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晓峰
编校很重要,可把时间都用来搞编校就是你的不对了 精选
2024-5-22 09:45
阅读:3321

    近期,中国激光杂志社牵头组织了“刊群模式下出版生产效率和编校质量提升策略”主题研讨会。在会上我提到了一个话题——集群化办刊模式下科技期刊编校质量和生产效率的平衡。大概意思是:1)编校工作是期刊工作的基础,必须足够重视;2)编校不是期刊工作的全部,需要合理分配时间;3)通过新技术、科学管理提高生产效率,是解决问题的关键。会后稍做整理、补充,与大家共享,欢迎批评指正。

题目有标题党之嫌,看看就好,呵呵。

640.png

本次研讨会主题中有诸多关键词。一是刊群模式。刊群的集约化运营是中国激光杂志社的工作特色之一,在这种情况下,多刊的编校工作与期刊数量较少的编辑部之间存在较大差异。二是出版生产效率。这包含了刊群模式下杂志社对生产效率的明确要求。同行们在很多场合谈到编校说的就是质量,并没有特别强调效率,这一点是本次培训非常与众不同的地方。三是编校质量。编校质量这个词对编辑来说是非常熟悉的,期刊编校差错率的底线是万分之二,如今诸多报告都在讲如何继续提升编校质量。今天,我想重点说说如何平衡编校质量和生产效率。

因为编校质量红线的存在,有些编辑部将编校工作做得极致,通过多遍编辑、校对来保证出版质量。狠抓出版质量是正确的选择,但如何做好这块工作,除了增加编校次数,提升工作效率同样很重要。

就个人来说,因为能力与经历的不同,还需要分别考虑。例如,作为新人编辑,首先需要熟悉编校标准规范、流程和环节等相关基础和知识性要求,才能够在日常工作中既有质量又有效率的完成编校工作。最近我在看期刊印刷前的文件,依然还是会发现会被扣分的错误项。想来大致有下面几种:一是涉及语言文字的,纯粹是跟文字功底有关的,例如3个de的正确使用、英文单词的单复数;二是对一些术语掌握不够,如Mask对应的“掩模”;再有就是对一些图表的编辑不规范,不清楚什么是真正的三线表(不是有三根线条就是三线表)。这些都是编辑的基本功,新人需要尽快掌握。

对于资深编辑,考虑的不只是对编校规则的掌握,而是对编校尺度的把握。有的编辑依然信奉编辑时改得越多越好的传统思想,缺乏对过度编校问题的警觉。通过厘清哪些必须要改、哪些可以不改,形成期刊自身的工作规范,并指导新编辑保证不犯错的情况下以合理的尺度来对稿件进行编校加工,老编辑责无旁贷。强调编校质量,但不能把这一个工作点无限放大,期刊编辑需要做的事情还有很多,还需平衡生产效率,全盘考虑期刊出版工作从而做好编校工作。

许多编辑在工作中还面临着一个非常棘手的问题,即有意愿和精力对稿件精益求精与越来越快的出版速度之间的矛盾。有部分作者和读者并不在乎一些对文章细枝末节的修改,而是希望能更快地发表和阅读。一个可能的办法就是,在不经常加班的条件下,通过使用一些人工智能工具来辅助提升生产效率,以新技术赋能出版。这话说起来容易,但做起来并不容易。对于单刊或少刊运营的编辑部,编辑多数身兼数职,难以集中精力研究提升工作效率的工具,所以还是尽量使用已经有人探索过的方法,例如善锋软件批处理参考文献就已经有很多刊在用了,很容易上手。

另外,做过编校的人都知道,编校稿件时候最忌讳被经常打断,但编辑有各种琐事需要处理,一会儿一个邮件,一会儿一个电话,还有各种工作会议。所以,很多编辑选择晚上或者加班做编校,无奈之举,也不可长久。针对此种现象,编辑争取专门安排某一时间段来集中精力、高效高质量完成编校工作。同时,也希望有关领导、专家能体谅、理解编辑们的工作(可能说了也白说)。

在编校工作之外,编辑还有许多重要工作需要投入精力,以提升期刊的学术质量与学术影响力。因此,这个研讨会的议题值得重视,以便于在保证编校质量的同时提高生产效率,更好地完成期刊出版所有的相关工作。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王晓峰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3176-1435107.html?mobile=1

收藏

分享到:

下一篇
当前推荐数:4
推荐到博客首页
网友评论1 条评论
确定删除指定的回复吗?
确定删除本博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