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roline2016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Caroline2016

博文

知识三角”的理论渊源——国家创新体系的理论发展与演变之一

已有 4846 次阅读 2017-1-14 20:28 |系统分类:论文交流| 创新, 知识, 国家, style, 发展战略

“知识三角”(Knowledge Triangle)是支撑欧洲创新驱动发展的重要理论基石,对欧洲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践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直接推动了欧洲大学的一系列改革以及产学研的深化,并被我国学界广为引用。那么,从理论创新的角度思考,“知识三角”的理论基础何在?它与创新理论有何渊源或与创新理论是怎样的关系?基于对这些问题的追问,本文试图对“知识三角”进行理论梳理与回溯,并形成初步结论以求教各位方家。

一、“知识三角”提出的背景与熊彼得的创新理论

“知识三角”由欧盟在 2000年的《里斯本战略》报告中正式提出。里斯本战略的关键词可以归纳为“研究与创新”,即在知识经济的新的背景下,以研究与创新为手段,提高就业率、促进经济增长、提升国际竞争力。在这一目标制定中,欧盟特别强调了“知识三角”在知识经济发展中的引擎作用,并在里斯本战略中试图进一步加深教育、研究和创新三者之间的联系,认为教育、研究和创新三大知识领域构成了“知识三角”生态系统,三者之间相互依赖,相互促进,具有互动性、再生力和协同增值性。

由“知识三角”产生的背景可知,它的产生旨在解决知识经济时代的创新问题,而谈到经济领域的创新,绕不过去的理论鼻祖就是熊彼得。学界达成的基本共识是,尽管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和马克思等人早已注意到技术发明和技术创新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但真正第一个明确提出了创新理论的是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JSchumpeter)。熊彼特1912年在其著作《经济发展理论:对于历任、资本、信贷、利息和经济周期的考察》中首次提出了创新(innovation)理论的基本观点。他随后相继写作《经济周期》、《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和民主》两本书,对创新观点加以全面具体的发挥和运用,形成了自己的创新理论的体系。(李士等,2009)。

熊彼特的创新理论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在其之后形成两大流派:技术创新理论与制度创新理论。技术创新理论把技术创新看成是经济增长和长期波动的主要动因;制度创新理论认为经济的组织形式或经营管理方式的革新是历史上制度变革和现代经济增长的原因。此后,创新理论更扩展到对社会制度创新(变迁),政策创新(变迁)等宏观领域的研究探讨中。

二、“知识三角”的理论归属

创新理论形成了分支流派,并走向综合发展,但就理论归属而言,笔者倾向于将“知识三角”理论与思想纳入国家创新体系(nationalinnovation system,NIS)的范畴之中。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国家创新体系把创新看作是一个系统,且更加关注创新系统中的要素及功能。无独有偶,“知识三角”的划分同样是关注系统的要素及功能。

国家创新体系理论,就其理论渊源,可以追溯到德国国民经济学的创始人弗里德里希•李斯特的《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1841)、熊彼特的《经济发展理论》(1912)以及20世纪50年代对新熊彼特主义的研究等。

 李斯特首先提出了“国家体系”的概念,且着眼点是国家专有要素,但他并没有围绕国家创新体系提供一个完整的理论分析框架。真正从理论上提出这个问题并为后来的学者指明了研究方向的,还是熊彼特。在1912年的成名作《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熊彼特有关创新问题的论述,为国家创新体系的理论研究添加了至关重要的—块基石(李士等,2009。对于国家创新系统来说,熊彼特的重要贡献之一就是明确了企业家——这一创新行为主体在创新过程中的重要作用。熊彼特指出:“我们把新组合的实现称为‘企业’;把职能是实现新组合的人们称为‘企业家”’。企业家活动的动力来源于对垄断利润或超额利润的追逐,其目的或结果是实现“新组合”或创新。可以说,创新的承担者(主体)只能是企业家,企业家的创新活动是经济兴起和发展的主要原因(何卫东,2005)。

李斯特提出的“国家”要素以及熊彼特提出的“企业家”要素为国家创新体系的研究指明了方向、奠定了基础。学界公认正式提出与使用“国家创新体系”这一概念的学者是英国的弗里曼。他在1987年出版了《日本:一个新国家创新系统》一书。他在研究日本经济时发现国家在推动技术创新中的重要作用:一个国家要实现经济的追赶和跨越,必须将技术创新与政府职能结合起来,形成“国家创新系统”(李士等,2009)。

国家创新体系这个概念从提出到上世纪九十年代逐步重视经历了20年的时间。尽管围绕这个概念形成了许多不同的界定,但相同的一点就是,各种相关定义都关注了国家创新体系中的要素构成。

以下以年限为准对代表性观点的梳理可见一斑(薛晓光等,2016):

Nelson Richard R1987):国家创新体系是由大学、企业等有关机构形成的复合体制,制度设计的任务是在技术的私有和公有两方而建立一种适当的平衡。

Freeman Christopher(1992):从广义上说,国家创新体系包括国民经济中所设计的引入和扩散新产品,以及与此有关的过程和系统的所有结构;从狭义上说,国家创新系统仅包括与科学技术活动直接相关的机构。

OECD1997):NIS是由参加新技术发展和扩散的企业、大学和研究机构组成,是一个为创造、储备和转让知识、技能和新产品的箱。

简要结论:综上,无论就创新的研究领域而言,还是就创新的理论归属而言,熊彼特的创新理论都可视为“知识三角”的理论渊源。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3184597-1027601.html

上一篇:2016年欧洲创新记分牌年度报告分析
下一篇:“知识三角”:“三螺旋”在知识经济时代的“升级版”
收藏 IP: 183.192.73.*| 热度|

1 强涛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4 12:5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