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者无疆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emma09

博文

有关“科学技术体系”

已有 3280 次阅读 2010-7-12 23:02 |个人分类:真假学术|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系统, 价值体系, 科学技术体系

按陈述彭院士的意见,“地球信息科学是以地球为舞台,以人地关系为主题,以服务于地区球变化与区域持续发展为目标,将高新技术为主体集成的科学体系”。

走到今天,香山会议一次又一次讨论了钱老的“科学技术体系”,学界对其进行了多次解读,才似乎“形象完整地”勾勒出它的形貌。

钱老的科学技术体系,把学科分为量智和性智两大类,可以简单理解为理性和感性。而理性的科学技术,是从自然出发,产生社会科学,进而生出数学、系统学,再形成人的思维科学和人体科学,进而产生军事科学和行为科学,地理和建筑作为桥梁科学,是理性和感性的过渡,连接艺术文学类与前述各门类。同时,整个体系的构建,是从底层前科学零散的实践感受、哲学思考到实践论的工程技术、基础科学,经由桥梁哲学上升到马克思主义哲学。

这么一个系统理论,在我看来,就算是囊括了众多的学科门类和发展规律了。读了马先生(马蔼乃)的解读,才发现事情远不止表面看到的这么简单。三维图的展示,更明确的展现了各学科之间的层次联系和体用关系,科学体系的构架也更为清晰。她谦称是对钱先生的体系的解读,对于自己在地理信息系统方面的成就,也只说是真理的殊途同归。个人倒是认为,这解读,就像“抛砖引玉”一样,是更深一层次的发展,是对钱先生科学体系的完善和补充。当然,这里说“抛玉引玉”更为恰当,是钱先生的思考,为后来者提供了思考的高度。

这大概又是一种英雄见地的不谋而合,陈述彭、马蔼乃和钱学森,都在走着一条系统化的路子。

最让人耳目一新的,就是马先生今年在香山会议最新提出的“科学技术体系发展了古文化”的说法,引入了阴阳五行来解释学科体系之间的相互作用和转化。这未必科学,可是“科学”本身已经足以让人迷惑。唯一可以肯定的,是古文化对中国人的系统思维是有着巨大的影响的。

李约瑟“中国为什么没有产生现代科学”的疑问,一直笼罩着科学和哲学界。我自然是给不出答案,不过也疑惑是否有必要去找所谓的答案。中国人好大,什么事情一考虑就是3050年,什么东西一设计就得“空前绝后”,似乎不屑于考虑细节;中国人写字要有有神韵,画画要有意境,都在追求一种浑然的境界。这般“大处着眼”,按科学的严谨来说,似乎有点不合规矩。道家的“天人合一”,儒家的中庸,实在是对中国人思维的最好概括了。

所以,也就不免迷惑,我们有自己的世界观,有自己的思维方式和价值体系,为什么非要用西方的评判标准来框定我们的思想。精确,是一种处理问题的方式,线性是人抽象出来的规律;混沌也是一种方式,非线性是自然界的常态。

舆论和价值评判的导向,如对SCI文章的要求,让人觉得我们在努力靠近西方思维标准,或者事实便如此。既然各有优长,如果向西学习是为了中西合璧,那就不要丢掉我们“系统思维”的底气。

困惑,国外是否有人像我们一样,在研究科学技术体系?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316039-343424.html

上一篇:傻人
下一篇:地方特色
收藏 IP: .*| 热度|

2 赵星 唐常杰

发表评论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9 00:4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