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毅伟
社交网络人格
2022-2-19 11:07
阅读:1284

[注:下文是群邮件的内容,标题是原有的。]

社交网络建立以后,参与者会形成“社交网络人格”,类似一种身份或角色。大学期间,有一年暑假观看了一部电影《变相怪杰》,非常有特色的一部电影。主人公无意间捡到一个面具,会主动往脸上贴,戴上后会产生神奇的魔力。比如,更鲜明地解析出平时不会显现的 “深层人格”。社交网络也会解析出参与者的深层人格。

.

在社交网络上,如果内心不够强大的话,最好不要抛头露面。或者保持单一性,只透露生活中的一个侧面,比如爬山运动。如果想到什么说什么,久之会形成“解释行为”,因为你要自洽呀。有些轻生行为是因为在社交网络上过于暴露,而在某个点上出现了 “崩塌”,比如负面事件。性格不够强悍,或者有某种社会性的缺陷,往往应对不了外部攻击。没有出现在社交网络,其实也处于真实的社交圈子里,道理是一样的。

.

比如,上海那位中学老师,当众受到攻击后,因为当时太突然,又与自身的过错关联,没有做出适当反应。像这种情况,事后可以思虑周详,向全校师生公开发表一个声明,大胆承认自己的过错,同时指出,一码归一码,对方当众打人是更大的过错,不能说监考失误就该挨打受辱,宣称保留诉诸法律的权利。也可以趁此机会说一说每周 25 课时的情况,以及家人劝说自己包容他人过错的情况。总之,进退都留有余地,也防护了颜面。发布这类公开声明,既要实事求是,也要针锋相对,应采取大义凛然的姿态,对当事者以及围观中可能的不良攻击做出防御性措辞。话说回来,人不能太自私。不关心社会,就会假定社会不关心自己,也失掉了向社会学习的机会。

.

任何时候,只要坚持 “实事求是” 就可以抵御一切困境。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李毅伟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315774-1326040.html?mobile=1

收藏

分享到:

当前推荐数:5
推荐到博客首页
网友评论4 条评论
确定删除指定的回复吗?
确定删除本博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