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iongbaby1985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xiongbaby1985

博文

你是黛玉还是宝钗

已有 3546 次阅读 2021-3-11 08:05 |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这一年间,为了引导孩子读四大名著,我也跟着重温了一遍。最大的感触是小时候最讨厌《红楼梦》的我,现如今却最喜欢《红楼梦》。之后,我又着迷于《蒋勋细说红楼梦》,很喜欢听蒋勋老师解说《红楼梦》,他的声音富有磁性、抑扬顿挫,他的讲解很温暖很治愈,难怪就连林青霞(这个被徐克导演称为五十年才出的一个美人)都说“他的声音是我的半颗安眠药,能给予内心安定的力量”。

    陪伴孩子读完《红楼梦》(注:孩子读的是青少年版)后,我多次问她喜欢黛玉还是宝钗的问题,每一次她的回答都是喜欢黛玉,即使我告诉她宝钗的很多优点,她还是不为所动,仍然坚持喜欢黛玉;而当我问她为什么喜欢黛玉,她的回答永远是觉得黛玉很可怜,她很同情黛玉,虽然黛玉爱哭,但是她觉得黛玉哭是因为别人不懂她内心的伤疤,所以黛玉哭是对的。这是一个八九岁孩子的理解,很显然,我的孩子和我小时候读《红楼梦》一样,也是喜欢黛玉讨厌宝钗。然而,长大后我却不那么喜欢黛玉了,甚至慢慢欣赏起宝钗来。现如今,我已不再纠结到底更喜欢宝钗还是更喜欢黛玉的问题了,不存在谁好谁坏,没有最喜欢与最不喜欢,而是想在这二人之间找到一种平衡。

    正如《红楼梦》十二金钗里面每一个人都有独立的判词,可是薛宝钗和林黛玉却是同一个判词——“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小时候并不理解这一判词,现在我很认同蒋勋老师的观点:“黛玉和宝钗,这两个人其实是一个人的两面,可以有入世的部分,就是薛宝钗的圆滑和世故,她是一个最幸福圆满的典范;那黛玉刚好是出世的部分,独与天地精神往来,有一种内在世界的自傲和清高,这个判词了不起的地方在于其实我们每个人可能都有这两部分,如果这两部分不能平衡好,其实大概在社会上就会被认为是疯子,最典型的就是艺术家梵高,他的爱恨都太直接了,所以他爱一个人可以爱到割了耳朵,最后他只好进到精神病院,可是这样的人的画是不得了的,因为非常纯粹,所以非常震撼。一个人,如果只有宝钗的部分一定不会快乐,因为压抑太多妥协太多;如果只有黛玉的部分,当然可能也不快乐,因为你到最后就是没有朋友,甚至连亲人都会远离;黛玉和宝钗,这两个人不是情敌,恰好是我们生命里最好的两个知己,她们互补起来才是最完美的的状态。”

        的确,林黛玉高傲孤僻、多愁善感,给人的感觉是真性情的体现;而薛宝钗稳重端庄、圆滑世故,给人的感觉是礼貌周到;一个重情,一个重礼,有情无礼则招妒,有礼无情则虚伪,相互平衡一下的确就完美了。譬如,当执念于真情时,自是黛玉;当圆融于社会时,自是宝钗。回看《红楼梦》中黛玉和宝钗的结局:林黛玉“宁为玉碎,毫不妥协”,带着不妥协的坚持死去;而薛宝钗八面玲珑,懂得跟现世妥协活下来。事实上,在成年人的世界里,常常不知不觉中早已变成了宝钗,因为在为人处世中要做到不得罪人,让大家都喜欢,就要做到不得不妥协,所以妥协其实是一个很难理解的东西。因此,到了一定的年龄,有了一定的人生阅历,再重读《红楼梦》的时候,往往最大的两难是你不晓得应该要做薛宝钗还是要做林黛玉,因为你会发现其实两个你都有,我们的人生中有一部分处处妥协,又有一部分处处坚持,这两部分在我们的生命里永远像天秤的两端,一直在平衡,我们既想要内在的自我坚持,又想要外在的与人和谐相处,而能达到这两者之间的完美平衡,真的需要大智慧。现实往往是,内心住着林黛玉,表面演绎着薛宝钗。我在想,终有一天,我的孩子也会这样的体会和理解,也希望将来她的内心能够始终保持着如现在的那般纯真。。。。。。

    总之,《红楼梦》真的是一部伟大的文学作品,值得反复品读。相较于《三国演义》中尔虞我诈的政治斗争,《水浒传》中血腥残忍的打家劫舍,《西游记》中奇幻有趣的降妖伏魔,我更喜欢《红楼梦》中寓意深刻的悲欢离合。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3192280-1276083.html

上一篇:致“女神节”之心灵鸡汤
下一篇:狮子版《活着》
收藏 IP: 42.89.165.*| 热度|

13 尤明庆 王从彦 郑永军 康建 彭真明 李学宽 李世晋 段含明 赫荣乔 孙颉 宁利中 苏德辰 葛素红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7 07:5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