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淼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李淼

博文

引用率

已有 3389 次阅读 2007-8-3 14:01 |个人分类:理论物理

学术文章的引用率在西方一直是一个评价一篇文章影响的重要依据。在中国,引用率引起大家的注意并成了评价一个研究者成就的一个指标是上个世纪末的事情。一方面,这代表了进步:一个研究工作如果没有什么影响,当然就不会很重要。另一方面,过分强调引用率也不行,会带来许多负作用,例如,年轻的研究者会特别注意流行的研究方向和问题,完全为了多挣引用率。加之,不同领域中同行的多寡不同,同行引用习惯不同,引用率很难作横向比较。文小刚说过一句话,引用率只反映了一般研究者对该项工作的评价,而一般研究者平均说来并没有太多的超前意识。中国国家基金委的一些人意识到只强调引用率的负面效果,但到目前为止也没有更好的办法。不过,用引用率做参考还是一件好事。我在台湾待过,那里的许多领域从来不看引用率。

最近几个作者提出的一个新的评价学术刊物的方法可以用来取代普通的引用率,避免文小刚说的缺点。他们的方法叫做Google PageRank Algorithm,在他们之前就有人提出。主要想法是,评价一个演员在演艺界的地位不但要计及有多少演员认可她,还要看认可人自身的地位。这样,演员们的地位指数形成一个线性系统,必须解联立方程才能准确确定所有演员的地位(具体做法是迭代)。例如,喜欢超女李宇春的粉丝们中有很多既没有影响也没有品味的人,他们自身的影响因子等于0,他们欣赏李宇春不能用来计算李宇春的影响因子。

李宇春的粉丝数是流行度(popularity),不同于流行度的是声望(prestige)。好莱坞一部电影的票房是流行度,能否获得奥斯卡的提名就要看声望了。同样,引用率是流行度,而Google数是声望。我们现在经常宣传的Science,Nature这些刊物的影响因子大,也不过是流行度高而已。政府有关部门在过去数年不遗余力地强调这些杂志已经在年轻人中造成不好的影响。如果你去各大学BBS的科学版看看,经常看到宣传这些杂志上发表文章的帖子,不是去祝贺谁谁完成了一篇高水准的文章,而是去祝贺谁谁又在Science上发表了一篇文章。可喜的是,我昨天去参加一个973答辩的预演,当答辩人提到这些杂志时,一个人站出来说,现在再强调这些会引起专家们的反感。

说到Science和Nature,我想起我们这行的Nuclear Physics B。这刊物在我做学生的时候是粒子物理中影响最大的,那时不论是老师还是学生,如果能在Nucl. Phys. 发文章就牛大发了,如果能发表几篇文章,就成大师了。现在的情况是,如果在Science或者Nature上发表几篇文章,也成大师了。不知道这样的枯木大师遇到黄药师的时候,还谈不谈Science和Nature?

刚刚有一篇研究工作将Google数用到Physical Review系统,他们的样品是这个系统在1893年-2003年之间发表的35万余篇文章。他们发现,排名第一的是Cabbibo的关于Cabbibo角的文章,这篇文章的引用仅仅是是第54名。而引用率最高的Kohn和Sham的文章排名第3。Google数前10名是

1. 1963, Unitary symmetry and leptonic…, N. Cabibbo.
2. 1957, Theory of superconductivity, J. Bardeen, L. Cooper, J. Schrieffer.
3. 1965, Self consistent theory…, W. Kohn, L. J. Sham.
4. 1964, Inhomogeneous eletron gas, P. Hohenberg, W. Kohn.
5. 1967, A theory of leptons, S. Weinberg.
6. 1944, Crystal statistics, L. Onsager.
7. 1943, Stochastic porblems in …, S. Chandrasekhar.
8. 1958, Theory of Fermi interaction, R. Feynman, M. Gell-Mann.
9. 1958, Absense of diffusion in …, P. Anderson.
10. 1929, The theory of complex spectra, J. C. Slater.

第10篇文章在Physical Review系统中的引用率只有100多次。在这篇文章中,Slater引进了Slater行列式来描写费米子波函数。这10篇文章的作者除了Cabibbo和Slater(还有Kohn的合作者),都获得过诺贝尔奖。

现在,按中国的许多部门规定,必须以SCI统计的引用率为准,只有大图书馆才能得到这些统计,而且得到的统计肯定不准。Google数虽然更加客观,但不切实际,谁来为你做这个繁琐的计算呢?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3047-5305.html

上一篇:风花雪月
下一篇:旧帖重温(3)-风月两则
收藏 IP: .*| 热度|

0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6 09:3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