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科研活动是一层层搭起来的塔的塔尖。那么多历史上的重大发现才推演出现在的科学前沿,那么多来自公司的设备材料试剂的支撑,以及科研平台和后勤的支撑,才使实验室的科研活动成为可能。要做好科研,从某种意义上是怎样从海量的信息最有效率地提取到你需要的关键信息。
实验这个东西有点象以前学打铁,需要师傅带徒弟。火候到什么时候,打到什么程度,外人看一看是很难做得好的。如果刚开始学做实验,师兄师姐把实验流程在你面前一扔,让你自己琢磨,我相信你会觉得做一个实验比登天还难。
生物实验非常烦杂,理论上说每个实验室有钱可以做任何实验。但最终总是那个有自己特色的,有系统的实验室最出色。为什么?全能的不如专业的。系统化后就象流水线,一个课题用流水线做下来自然非常有效率。
这个就是为什么实验室需要合作和交流,每个实验室都有自己擅长的。有的课题要用到一些比较复杂的方法,实验室自己也可以用功做下来,但是远不如合作或者把学生直接派到另外一个实验室做来得有效率。
交流的意义其实就在于提高效率。一个实验自己看书弄明白需要几天,一个有经验的人演示一遍只需要几十分钟。一个实验折腾两个月做不出来,另一个点拨一下一次就解决了。实验室自己搭建一个平台需要半年,安插到另一个实验室做实验一个月搞定。
这个是技术交流的意义。那么idea层面的呢?也是一样。
做科研这么多年,我发现判断一个导师的厉害与否最主要的就是看他的科学眼光。一个好的idea(想法)有点象一个好的战略决策,可以少死人,多攻城掠堡。一个差的导师出的一个差的idea,可能没日没夜地死做几年什么都没得到。
阅读文献和思考可以获得想法,但是阅读那么多的文献有时候也才能提炼出那么一点点真正重要的想法。
交流就是把每个人那么一点点的想法相互交换,你会很快地拓展视野,抓住问题的要点。
有些导师的工作就是不断地打电话,开会,通过这种方式跟踪别人的想法和实验进展,然后确立本实验室的课题。
所以有时候科研就是拼圈子了。谁的交流能力强,谁的圈子大,谁的圈子质量高,谁就能够想到或者得到前沿的课题。
灵感属于可遇不可求的。交流还能提高兴趣,触发灵感。我看过一本传记, 说Crick属于自己踏实学习、本领过硬的,Watson相反,他是不跟别人说话就不能思考,一说话就灵感迸发的那种。他们两个撞到到一起,就有了DNA双螺旋的发现。
Open mind(开放思想),communication(交流),我想它的意义绝对不会局限在实验室。生活在这个信息社会里,有效的交流定会促进一个人的成功。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320403-264367.html
上一篇:
科研心得-好记性不如烂笔头下一篇:
大与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