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剑超
漫谈地表水监测的“三智一体”模式 精选
2024-11-13 12:52
阅读:4804

在当今环境治理的背景下,地表水监测已经不仅是简单地收集污染数据,而是一套关系到生态安全和公众健康的综合监控系统。我国环境监测发展中“三智一体”模式的提出,通过“无人化运维、智能水站、智慧管理”三者的协调运作,旨在推动地表水监测模式的深层变革。这个新模式不仅是一种技术创新,更是在系统上彻底颠覆传统监测的方式。它的核心目标是通过自动化和智能手段,实现地表水监测的高效、精准和低成本,以应对环境变化带来的挑战和不断增长的需求。

“三智一体”模式中的无人化运维,完全颠覆了传统的地表水监测模式。以往的监测方法需要运维人员频繁地现场巡视和检测,效率低,还可能有误差。通过引入自动质控、智能诊断和远程核查等技术,无人化运维可以自动监控设备运行环境并进行多重核查,不仅减少了人为干预的次数,更提升了数据的精确度和维护的及时性。这种技术的进步展示了自动化的潜力,核心在于将设备监测和实时诊断结合,让地表水监测更加主动化。然而,这也凸显了传统系统的局限性:过去的手动操作方式无法满足复杂污染源和高频数据需求,而新技术的引入却对数据处理和传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种矛盾显示,地表水监测的无人化运维不仅是设备的改进,还涉及到整个监测系统在数据层面的深度优化。

接下来,智能水站作为“三智一体”模式的关键,集成了自动排查、远程校准、实时监控等功能,实现了高度智能化的水质监测流程。通过对COD、TN、TP、NH4-N等关键指标的自动多点检测,智能水站不仅可以识别并记录污染变化,还能够对异常数据进行预警,形成了一个灵活的监测机制。然而,这种智能化追求的并不仅仅是数据的实时性和精准度,而是通过技术手段让水质监测从“采集-分析”模式转变为“监控-预警”。在这个过程中,智能水站不仅仅是一个自动化的设备系统,还是一种新的信息处理范式,设备、数据和算法在这里有机结合,实现了水质监测的深度智能化。需要注意的是,这种智能化还涉及数据的“自主判断”,从哲学层面挑战了传统监测模式中对数据客观性的假设。智能水站不只是技术的集合体,更是自动化系统赋予“决策能力”的尝试,这一探索是否成功,将决定地表水监测未来的发展方向。

从系统的整体结构来看,智慧管理是“三智一体”模式的最终目标,它试图从更高的层面协调无人化运维和智能水站的技术优势,构建一套自适应、自优化的水质监测系统。智慧管理不仅依赖于单一监测站的数据,还通过整合区块链和标识解析等新兴技术,提升了系统的数据安全性和可追溯性。基于分布式账本的技术结构,大大减少了人为干扰的可能性,使地表水监测体系更具可信度。智慧管理模式还结合了“人机料法环测”的系统管理理念,通过动态监控设备、方法和环境等因素,实现了流程优化和效率提升。智慧管理不仅是管理方式的更新,更重新定义了管理的目标——从单纯的污染监测转向对环境风险的实时控制。这一思路的变化,有助于形成一种自洽的、适应性强的监测体系,从根本上增强地表水监测的应变能力。

不过,很明显,“三智一体”模式的实施也面临着技术和实际应用的挑战。自动化和智能系统的设计虽然减少了人力依赖,但却加大了系统对算法的依赖性。尤其是在复杂的环境下,自动诊断和核查的算法可能难以保持稳定和精准,智能水站在实际应用中或许会遇到设备故障和数据误判的问题。此外,智能运维2.0版和国产化替代方案的推出,表明技术的发展依赖于国产化的硬件和操作系统支持,而这种国产替代的必要性反映了地表水监测中对自主创新的需求。然而,国产替代过程中可能面临技术水平和产业链完整性的问题,这些因素也为智能水站的推广带来一定阻力。这些矛盾和难点进一步揭示了“三智一体”模式在实际应用中的局限性。

最后,从高一层次的科学规律的角度来看,“三智一体”模式不仅是环境监测的技术革新,更是对监测客观性和数据自主性的重新认识。传统的地表水监测依赖人力操作,而“三智一体”模式通过高度智能化的手段尽可能实现“无人化”和“智能化”,从而使监测数据更独立于人为因素。然而,自动化和智能化的应用并不代表“绝对客观”,系统的决策过程在算法和数据输入等方面仍然可能带有主观性。例如,异常数据的智能预警减少了人为判断的误差,但其预警逻辑依赖于算法,这种“算法的客观性”本身是一种相对客观性,反映了人类对监测系统自我决策能力的探索。因此,“三智一体”模式的推广不仅是环境监测技术的提升,也是一种对监测数据本质的新认识。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李剑超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3244891-1459840.html?mobile=1

收藏

分享到:

当前推荐数:5
推荐到博客首页
网友评论5 条评论
确定删除指定的回复吗?
确定删除本博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