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ygnuist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dygnuist 致力于气候科学研究,求实创新.

博文

从“3G手机”想到的中文新词混乱状况令人担忧

已有 4022 次阅读 2009-3-28 17:57 |个人分类:时事评论|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新词混乱

   

前不久,报载专家评论说:当前许多广告不但词语混乱,而且生造新词每每出现于广播电视节目中,令人费解,以所谓“3G手机”为例,多数大众由于不懂英文或知之甚少,即使有相当文化水平的人也并不精通英文缩写,因而更无从知道这缩写的字母G究竟代表何意?所以有位专家说,与其这样,你倒不如老老实实标注出中文之意,或干脆将其称为第几代手机,辅之以必要的中文说明,则其宣传效果更好。

笔者以为,中国文字语言不但是中国人交流信息的工具,而且也代表了中国五千年来的传统文化,不但现在不可丢,永远也不应丢。然而,许多国人包括一些商贾或其御用文人,出于各种目的,总喜欢用洋文来命名商品或药品,特别是一些药品从包装到说明书全都是外文(甚至是拉丁文)给人的感觉,就是要“忽悠大众,让你看不懂。到医生那里,除非你也是专门搞医药的,否则你也看不懂多少洋文写的洋说明,就在这样的背景下,往往发生许多悲剧,我想,这大概也与有些小护士看不懂说明书因而出错有关,或是医者疏忽大意或是患者无知,等等,总之,这类例子太多太多,不一一列举。

当然,无论对于土博士或对于海归博士来说,语言本来就是一种工具,在这个问题上千万不要有某种洋气和傲气,以为说一两句洋不洋,中不中的话语,就非常了不起,这都是旧社会遗留的中国国民素质的陋习之一,动不动喜欢洋文夹中文。其实,除了东方国家使用方型文字以外,大多数国家都使用字母拼音文字,无论是发达国家或落后国家,甚至非洲小国、岛国,你能说他们就比不懂洋文的国人强吗?说到底,语言是人人都能接受的交流工具,只要在一种语言环境下,就会自然接受,这是人尽皆知的事实。要知道,英文字母大写或为英文全文缩写,它本身是外国人的一种行文习惯,各种不同的专业文字,其缩写字母往往是“形同意不同”,有时差异很大。随便举个例子,CCC在气象界是加拿大气候中心(Canadian Climate Center)的简写,但在通讯部门却代表了通讯控制中心(Communication Control Center)的缩写。然而,奇怪的是,现在走进任何一个城市的街头巷尾你都很容易见到各种光怪陆离的广告词,有多少让人看不懂的不论不类的词语,什么“网吧、酒吧、卡拉OKKTVASO、肯特基”,等等,这类名称听起来虽很别扭,但毕竟已司空见惯。不过,也有的将汉语拼音字母混合在英文字母中,让人一头雾水。相比起近年来互联网上更时尚的词汇来,又使许多人不敢苟同,例如,网上的“人肉搜索”,“酷”。。。。等等,据说好多人都不能理解,你懂吗?什么意思?但愿这类新的“洋夹中”或“生造”词汇,愈来愈少,但愿更加刺激性的词汇能少一些,再少一些。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3100-223069.html

上一篇:文苑杂谈(1):对联趣闻(外一则)
下一篇:就有关气候变化问答(三联生活周刊记者采访录)
收藏 IP: .*| 热度|

1 杨学祥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3 19:5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