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聊阁:读书人张少雄博聊之阁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shxzhang

博文

一次关于灸花的艾灸实验

已有 13130 次阅读 2010-10-28 21:09 |个人分类:生活趣錄|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中医, 艾灸, 灸花

 

名先鉴 字 少雄

 

艾灸作为一种传统灸法,有很多医疗和保健作用。但是,一些疗法及其理论支持或解释,需经实验验证,灸花便是一例。

非医学专业出版社出版的各种艾灸或针灸普及读物多声称:灸出水泡,水泡破裂后会产生真茵性化脓,化脓后会出现斑痕,古代医书称之为灸花;灸出产生过程是开门驱邪,艾灸出灸花才出艾灸最佳效果。而专业出版社出版的专业书多认为:出水泡属于操作失误,应该防止;一旦出水泡,须采取防护和治疗措施。

为验证两种说法真伪,为考察灸花形成过程,作为非专业中医研习者,鉴最近在自己右小腿上做过一次实验。

近三五年中,在秋冬两季,鉴两小腿直骨前面皮层簿处一线,暴露在冷处或风中,或裤管厚度不够而感觉寒冷时,感到明显寒痛,热敷即愈;十多天后,再暴露时复发,又热敷即愈,如此反复。此症成因,是十二岁那年冬天多次赤腿进水塘拣菱角或摸鲫鱼,初发时间是第二年冬天,当时,农村赤脚医生以骨宁注射和小丸止痛。近三五年之痛与当年之痛高度相似,应是旧症复发。为改变复发频率或防止复发,决定尝试艾灸,并借机做灸花实验。

择右小腿内侧偏前皮肉薄处某个穴位旁边,以粗艾条定点近距施灸。因为是实验,不取正穴,但艾条边缘热力可达正穴。艾条燃至八分时,灸处灼痛明显,燃至一寸后,灸处灼痛强烈,己见大水泡,直径约五分。破水泡,戳去泡皮,使灸伤处暴露,以便化脓。此后,灸伤处边缘渗黄水,黄水干后成黄色结晶,坚硬,半透明;揭除结晶,再渗黄水,再结晶;如此反复,持续十多天,不化脓,不出血,也不见生皮愈合。试着不揭除黄色结晶,两天后,灸伤处周围约四平方寸皮肤红肿,毛孔处突出如生小疔,痒难止,一一揭破,使其出血,后数天,不见化脓,而结血痂;除血痂,再出血,仍不化脓,再结血痂;如此持复,又十多天。再试除灸伤处边缘黄色结晶,反复十多日,灸伤外皮肿红肿处消肿,毛孔血痂脱落自愈。集中注意力处理灸伤处。擦去黄色渗水后,灸伤处表面光滑,如帖膜,呈黄白色,不痛不痒,试刺破光滑表面,以促进出血或化脓,而揭破处不见出血,数小时后开始渗黄水,结晶,除晶,反复情况如边缘处。如此反复,小灸伤数十天未愈。为谋求早日愈合,撕除灸伤处黄白色膜状皮,使肌肉显露,肌肉表面呈粒状,粒间微渗血,不见流血,数小时后渗黄水,不化脓,结晶,除晶,反复十多天,不见愈合。为促进出血或化脓,用粗糙物强擦粒状肌肉,使伤处呈凹孔状,见明显流血,数分后擦干流血,填白药粉,以血之粘性帖毛纸保护伤处。两天后,凹孔边缘化脓,浸破毛纸,揭纸除脓,换白药,再帖毛纸保护。再两天后,凹孔边缘化脓,再揭纸除脓,再换药,再帖毛纸保护。反复十多天,每换一次药,凹孔边缘生皮生肌一圈,凹孔内宿一圈,终于在最近愈合。愈合后,痕斑如花,应是灸花。

此次实验,还包括一另项实验,是皮肤或肌肉浅层创伤自愈力恢复培养。鉴本来有很强自愈力,皮肤及肌肉浅层甚至中深层创伤,从来不必用任何药物,通常在当天结血痂,如不有意除痂导致反复,第一次结痂自行脱落后,创伤即愈。今年三月因特殊原因注射大量新型抗生素,此后,创伤自愈力明显降低。两年前,爬山时手背被刺划出一串小洞,鲜血直流,以随手所带餐巾纸压帖止血,血痂与餐巾纸凝结,三天自然脱落,划伤愈合。今年七月爬山遇同类划伤,创伤更浅,近两周才愈合。两年前做手工劳动时,右手控制失度,两分起子扎入左手食指内关节处直达骨头,鲜血直流,以毛纸压帖止血,第二天自合,第三天自愈。今年六月,遇类刺伤,采用同样处理方法,伤口不自合,半化脓,可挤出污血,因此,每次用力挤至出鲜血,并用烧酒清洗,第六天才合口,第八天才长牢。此次实验之后,某次劳动时,手臂表皮擦破约两平方寸,不做处理,第二天结痂,状如繁星,小如芝麻,大如黄豆,第三天开始脱痂,第五天脱尽,大痂脱处有斑痕,慢慢淡去,第十天恢复原色。

 

图一:灸花

 

此次灸花实验,历时整整三个月。

实验结果:一、自施灸之日起,暴露在冷处或风中时,或裤管厚度不够感觉明显寒冷时,未感到寒痛;二、形成一朵灸花。

几点思考:一、灸花形成过程,可能给被灸者生活、工作和交流带来若干不便,不具备条件者不宜追求灸花;二、灸花形成过程,可能给被灸者带来明显可感皮肤与肌肉疼痛,怕疼痛者不宜追求灸花;三、灸花形成过程充满若干不确定性,心性不沉稳者不宜追求灸花。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307182-378054.html

上一篇:由论文标题扎堆儿引出的笑谈
下一篇:如何提高投稿论文录用机率
收藏 IP: .*| 热度|

2 鲍博 dongfangyw01

发表评论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5 17:0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