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算故我在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metanb

博文

炉火纯青与稀里哗啦

已有 2848 次阅读 2013-7-24 16:22 |个人分类:大学观察|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按:下文是昨天发往相关群邮件的内容。标题是刚拟定的。]


思想有上限,行动就会有上限。


* * *
这些年我见到过很好的本土学者,虽然不多,但留给我的印象却很深刻。在读博后期,我的作息不怎么规律,睡眠区间呈现为顺时针旋转。通常每个区间都会稳定一段时间。之后,睡眠时间又会向前“漂移”。有段时间,我早晨六点出门到外面吃早餐,之后就到宿舍睡觉。有一次出门时天还没亮,我往小东门方向走去。校园里有点黑乎乎的。这时对面走来一位年长的学者。他个子不高,提着公文包。我们打了个照面,没有说话,但都看到对方。连续三天都是这样,在相同的时间和地点相遇。第三次相遇时彼此都有些吃惊。之后我好像又漂移了。又或者有意避开。这件事情留给我的印象很深。有时我会问自己,这所大学为何能够存在?我最初入学的时候,在开学典礼上听过他的演讲。那时他担任校长职务。毕业回到太原后,我在新华书店里看到一本新近出的书,16开的小册子,大约一百来页,内容是关于极限概念的探讨。该书的作者正是这位学者。他并不是数学系的教授。相信不少学过“数学分析”或“高等数学”的人都曾对“极限”的概念或定义感到困惑不解。而他到了那样的年纪,还愿意花时间专门写这样一本书,或是探索大学时期遇到的困惑,或是帮助后来者解惑,心中总归是装着这么一件事情。顽劣如我,亦难不为其所动。我曾听说这样一件事。有一次我的某位师兄在研究生院“卡”住了,老板很生气,跑去把那院长当众数落了一顿。“你的博士论文还不是东拼西凑出来的?!”,她怒喝道。人们大概都呆住了。当时那位(前)校长也在场。老板出去后,他对众人解释说:“她是我的老师”。
我在中学时喜欢练习写毛笔字。记得有些字帖会介绍相应的书法家,并附上一些评价。对著名书法家晚期的作品,通常会给出“炉火纯青”的评价。就是说,随着年龄的增长,这些书法家的功力会相应地增长,乃至达到超乎寻常的顶峰。而市面上流通的字帖几乎都是历代著名书法家的作品。这些年我认识到,世上的学者大概有两类:一类就像那些著名的书法家,年纪越大,功力也越雄厚,以至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而另一类也能做出些文章,但到了一定的年龄就开始走下坡路,最后就“稀里哗啦”了。大概后者都比较“实际”吧。
在了解较多的学者中,我特别欣赏杨振宁。他不但做学问,而且乐于“说”学问。我有一部两卷本的《杨振宁文集》,华东师大版,北京期间买的,上面记录的日期是“03,12,21”。记得当时站在书架前有所犹豫,最后还是决定买下来。这部书中讲了很多学者的故事,包括很多细节。我从中受到很大的益处,甚至学到一些方法。老师不怎么教我,反倒促使我向这些人学习。我敢肯定,从杨振宁那里间接受益的人要比从李政道那里多。后者说的好像不多。假如没人去“说”,那些事情过一段时间后就会消失。可以这样讲,我们的很多学者还“沉睡”在那里,就好像作为运动员不懂得去拿世界冠军一样,而且会讲出种种理由。而在世界上有些地方则是“想当然”的事情。当然,也不排除自己醒了但不愿意去唤醒别人这种情况。或许能够自己醒来还是好一些。杨振宁曾在九十年代提出了“二十年”的预测,看来是有些乐观了。我们的思维方式是不是有问题。中国人似乎有一种“阴性”思维。要不然就是“精神”有问题,缺乏冒险精神。

中国人似乎普遍比较“怕死”,恐惧心理比较重。在这一点上,我倒欣赏“刀子不到,脑袋不掉”的逻辑。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315774-710912.html

上一篇:我为学生写的推荐信
下一篇:茶壶理论
收藏 IP: 110.178.94.*| 热度|

5 李宇斌 武夷山 李学宽 吴玲玲 庄世宇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8 17:2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