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只有一个地球,但是地球上不只有人类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tian2009

博文

新博物学

已有 4322 次阅读 2009-12-21 10:52 |个人分类:逝者如斯|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转北大刘华杰老师的文章

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卢瑟福说:所有的科学,要么是物理,要么是集邮。这句话有多种解读,也可以由此作一些歪曲性引伸。

卢瑟福可能表达的一种意思是,物理学是最重要的,他可能是在狭义上理解物理学,而其他的所谓学问都是表面性的。一个有志于从事科学研究的人,要不畏艰难,去研究物理学。显然,这种理解有学科歧视的味道。

第二种解读是,把其中的物理学作广义的理解,它包含一切涉及事物背后机制的学问,如包括物理、化学、生物、天文学、地学等等。这样看来,学问分成两类。一类是还原的,探讨事物背后的机制;一类是平面的,罗列事物的种类,从事类似于集邮的一种分类整理的工作。如果作平和的解释,这种解读,可以是中性的,不特意申明只有前者才叫学问。

我作第三种解读,也可以说是误读。把其中的物理理解成现代数理科学研究,把集邮理解成博物学研究,这两类学问构成了所有的科学。实际上,近代科学的兴起、发展过程中,一直有数理传统和博物学传统,只是在后来,其中之一取得了绝对的优势,另一方几近销声匿迹。但是,物极必反,在大科学时代,还原论科学的线性发展也带来诸多问题,如强势的科学并未带给世界和平与幸福。只有反思科学(最好不要简化成反科学),才能找回失去的理想,构建新的第二种科学。

这时,博物学有了现实意义。

博物,通晓众物之谓也。清人说,姬公多艺,子产博物,自古而然。

现代汉语词典对博物的解释是,旧时对动物、植物、矿物、生理等学科的统称。相应地,博物学家指对博通动物学、植物学、矿物学、生理学等自然科学的专家的尊称。查《辞海》,博物指能辨识许多事物博物洽闻说的就是这个,指见多识广,知识渊博。

在近现代科学中,博物学主要与自然史natural history)有关,甚至有人说它就是英文自然史的中译名。我认为不妥。中文的博物有更广泛的含义。拉马克、达尔文、华莱士、法布尔、罗伦兹都是著名的博物学家,英文叫naturalist。通常也认为博物学是特定时代的产物,是与科学有了一定发展同时又不够深入的阶段相对应的一种研究方式和思考方式。通常,在这个年代再提博物学,似乎是不切实际的复古,因为博物学代表着过去,代表着浅薄,代表着集邮的工作。

但是我现在想强调它的另一些方面,并与现实结合,呼吁一种新的博物学。仔细观察,在1920世纪广义的博物精神仍然在延续,构成了新博物学的基本营养,它包括梭罗、利奥波德等人的新潮博物思想,也包括威尔逊、古尔德等人的传统博物思想。新博物精神或者博物学观念至少包括如下方面:

1
)非还原的或者有限还原的认识进路。

2
)强调主体的情感渗透。博物学实践要求体悟自然之整体性和玄妙。感悟也是一种认识,而且认识也并非目的。在这种意义上它不同于一般的科学。

3
)平面网络、整体式的把握对象,把自然看成一种密切联系的机体,我们人类只是其中的一部分。

4
)它导致一种生活方式,一种人与自然和谐生存的艺术。因而它是一种实践的学问,不能仅仅停留在口头上和纸面上,必须亲自尝试。

5
)它提供常识与艰深现代科学之间的一种友好的界面或者适宜的缓冲区,它门槛很低,甚至没有门槛,人人都可以尝试。

博物学的现实意义:

1
)博物学在现在基本上是被遗忘的科学、研究方式和生活方式。

2
)而当前人类面临的问题(环境、资源)又都与博物思想的缺乏有关。

3
)中国当前的中小学、大学教育,没有提供足够的博物学理论和实践。许多研究生五谷不分。

4
)博物学教育将为单一的、高考指挥下的初等教育增加多样性,将为中华民族培育一代通识学人做出贡献。

博物学有什么用呢?按现在流行的标准,它没有用处。

但是关键的问题在于,我们不认同现在流行的标准。它不能用于赚钱,它不能用于有效地获得超一流的科学发现,还原论科学比它更有效。它的作用在于让我们谦卑,让我们生活得更加充实。如果强调通识教育素养教育的话,它就是其中相当重要的一部分。这是我的观点。

以个人的经历看,我从小长在山沟,喜欢自然,特别是植物。中间有一段,我也曾把它忘却,好在突然有一天我苏醒过来,又拣起了孩提时的爱好。现在我依然十分喜欢植物。这种爱好对我帮助很大。

不可能人人都成为一般意义上的科学家,但是,人人都可以成为博物学家,当然对的要求不要太高。

您不想试试吗?您不会损失什么,丧失的只会是抑郁和狭隘,拥有的却是整个世界。


文章来源: 文汇报,2003-08-13http://www.whb.com.cn/20030813/bh/200308110024.htm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309667-280232.html

上一篇:命悬一线的盖娅 田松
下一篇:达尔文选择了博物学
收藏 IP: .*| 热度|

1 蔣勁松

发表评论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9 04:5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