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ygnuist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dygnuist 致力于气候科学研究,求实创新.

博文

开博一周年随想:科学网博客应当对网络世界作出更大贡献

已有 3745 次阅读 2008-10-4 21:40 |个人分类:杂文

             丁裕国

开博一年来, 尽管我写的博文很少,且点击率并不高,但我确实感受到博客的无穷魅力, 如今, 博客已成为我的良师益友。说实在的,我尤其欣赏我所开博的科学网。因为在这里, 绝大多数网友都是学术界朋友,尽管我与他们的绝大多数从未谋面, 但我深切地感到他们的知识水准和人文修养不同于一般受众。我由衷地感到:科学网,这一平台犹如一座大学校。它可以令人向往地在科学与人文知识的海洋中畅游。

 

1 blog已成为交流思想学术信息的大平台

博客,最初是英文blog的译音,其原意为Web Log的缩写Blog。这也是近几年国外英文名Web Log的缩写,即"网络日志"之意,而Blogger(博客)才是写blog的人,即现在中国人在网上称之为博客(用户)或博主。其实, blog应该就是一个网页,它通常是由简短且经常更新的Post所构成;这些被博主们张贴在自己的博客中的文章一般都是按照年份和日期排列的。其内容和目的各有不同,由于近年来互联网的发展, blog可以通过与其他网站的超级链接而更广更快地向所有网众传播。于是,博客网页逐渐发展为各种各样、五花八门的形式,既有评论,又有各种题材的文章,包括公司、单位、部门的信息,及与其个人有关的隐私、构想、甚至各种各样的新闻、日记、照片、诗歌、散文,小说,等等,几乎涉及各行各业。现在,几乎在所有网站都开辟了博客专栏。有人说,博客(blog)已是个人心中所想之事在网络社会的一种表述方式,或是倾向于个人情感的体现活动。迄今为止,人们对博客的认识并没有统一的说法。也有人认为,当今,博客(blog)已成为继EmailBBSICQ之后出现的第四种网络交流方式。有人说,博客是网络时代的个人读者文摘;博客是以超级链接为武器的网络日记 ;博客是信息时代的麦哲伦;博客代表着新的生活方式和新的工作方式,更代表着新的学习方式。通过博客,让自己学到很多知识,更让别人学到更多的知识。 随着Blog的快速扩张,其本质目的已与最初的初衷相去甚远。目前在网络上每天都有数以千万计的 Bloggers发表和张贴自己博客文章。有的三言两语,有的长篇大论,有的抒发情怀,感叹人生和世道,有的甚至大发雷霆,但是大多数人都是理智有加地发表高见、传播知识和信息。尽管目的各异。但对于沟通人们的思想、见解却比电子邮件、讨论群组更简便易行。目前,博客(blog)已成为家庭、部门和团队之间越来越盛行的沟通工具,它也逐渐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种交流方法。

     2如何提升全民科学素养:目前的局限性

科学网的主流思潮应当是:宏扬科学理念,宣传和普及科学知识,为人类的文明进步添砖加瓦。而尤其需要对国人宣讲科学精神与科学文化。在这方面,科学网博客一年多来的点滴成就都充满了活力。然而,令人奇怪的是,如此影响巨大的网站,在国内所谓的各种门户网站或搜索网站网址大全中,竟无一席之地。由此可见,我国互联网所反映出的社会百态,仍然将“科学”置于不被重视的地位。例如,许多网站的菜单上“科技”信息固然不多,即使有,也大多是一些技术性信息,而很少有各种重要的科学信息。在所谓网址大全上也几乎看不到“科学网”。但是,那些乱七八糟的商业广告,营利信息,所谓娱乐信息却充斥网络世界,更有许多不文明网络信息,甚至黄赌信息充斥网络。我不知道,网络警察到哪里去了?从网络世界的这一側面已可见一斑,我国全民科学素养相当缺失。我希望借助于科学网平台向有关部门呼吁:如何用“科学”来武装人们的头脑,

3.             祝愿科学网愈办愈好:科学网应对网络世界作出更大贡献

在科学网博客上每一位博主都有自己独立的科学见解,都在不同的程度上宏扬科学的正义感和文明之风,且没有那些低俗网站的市井之言,更无各种商人习俗。笔者所说,并非认为科学网博客多有“阳春白雪”之格调,而其它网站则多有“下里巴人”之章。笔者只觉得,科学网博客理应有高雅之格调并以此为特色,扩大其自身对网络世界的影响,从而使科学网博客对网络世界作出更大贡献。

 

 

 

 

 

 

 

 



博客感言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3100-41424.html

上一篇:研究极端气候必须充分考虑不确定性因素
下一篇:震颤心灵的地球遗书(转引自人民网)
收藏 IP: .*| 热度|

2 刘玉平 刘进平

发表评论 评论 (3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4 01:3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