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算故我在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metanb

博文

午夜随想(冒个泡)

已有 1920 次阅读 2016-10-7 17:42 |个人分类:科学研究|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按:以下是群邮件的内容,标题有修订并套上了“招牌”。]


咕嘟,咕嘟,咕嘟嘟嘟。。。

* * *
       国庆前系里来了一位访客,之前在通用航空公司呆了10年(今年4月离职),做发动机方面的软件。系里的临时秘书打来电话,说是“邀请”我交流一下,并把对方的履历传了过来。对方好像是自己来的(或有人介绍),我们以前不知道他。见面前,我先做一点“功课”。大致检索了履历上明确列出的5篇代表作,最高引用数为14,其它也就3、4次的样子。感觉有点纳闷。他在90年代中期取得博士学位(美国),60后,现已入籍。上一次发表文章是在10年前,但新近出了一本书(好像还没上网)。网络上关于他的信息很少,查不到任何个人信息。在搜索中输入一篇文章的题目,终于在researchgate上找到了合作者的页面,证明这一切并非出于我的想象(开个玩笑)。发给我的材料中还有一页PPT,上面写着准备交流的内容,三种求解线性方程组的方法,其中一种是我做过的。我拟定了一些问题,记录到本子上(后来没有全问)。
       到了约定的时间,一进屋看到好几张生面孔,一下子没看出谁是谁。等判断出了对方,我先递上一篇文章。他接过去一看,题目中有他知道的关键词,马上讲出了那方法的原始作者,还知道有关的免费程序包。我感觉他还很内行。不过他一直讲自己不懂理论。起初我以为他希望有人帮他做一个模块,就问他有多少预算。他说这个很简单,给他写一个模板就行,一、两个小时就搞定了,然后他们要自己写程序。我一听,愣了两愣。之前问他的公司有多少注册资金,答曰在美国开公司不需要注册资金。后来,他又表示希望有三个人分别做出那三种方法,然后他从中挑一个就行。。。(见面之前我还在想,报个什么价?要是有20万立刻入账的话,我会不会动摇,放下手头的事情,转而赚点外快?毕竟,归根到底。。。)
       与我同去的还有一位教授和一位副教授。不知为何对方以为我是博士生。他一直对那位副教授说,他是提供一个“高平台”,他是领导,可以给予指导,大家互利共赢。眼前一亮的感觉。后来,他好像让我们留下联系方式,我就到隔壁房间去找我的名片,结果没找到。灵机一动,就拿了一本硕士论文,返回后拿给他。他接到后,很礼貌地口称谢谢,翻看起来,又说现在的硕士论文封面很好看。其实我只是想趁机纠正一下他的误解,而他可能是想表明看到了封面上的内容。一会儿,他又提起互留联系方式的事情,一边写下自己的邮件地址,我也没多想,就说已经有他的履历了,上有联系方式,我们给发邮件就行。回来后,我先打电话问一下同去的那位教授,对此次交流有何印象,是否打算给对方发邮件,聊了一阵。
       回想起来,当时的气氛还是蛮友好的,尽管我一直很困惑的是,PPT上指明要交流的内容倒没谈多少。可能正像他认为的,那事情很简单。我的判断是,他做过那方面的一点“功课”,但并没有实质性地研究过那些方法,否则就没必要跟我们交流了。由于他要开发商用的软件包,那些免费的软件包是决不能用的,至少在美国不行,所以他们需要自己写程序。可是,发明那方法的人就在美国,而且美国随便一所大学的数学或计算机系都有人懂那方法,干嘛要舍近求远,来找我们?这是很令人困惑的事情。期间我也注意到彼此间存在的一些分歧,可能是认识上的误解造成的,就是说,我感到他以前没有跟搞应用数学的人合作过。他的观点是,数学内容停留在抽象层面就行,而我最重要的经验是:做应用数学必须考虑“上下文”。我比较注重整体和系统,也知道被“钉”在局部的后果。
       通常,数学以外的人问你一个事情之前,他/她会自行做抽象,然后来问你。这是非常典型的一个情境,也是潜在的麻烦所在。也就是说,对方的头脑中有一个整体系统,比如发动机,他了解这个系统的构成,希望改进其中的一个部件或模块,然后他会说,“你不要管”其它的部件。我不知道其他人会如何反应,但我不敢去做。我还在西安的时候,忽然有一天一位同学给我打电话。他是我最要好的同学,一直有联系,当时在卫生防疫站工作,说是有个矩阵方面的基本问题,要在电话里跟我讨论,又说是另一个朋友托他的。我让他把问题写下来,我先看看再说。但他一直说,是一个很简单的事情,而我就一直强调让他写下来。后来没下文了。
       换句话说,对方看得见的事情,他/她会不自觉地认为你也看得到;或者主观地断定,你不需要去管其它。但这很危险。很有可能,他做的抽象就是错误的。如果你卷入进去,万一出了问题,谁承担责任?要知道,在黑板上算错一道题,没什么大不了的,但在工业和医药卫生行业中一个小的错误,就可能导致一场事故!这就是抽象和具体的分别所在(也是数学家贫穷的根源所在)。即使不是在工业/医药行业,比如天体物理领域,甚至数学内部的分支之间,是能随便串门的吗?须知,做职业不是“玩票”,串来串去可能很好玩、很刺激,但你能做到主角吗?
       说起应用数学,好像就是设立起来,在数学与其他领域之间架构联系。问题是,人家请你了吗?还是说,你的职业要取决于别人请不请你?要是你从来没做过,别人没有理由请你。这样的话,第一次是如何开始的呢?总之,应用数学的“范式”是什么呢?假如你跑到别的领域中去,那里的人八成不会认为你是要去做贡献,而是因为你有那个“兴趣”。而且,由于你的“外行”身份,“内行”人会用不一样的视角来审视你。这是不可避免的事情,否则爱因斯坦就不会从专利局跑去大学从“无薪讲师”做起了。现在时代不同了,但这个情况不会改变。我知道的一位教授,在普林斯顿大学供职,前几年得了国内的院士。他写过一个东西(在网上有),就是在应用数学的半路上,他也怀疑过自己所选的道路。。。
       当然,作为社会人,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助人为乐,我也是赞成的。但是,面向企业合作,第一先看预算,这是常识。除非有别的“考虑”。而在美国,做一个先进的、企业级的、独立知识产权的线性方程组求解器,没有100万美元拿不下来(个人估计)。如果是现成的流行方法,重写一个程序,调试好,并整合到系统中,我的估计,20万可能有人会做。可是,实际运行中可能产生任何问题,到时候都会来找你 —— 我从来没跟企业合作过,但也想得出啊。

PS: 此次放了一些鸽子,留到最后的可就是常委啦 ^_^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315774-1007245.html

上一篇:下坡
下一篇:培育
收藏 IP: 110.178.30.*| 热度|

3 李颖业 徐令予 黄仁勇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7 13:4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