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方面,第一是获得优质稿源,第二就是被大量引用。以下从这两个方面说说自己的想法。
(一)如何获得大量优质稿源
1. 找学界具有较高知名度的专家约稿、组织专刊。这种方法目前很多期刊都已经广泛应用,相信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举个例子,《地理科学进展》这两年发表了多期较为成功的专刊,包括《一带一路》专刊,《长江经济带》专刊,《京津冀协同发展》专刊等等。显著地提升了期刊的引用情况。其中表现最为突出的是“刘卫东. “一带一路”战略的科学内涵与科学问题. 地理科学进展 2015: 538-544.”这一篇文章发表2年零3个月,已经获得了近5万次下载,约272次引用(只是cnki统计数据,实际值很有可能是大于这些数字的)。专辑其他文章的表现也明显高于期刊的平均水平。
还有NationalScience Review在这短短的几年里,从被SCI检索,到第一个影响因子就是8,现在增加至8.8。这样的成绩也和他们约到了很多优质的稿件也是分不开的。当然了目前NSR发文量还太少,和PNAS等比它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2. 主编/执行主编/编辑要活泛,要用心经营自己的期刊。说我知道的一个途径。每年只国内就会开大量的学术会议,学术会议上有很多的报告(Oral)和海报(Poster),以及提交至会议的论文全文等等。主编可以关注,并去参加这些会议,寻找好的报告、海报以及全文等,定向向作者约稿。我博士期间参加了自然地理学的年会,并提交了会议全文,会上做了个报告,也被评为10篇优秀论文之一。在返回北京的火车上,就接到了《地理科学进展》执行主编的电话。文章发表到现在2年半的时间已经获得了10次引用,在我这个相对冷门的研究方向(历史土地利用重建)来说,还算可以了。
3. 汲取一些“成功期刊”的办刊经验。如何衡量一个期刊是否成功,在我看来,最直观的表现就是发文量大且相关的指标还表现很好(science,nature,PNAS都是如此)。比如《生态学报》在生态学这个领域里发文章最大(只考虑中文期刊),相关指标也表现的较好(不是最高,但名列前茅)。我将几个代表性的生态学期刊列出来如下。
期刊名称 | 2015年发文章 | 2016年发文量 | 2016年复合影响因子 |
植物生态学报 | 131 | 137 | 2.894 |
应用生态学报 | 496 | 499 | 2.623 |
生态学杂志 | 489 | 452 | 1.782 |
生态学报 | 915 | 901 | 2.852 |
注:数据来自cnki
今年投稿1篇生态学报。发现他们的稿件处理流程非常成熟、非常规范。而且他们的稿件接收以后会尽快在线出版(有doi号,没卷期号),在他们的官网就可以下载。相比其他的中文期刊,稿件接收以后都会拖很久,直至排好卷期号才会出版。
说到这里大家应该会想到plosone, scientific reports,以及发文章较大的其他OA期刊了。其实我认为这些期刊办的非常成功。每年几万篇的发文量,还能保证相对较高的影响因子。试问国内有几个期刊能做到这个成绩?很多人说这些期刊有问题,给钱就发云云(发这么多文章,要是没有问题那才奇怪呢。但瑕不掩瑜,几篇有问题的文章不能否定它们的总体成功),国内很多英文期刊的发文量很少,不敢发太多,发多了怕影响因子下来。我了解到中国办的地理学的几个SCI期刊,一年发文章都在100篇以内。除了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的影响因子在稳步上升,其余几个期刊的IF都只有1左右。还有一些办了多年都没有获得SCI收录。难道不值得我们思考吗?National Science Review虽然拥有了较高的IF,但它的发文量并不大。目前的成绩不错,但考虑到它的出身,它豪华的编委阵容,算不上非常成功吧?
4. 提供一些优惠措施。比如免收版面费、免收OA出版的费用等等。其实我一直没搞明白国内的期刊,收取的版面费是个啥。收版面费,但文章仍然不是开放获取。学校图书馆还得花钱购买cnki等数据库才可以下载,真是好奇怪。据我了解,国内有些人文社科类的期刊不收版面费,比如北京联合大学的《旅游学刊》,以及云南大学的《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等。前者办的较为成功。后者因为发表哲学、历史等特别冷门的论文,分数确实是不怎么热闹。
(二)如何让期刊文章获得更多的引用
1. 接收的文章,马上上线,将会获得更多的被引用的机会。这个不用多讲了,文章不上线,读者是没法引用的。让我比较纳闷的是,国内的期刊,特别是中文期刊,很多都没有在线出版模式(online,有doi号,但没有卷期号),都是接收以后,压在编辑部,有的甚至压稿压一年,一直等待正式出版。online提前出版这很难吗?前面说到生态学报有online出版模式,但我的文章从接受到现在,已经在编辑部压了1个多月了。online的速度也是有点慢啊。而我发表在MDPI上的期刊,从接收到正式发表也就三五天的事情。
2. 选择OA出版模式。让更多的人有机会看到你们发表的文章。plos one, scientific reports, MDPI出版社的成功都和OA出版模式密不可分。国内主办的OA出版的英文期刊目前估计凤毛麟角,中文期刊是不是一个没有?再次疑惑:看涨的期刊版面费是个什么费用?和OA出版的APC有啥不同?
3. 多做宣传。现在是信息爆炸的时代,酒香也怕巷子深。《热带地理》每一期都发给相关作者当期目录。很多中文期刊都有了自己的微信公众号,National Science Review甚至会将它们的文章进行总结,翻译成中文进行报到宣传等等。Science/nature等刊都会对它们的research article以短新闻的形式进行报道等等。但我们要看到的是绝大多数的中文期刊还在沉睡。我曾经订阅了多个地学期刊的RSS推送,有国外的SCI期刊,也有中文期刊。很奇怪,我订阅的中文期刊推送几乎从来都收不到。而国外的SCI期刊,只要有文章online,我这里就收到邮件。我在web of science上订阅了主题搜索,每周都会推送。但咱们自己的CNKI好像没有这个?印象里我尝试过,但没有收到过推送。
4. 可以尝试将论文的数据进行关联出版。大数据时代,读者对数据感兴趣,自然会对论文有更多的关注。最新的数据论文期刊《全球变化数据学报》目前就是采用了和几十个地学期刊合作的模式。但由于合作还很初步,不知道互相之间是否有较好的帮助?
5. 认真的态度、谦逊的姿态。其实做到每一篇文章都严格审稿,准时出版,按照SCI(国内的话,CSCD/CSSCI)收录的要求,看看自己刊物存在什么不足,对症下药。慢慢来,肯定会越来越好的,先被ESCI收录,然后再被SCI收录,只是时间问题了。被收录以后,更要以谦逊的姿态好好办刊,仍然严格同行评议、准时出版,尽量减少编辑错误,少发或者不发关系稿等等。
只是一个科研青椒,偶尔有点愤青,从未从事过编辑工作。因此,编辑部面临的经费、人员等方面的困难可能也不是我想的这么简单。作为外行,上述观点难免有失偏颇,希望大家多多批评指正。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李士成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3180745-1073366.html?mobile=1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