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晓峰
中国科技期刊:都拴着缰绳呢,咋万马奔腾
2018-8-21 11:47
阅读:23338

最近在《中国科学报》上连续看到了多篇介绍长光所办刊经验的报道,Light的办刊经验有很多方面值得同行学习,但宁笔关于世界一流期刊的标准又让我们清醒地认识到了中国科技期刊的现状:按照既大又强的标准(学科前10%),中国没有一本期刊达标。厉害了我的国,其实没有那么厉害。

中国的科技期刊为什么没有办好?是没有好的稿源吗,不是,中国的发文体量已经排到世界前列,即使按照高被引、Nature index等指标,中国的科研人员都不逊色。是中国的这一届编辑不行吗,也不是,那么多获得国家出版政府奖的优秀编辑,还有那么多年轻人在各国际出版集团任职并做出了很多的业绩,中国不缺人才。也有人说是中国科研评价体制过于看重高影响因子,导致优秀稿件外流,可是不看重影响因子,这些稿子就一定会在国内发表吗?同样在重视影响因子的大环境下,为什么美国化学会、NPG等办的期刊就能一本本地成为世人关注的焦点?

阻碍中国科技期刊发展的根本原因是不再适合当前期刊发展形势的管理体制。我不想一味地否定现有的期刊出版管理体制,因为有些管理办法也规范了期刊的正常出版,但不可否认的是有很多要求已经过时了。我也不是要批评管理机构的什么人,他们也在很努力完成本职工作。我们需要改变的是整个体系。改革开放都40年了,绝大多数科技期刊编辑部还在吃大锅饭!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以期刊集群化出版来说,这个话题在我刚开始当编辑的2005年就有人开始讨论,到今天《中国科技期刊研究》《编辑学报》等期刊依然有文章在讨论这个事。还有什么好讨论的呢?不是说这个不重要,而是说有些事情很有必要,但现实中却做不了,所以只能停留在讨论的阶段。很多情况是,即使在一个楼上办公的期刊编辑部,都无法实现业务整合。当然也不是说不管什么情况一定要合,要按照实际需要该合就该合,独立办刊也可以。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涉及到的管理制度、主办单位、人权财权等问题,是基层编辑无力解决的。这是管理部门不能回避的问题,但现实中问题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

在现有的办刊体制下,期刊都是大学或者研究所主办,虽然很多领导都担任过或者正担任期刊的主编或者编委,但他们对当前期刊发展趋势、技术前沿真的不太掌握。所以有些领导会提一些不切实际的方案出来,或激进,例如某校要投入多少钱在几年内办多少本期刊出来,或者落后,对期刊的发展不够重视,不能充分保障期刊发展所需要的人力、物力,还有的机构纯粹把科技期刊当作一项商业活动来经营,每年上交多少利润。能做到长光所对Light如此重视程度的机构,真的是非常非常少。

还有就是刊号的管理。要想办刊,除了正常的办刊准备工作,还需要额外的一年甚至更多的时间来申请刊号。我们可以理解这是为了保证出版质量,让期刊的数量不至于太多,形成恶性竞争。但这种计划经济时代的管理方式,已经严重削弱了期刊的竞争力。在国内还可以靠刊号发文章吃饭,但在面对国际期刊竞争的时候,毫无竞争力。刊号资源的人为稀缺,也是很多期刊违法收费的原因之一。中国改革开放的40年来,竞争激烈的行业都为老百姓提供优秀廉价的服务,而且具有国际竞争力,但曾经的白色家电和现在的手机。而某些有垄断性质的行业却经常爆出丑闻,像前几天疫苗案。不是所有的行业都适合市场化运作,但管理机制中的弊端却一定要及时去除。

曾经有段时间很部委都有权批准办刊,后来审批权归于一个部门。这里不去评论政策改变的好与坏,标准其实只有一个:有助于中国期刊发展的就是好政策,反之就需要修改。另外,国内要有CN号,才能申请ISSN号。有了CN号,在国内就有存在的理由,有生无死。为什么不能倒过来,让大家先以ISSN号办刊,对于其中好的期刊给予CN号,保持中国科技期刊的活水养鱼。

此类讨论还有很多,这些想法其实都不是我的原创,但凡当过几年编辑的人都有了解,而且可能深受其制约,我只是多说了几句。为什么这些不合理的东西如同皇帝的新装,明明都看得到,却不去积极解决呢?人生几十年,能做事的时间并不太长,但愿能做些真正有意义的事情,不负职业,不负国家。

要想中国科技期刊出现万马奔腾的局面,怎么能不去掉束缚它们的缰绳呢?

-----------------------------------------------------------------

声明:本文仅为个人想法,不代表任何机构和组织。

相关专题:中国需要高水平的科技杂志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王晓峰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3176-1130361.html?mobile=1

收藏

分享到:

当前推荐数:33
推荐到博客首页
网友评论12 条评论
确定删除指定的回复吗?
确定删除本博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