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静&淡泊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dreamgirl 丰富、平和、微笑

博文

想起《北方的河》

已有 3857 次阅读 2010-3-10 21:21 |个人分类:感悟杂谈|系统分类:生活其它

 

      上中学时,从《读本》上接触到这个美丽的故事,然后一直存留在脑海里,成为最美好、纯洁、积极的信仰。在又要奔赴考场考试前夕,无意间又想起了它。      

       有一天和师姐去阿瓦山寨吃饭,要了大米饭;结果送上来时,竟然是用瓦罐盛的,师姐觉得很稀奇、很好玩!不竟然间就又让我想起了《北方的河》里有关碎陶瓷片的这一段。

    路边的田里长着碧绿的青麦子,整齐地随风摇曳。他们登上一段坡道,渐渐地看见了黄
土台地和浅山夹着的湟水河滩。铁灰色的河滩上也有些棋盘般方正的绿麦地,一溜蹲成并排
的一串花头巾在麦浪上蠕动。那是青海妇女在拔草呢,他给她讲解说,这个地方男人不会拔
草。妇女们拔了草,用篮筐子挎回家去喂羊。羊多草缺,所以麦地里没有杂草。他们停了下
来。望着湟水下游的弯曲长滩,几道黄土浅山的背后,云雾隐隐罩着一线银霞般的雪山。那
边过去就是西藏,他继续为她指点着,咱们现在正站在青藏高原的边缘。“你听!”她突然
举起手止住了他——

    青枝呀绿叶展开了六月的日子到了

    那排成一线的戴花头巾的妇女们唱起来了,咿咿哑哑的嗓调一跌一扬地起伏着。“这是
《少年》,青海民歌的一种,”他解释说,“听说过《花儿与少年》么,《花儿》也是一种
民歌。”她恍然大悟地点了点头,我还以为《花儿与少年》是指的姑娘和小伙子哪,她想,
这儿的老百姓真有意思。多浪漫的名字呀,花儿与少年。她感到心情非常舒畅,这样轻松
的、舒畅的心情她已经好久没有过了,而这青海的黄土浅山和开阔的湟水河滩,这碧绿的青
麦子,这隔断着远方西藏秘境的隐隐雪峰,还有这扎着花头巾排成一线拔草的妇女的民歌,
都使她沉入了一种安宁恬静的心绪中。

    哎哟哟,西宁城街里我去过有一个当当的磨哎哟哟,尕妹妹跟前我去过有一股扰人的火

    那些拔草的女人还在无顾无忌地随心唱着。她听着他解释的歌词,脸上微微地发烧了。
你这家伙也有一股扰人的火,跟着你跑,又累又心神不定,她悄悄地想。他的节奏太快了。
从河底村出发,先截住一辆拖拉机,半路上在青羊坪又换了一辆卡车。第二天夜里赶到铜
川,拂晓就坐上了开向青海的列车。她觉得应接不暇,她总想扯住他歇一会儿。她眼看着湟
水在脚下流去,自己仿佛在梦中一般。在这弯曲的湟水河滩、绿绿的青麦、雪山、浅山和花
头巾,还有这抑扬有致的纯朴民歌中,她觉得微微有些晕眩。她感到安定又觉得倦怠,她想
倚着什么稍稍闭上眼休息一会儿,忘掉这马不停蹄的奔波,忘掉无定河的深谷和晚霞中的黄
河,忘掉那张她命名为《河的儿子》的出色的片子。她需要定下神来,歇息一下疲惫的身
心,使自己明白和确认自己已经到达青海,到达了湟水边上。她很快就要咬紧牙关,耸起每
一根神经去捕捉这湟水的独特气息,在千钧一发之瞬把一切色彩、心绪、气息、画面、花儿
与少年都收在她那张柯达公司的彩色幻灯片上。

    他领着姑娘走进了高庙子小镇,径直朝那座黄琉璃瓦顶的庙宇走去。这一带他非常熟
悉,前年秦老师曾经带领新疆大学中文系的一个方言调查小组来这里实习。他在这片湟水滩
上的大小村庄里学到了很多东西。他参加了细致的语音调查,收集了几十首《少年》。“瞧
这座庙,”他像个导游一样给他介绍说,“这种庙顶叫盔顶,你看它像不像顶钢盔?”他欣
赏地打量着那残旧的黄琉璃双曲线。幸亏我一直听历史系考古专业的课拿学分,人文地理学
的一半我可以用汉语方言的知识和考古学文化的知识来垫底。另一半自然地理,我可以猛攻
那些讲义和书籍。他又觉得对将到的考试充满信心。“一会儿我们去找一个老头。那老头就
住在这庙后面的河漫滩上,”他对她说,“那年那个老头挖了一条渠,引来一股湟水浇他种
的一片青杨树。”他瞧了瞧金黄的庙顶旁边的树林,仿佛回忆起了当年的情景,“他那些
树,不知道长得多高了。”

    她放下照相机,审视地盯着那黄琉璃庙宇,摇了摇头。构图不理想,也没有意思。“走
吧,”她轻轻推了推他。在哪儿都有这种古建筑的,这反映不出湟水的风格。“走吧,咱们
去看你那个种树浇水的老头儿。”她甩了甩滑下来的黑发。她觉得自己安定下来了,恢复了
那种随时可以端起相机,反应敏捷地按下快门的状态。现在可以随他去哪儿乱逛,我已经全
都准备好啦,她抚着冰凉的相机想。

    他迈开大步走着。前年夏天他独自来高庙子的时候,认识了这个姓高的老汉。他走进一
座干打垒的土墙庄院,朝那个老汉要水解渴。高老汉在廊子下摆开一张小木头桌,在桌上放
上一只杯,一把壶。一个扎着红头绳的小闺女从屋里捧出个大托盆,上面码着四个大得吓人
的馍馍。那白馍上有星星点点的紫红色斑点,他问了才知道是掺了自家种的玫瑰花瓣。他第
一次见到有人用玫瑰花瓣和面蒸馍馍,心里又惊叹又新鲜。后来那老汉提着锹出门去了,嘱
咐小闺女给他续茶水。那小闺女生得水灵灵的,踮着脚尖小心翼翼地为他添茶。他喝饱了带
些咸味的茶水。走出了那座到廊后厦的小庄户院。不远的湟水河滩上,他看见高老汉独自在
烈日下站着,他走过去给老汉道谢时,看见一弯哗哗的渠水正被老汉用铁锹引导着,淌进一
片小青杨林。在渠水灌饱了那一小片茂盛的小嫩树林以后,高老汉告诉他说,这些小树顶个
儿子。他问为什么,老汉说,尕娃,我无后哇。孤老汉,拖累着个小孙女。等十年,这片树
林子成材了,卖了是钱。等动弹不得的日子到了,就免得说些难心的话。他记得当时他久久
说不出话来,只顾愣怔怔地盯着那片青枝绿叶的小树林。那青杨树又细又嫩,在一片娑娑声
中摇曳。后来他走开了,老远回过头来,还看见那老汉佝偻着腰,提着锹寻寻觅觅地踱着,
独自侍弄着那片小树。

    他们出了高庙子小镇,走向湟水河滩。这里视野很开阔,全部湟水河谷的庄稼、村落和
自然环境都展现在他们眼前。

    这是第一级台地。瞧见了吗,他给姑娘分析着地貌。那长着庄稼的是第二级台地,它们
在过去都曾经是湟水的河床。河流冲刷着向下切割,后来原先的河床就变成了高高的台地,
她眯着眼睛仰望着高处绿得刺眼的庄稼,“真不能想象,”她说,“那是什么庄稼呀,长得
那么高。”他告诉她,那是墨西哥品种的小麦,“不能想象的是以前那儿是森林,”他指着
曝晒在阳光里的秃秃的黄土浅山。“自然地理讲义和历史地理书上都说,湟水流域的浅山以
前都是原始森林。”他停住了,专注地端详着绵延在前面的远山。真静啊,这里静得让人感
到神秘。

    她把照相器材从肩上摘下来,提在手里。他准能考上研究生,她想。“喂,我说,你准
能考上研究生。”她朝他说。

    “嗯,我也这么打算呢,”他回答,“我已经预备了不少功课了。”

    倒不是因为这个,她心里想,“哎,你看!”她停住脚步惊叫起来,“你看,这是什
么?”

    他看见一条水沟里满满的堆着彩陶的碎片。

    她俯身拾起一只破碎的彩陶罐子,“真漂亮呀!瞧这花纹!”她喊叫着,“真可惜,可
惜碎了!”

    彩陶罐子的下半截已经没有了,鼓鼓的腹截断在一条锐角鲜明的线上,陶器质地又细腻
又结实,通体施着橙色的薄衣,他摸摸那断碎的碴口,觉得陶胎烧得又匀又硬。罐子腹上一
个布满密网的大圆圈里,有一个粗放的黑彩勾画的怪人。那人形朝着他们手舞足蹈着,辨不
清五官的脸孔上似乎凝着一种静默的、神秘的表情。

    他长久地望着那图案上神秘无言的象形人。

    “你瞧呀。这是森林,”她用手指抚摸着罐子颈部的一排塔松般的黑色三角纹,“一棵
挨着一棵,尖尖的松树。你说对啦,这里以前一定是森林。”

    两个人弯下腰,在河沟里的陶片堆里一块块翻找着,试着把陶片对上罐子的断口。一块
块陶片天衣无缝地对上去了,彩陶罐渐渐地复原着。“啊,对上啦!又对上了一块!”她欣
喜地悄声喊着,她已经深深地被这件彩陶吸引住了。

    最后,只缺腹部的一块找不到。光洁流畅的线条从陶罐的肩部流到底部,只是中间残缺
着黑洞洞的一块。“你瞧。多美啊,”她低声喃喃着,“可惜碎了。”世上的事情多么拗人
心意啊,生活也常常是这样残缺。“可惜碎啦,”她重复地说。

    这彩陶是四千多年前的,他想起了在历史系听的新石器时代考古课。四个大圆圈对称
着,颈部排着三角形锯齿纹,像森林一样。这是马家窑文化的马厂类型,一种非常古老的原
始文化。他抬起头望望静谧的湟水河谷和远山,怪不得这个世界显得那么神秘。森林变成了
光秃秃的浅山,河床变成了高高的台地。雨水冲垮了山上的古墓葬,于是,顺着小沟,彩陶
流成了河,他皱着双眉思索着,真的,在湟水流域,古老的彩陶流成了河。

    他找到了那座干打垒院墙的小庄户院。在北房的廊子下面站着一个戴着蓝格子头巾的女
孩子。那女孩子长得很壮实,手里撑着一把铁锹。“俺阿大——没了,”——后来,她只说
了这么一句,就扭过脸抽泣起来。那姓高的老汉死啦,他想,可是青杨树才栽上两年。

    他走到了宽阔的河漫滩上,走进了那片用石块围起的小树林。银灰色的叶子在微风中抖
动着,树根上浸着汨汨的渠水。他看见湟水在这儿拐了一个弧形的弯,浑黄的浊流哗哗淌
着,冲溅着河心的一簇巨石。你死啦,自然而平和。你没能指望上这片小树林子。彩陶片汇
成了一条河,青杨树却还很细嫩。你早忘了曾经对一个尕娃讲过你的心事,你就这样悄悄地
死啦。但我相信你一定非常宁静,因为此刻我的心里一片宁静。看这湟水,虽然它冲刷着黄
土的陡崖,拍打着河里的石头,但我觉得它也充满了宁静。

    他在额尔齐斯河边插队的时候,曾经认识一位哈萨克的老母亲。那老人从年轻的时候就
死去了丈夫,独自抚养着一个独生儿子。后来这个儿子娶妻生子,她又抚养着她的孙子们。
他插队落户时参加了老母亲的一个孙子的婚礼,后来他又看着那白发苍苍的老人抱着孙子的
胖婴儿。老人辞世的时候,已经有整整一个家族为她送葬。他曾经目送着那支马队从草原上
走过,里面尽是饱经风霜的妇女和骠悍勇敢的男人。

    他沿着湟水漫步走着,打量着眼前的种种河流地貌。牛轭湖,河漫滩,干流和支流,浪
涛击打的河岸。他抬头记忆着湟水两侧浅山下的台地形状,注意辨认滩地上的植被和土壤。
他一步一步地踏着松软的湿地,他的心情沉着而平静。后来那戴蓝格子头巾的女孩子跑来叫
他们去家里喝茶,他望着女孩健壮的身子,不禁微微地笑了笑。

    他在廊子下面的小方桌前坐了下来。桌上放着一把壶,两只杯,托盘上码着四个大馍
馍。他看见她正香甜地吃着,注视着他的动作。馍馍上掺洒着紫红色的碎玫瑰花瓣,他接过
她掰下的一块,大口嚼了起来。他伸手取茶壶时,右肩的三角肌突然钻心般地疼了一下。他
怔了一怔,活动了一下肩头,然后默默地吃起来。

    当他们走出那个小庄户院的时候,他们远远地看见一幅蓝格子头巾正在河滩的青杨树林
里闪动。

    她醒了。列车正在颠簸的气浪里驶过一个隧道。原来我睡着了,她舒服地揉着眼睛想,
靠在这车门旁边的大过道上,居然比在卧铺上睡得还香。她歪过脑袋想看看他睡着没有,结
果又看见了烟头的红光。

    “研究生,喂,”她唤道,“你一直没睡么?”

    “唔,”他回答,“我不困。”

    “你就一直抽着烟么?”她问,“那烟,真能解困吗?”

    他的脸上突然被灯光照得雪亮。列车正冲过一个灯炬齐明的小站。她静了下来,让那雪
白的光柱一下一下地把自己的这个小角落变得忽明忽暗。这个角落呀,她懒懒地遐想着,真
象一个黑暗中的战壕。我们都蜷着身子在这儿小憩,等着到黎明时再去冲锋。她想到黎明时
列车就会开进北京,想到冲洗胶卷、交代工作和争取发表自己作品的事,心情变得沉重了。
她拂了拂额上的头发,驱走了那些烦人的心思。“喂,研究生,”她问道:“你回到北京以
后,打算干些什么?”

    他停了一会儿,然后低声说:“我要写一首诗。”

    “诗?”她诧异地抬高了声调。

    “这些天我一直在写,写了好几个开头,可是写得乱七八糟,”他自语般地说道,“不
过……我相信能写出来。”

    她明白了。“哦,我想,是关于河的。”

    他没有回答。在黄河里游着的时候我就想,这不仅仅是河流地貌,也不是地理学。这是
一支歌,一曲交响乐,是一首诗。在湟水边我又在想。人文地理是科学,它有它的办法和路
子。可是我除了科学还需要些别的。河流地貌不会关心青杨树是怎样长大的,描述性再强的
地理著作也不会写到黄河浪头那种神秘的抚摸。还有那些彩陶片,暴雨冲垮了台地上的古墓
葬,陶器在激流中撞得粉碎,接着,那彩陶片就流成了河。

    “那专业呢?还考试么?”她问。

    “当然。不但要考上而且要好好干。不过——难道你不觉得,那河还有好多别的内容
么?”
她若有所思地点了点头。她知道,那个不安分的精灵又附上了这个年轻人。我们都一
样,她想,我们都不愿庸庸碌碌地了此一生。你自己不也是一样么,你绷紧每一根神经,背
着沉重的摄影器材翻山涉水,追逐着百分之一秒的瞬间,你忙得筋酸骨散,靠着这车门旁的
硬墙也能呼呼入睡。你不是连自己的生活都无暇回顾么。

    她转过脸对他说:“在湟水边上,我拍了一张静物。就是咱们复原的那只彩陶罐。它可
惜是碎的,象生活一样,”她小声说,“背景是那片小青杨树。我觉得,这是我这次拍得最
成功的作品之一。”还有一张,她想,那是一个男人扑向奔腾的大河,我这一趟只有这两张
作品拍得成功。“你知道的,青杨树林刚刚长起来,可惜罐子是破的,像生活一样。”她忧
伤地摇了摇头。

      ‘在湟水,四千年前的彩陶流成了河,残破的彩陶瓶让他看到了自己生命的远古的来源.............最后的这个夜晚正在悄悄地流逝着。他用炽热的爱情和不安宁的生命等待的一天正在降临。    窗口渐渐变得亮了起来,东方现出了晨曦.....................’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319471-301730.html

上一篇:水乡游记(四):人文
下一篇:也谈小说
收藏 IP: .*| 热度|

1 许浚远

发表评论 评论 (3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3 21:1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