价值观!

 

这样的对话要多长时间呢?我想这个标准不是时间而是看当今的弄潮儿们的思想认识。我想当我们都有宽厚、广博的知识基础时,我们便能打心底里树立起这份坚定并找到大家和自己最正确的发展路径。到那时,游戏将不再是你人生的价值!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3257356-1484335.html

上一篇:现在的任务很艰巨
收藏 IP: 114.249.63.*| 热度|

3 郑永军 王安良 王涛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全部作者的其他最新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5-4 10:3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