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剑超
杨振宁先生归国后的耕耘纪略 精选
2025-10-19 18:47
阅读:4423

2025年10月18日,物理学巨匠杨振宁先生溘然长逝,享年103岁。1956年提出的“宇称不守恒”,颠覆学界对称性的认知,第二年就斩获诺奖,该理论与牛顿力学、爱因斯坦相对论比肩,催生数十项诺奖与菲尔兹奖,算得上是一个历史纪录。先生始终心系祖国,1971年率先冲破阻碍访华,成为了中美学术交流的架桥人。晚年归居“归根居”,捐巨资创办了清华高等研究院,进而延揽姚期智等顶尖人才,资助近百名学者深造。正如他所提的“宁拙毋巧”的治学格言,他以赤子之心与科学丰碑,诠释了“贡献世界深奥,奉献祖国纯真”的一生。以下仅以先生归国后的逐年行动为编,揽其要义,辅以赤字,以为纪。

1971年

1971年,中美关系尚未解冻,杨振宁作为首位回国访问的美籍华裔科学家,毅然踏上阔别26年的祖国土地,可谓中美科技交流的“破冰者”。他的此次访问,在科学界引起轰动,大批华裔学者逐渐消除顾虑,纷纷申请回国访问、探亲,开启了中美科技交流的“破冰之旅”。时任中国科协副主席周培源高度评价:“杨振宁是中美科学家之间友谊与交流的桥梁的开创者,仅就这一成就而言,他的贡献无人能及。”

1972年

1972年,杨振宁再次回国访问,向周恩来总理建议重视基础科学研究,可以算是中国基础科学研究的重要建议者。他指出,中国在教育科研中重视理论与实践结合是好的,但理工科大学不重视基础教学和理论研究的问题亟待解决。这一建议得到周总理的高度重视,对恢复和加强中国的基础科学研究起到了重要作用。

1977年

1977年,为促进中美邦交正常化,杨振宁组织成立全美华人协会并担任会长。该协会在美国积极开展活动,推动中美两国人民之间的了解与交流,为1979年中美正式建交奠定了民间基础。

1979年

1979年1月30日,杨振宁在华盛顿主持欢迎邓小平的宴会并致词。他明确指出,“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呼吁华人华侨为中国的统一大业作出贡献。此次致词,在国际上产生了广泛影响,增强了海外华人对祖国统一的认同感。

1980年

1980年,杨振宁在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设立“对华教育交流委员会”,从美国和中国香港地区募集资金,资助中国学者到美国进修。前后十余年间,近百位学者受此资助赴美深造,这些学者后来成为中国科技发展的重要中坚力量。

1986年

1986年,杨振宁应邀担任香港中文大学博文讲座教授,此后经常访问香港,对香港的科学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他积极参与香港的学术交流活动,推动香港高校与内地高校的合作,为香港的科技人才培养和学术水平提升作出了贡献。

1989年

1989年,杨振宁担任亚太物理学会首任主席。在他的领导下,亚太物理学会成为亚太地区物理学界的重要学术组织,推动了区域内物理学研究的合作与交流。此外,该学会后来设立“杨振宁奖”,以表彰年轻学者在物理学领域的杰出贡献。

1992年

1992年,杨振宁协助设立“求是科学基金”和“何梁何利基金”。“求是科学基金”旨在奖励中国杰出科学家,“何梁何利基金”则用于表彰在科技领域作出突出贡献的学者。这两个基金的设立,为中国科技人才的培养和科技事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持。

1993年

1993年,杨振宁参与创办《环球科学》中文版(原名《科学美国人》中文版)。他推荐引进1845年出版的《科学美国人》中文版版权,旨在向中国读者介绍国际先进的科学知识和理念。《环球科学》成为改革开放后中国第一本国际版权合作期刊,影响了一代代科学爱好者。

1997年

1997年,杨振宁推动清华大学成立高等研究中心(现名“高等研究院”),并担任名誉主任。该中心的成立,旨在打造中国理论物理研究的高端平台,吸引国内外杰出学者开展前沿研究。杨振宁亲自参与中心的学术研讨,甚至为年轻学者修改论文,使中心逐渐成为中外学术交流的“窗口”。

1999年

1999年,杨振宁开始在清华大学任教,为大一本科生讲授《普通物理》《理论物理前沿》等课程。即便年过八旬,他仍每周准时走进课堂,板书工整如印刷体,甚至会为学生纠正一个公式的推导步骤。他的授课,不仅提高了清华大学的物理教学水平,更扭转了当时知名教授不教书的风气。

2002年

2002年,杨振宁参与筹建邵逸夫奖励计划,并担任总评选委员会主席。该计划旨在奖励在科技、教育、文化等领域作出杰出贡献的人士,推动中国科技事业的发展。杨振宁的参与,提升了该计划的权威性和影响力。

2003年

杨振宁于2003年正式回国定居清华大学,为自己的住所取名“归根居”,并开始全身心投入中国科教事业。他提出“耄耋新事业,东篱归根翁”的愿景,开启人生“第二春”。

2004年

82岁高龄的杨振宁亲自为清华大学大一新生讲授《普通物理》课程,每周坚持授课一个半小时,内容涵盖基础概念、科学方法和物理学史,培养学生对物理的兴趣与科学思维。

2005年

杨振宁推动引进图灵奖得主姚期智院士,开启理论计算机科学研究方向。此举标志着高等研究院从单一理论物理研究向多学科交叉发展的重要转型。

2009年

向国际期刊《物理评论快报》投稿,但因“缺乏广泛兴趣”被拒。随后他将论文发表于《中国物理快报》,并在此后主要通过国内期刊传播学术成果,体现对中国学术平台的支持。

2011年

杨振宁建议东莞理工学院参与中国散裂中子源建设,推动大科学装置建设,并提供人才引进经费支持。他强调该装置对基础科研和国家战略的重要性,为后续工程落成奠定基础。

2013年

2013年,薛其坤研究组实验发现量子反常霍尔效应,这一成果被视为“诺贝尔奖级的成果”。杨振宁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他推动清华物理系重点发展实验凝聚态物理,支持薛其坤到清华工作,并为其研究提供指导。时任清华大学物理系主任的朱邦芬认为,“没有杨振宁,就没有这项成果”。

2014年

杨振宁前瞻布局自由电子激光,长期推动的上海软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装置启动建设。这一项目源于他1997年起多次致信中央领导的建议,旨在抢占国际前沿科技高地。

2015年

杨振宁共同发起“科学探索奖”,旨在奖励在中国科技领域作出杰出贡献的青年科学家。该奖项的设立,为中国青年科技人才提供了重要的支持和激励,推动了中国科技的可持续发展。

2016年

杨振宁放弃美国国籍后,正式转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成为中国科学院历史上首位由外籍院士转为正式院士的科学家,进一步强化其对中国科技发展的直接参与。

2017年

杨振宁持续推动建成硬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装置。他长期关注中国自由电子激光的发展,多次向有关部门建议加强该领域的研发。该装置的建成,使中国成为世界上少数几个拥有硬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的国家之一,为中国在材料科学、生命科学等领域的研究提供了重要工具。

2018年

杨振宁出席“科学探索奖”首届颁奖典礼,并发表讲话。他强调,“科学探索奖”旨在鼓励青年科学家“坐十年冷板凳”,从事基础研究。此次讲话,进一步激发了青年科学家的创新热情。

2021年

杨振宁先生将珍藏的2000余件图书、手稿、影像资料捐赠给清华大学,设立“杨振宁资料室”,为研究其学术思想和科学史提供珍贵资源。

2022年

杨振宁虽年事已高,仍通过视频祝福母校合肥一中建校120周年,并持续关注中国科技发展动态,其学术思想研讨会等活动仍在国内外引发广泛关注。

2025年

2025年10月18日,杨振宁逝世,但他的科技遗产仍在传承。他留下的学术成果、教育理念和对科学的执着精神,将继续激励中国科技工作者为实现科技强国梦而努力工作。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李剑超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3244891-1506568.html?mobile=1

收藏

下一篇
当前推荐数:8
推荐到博客首页
网友评论0 条评论
确定删除指定的回复吗?
确定删除本博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