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76茨岩塘,红军长征最后出发的地方
0284贺龙桥
0287贺龙故居
0290贺龙的房间
0301贺龙纪念馆
0313南昌起义
0330下三锅
高关中,高平原,11月5日星期二
龙山长征茨岩塘,桑植起义洪家关
离开宣恩,继续南下,今天要跨省到湖南。我们先驱车80公里到湖北边陲的来凤县。来凤是个小县,却是安来高速的终点。这条高速公路北起安康,南止于来凤县龙凤大桥(鄂湘界),全长386公里,为陕西南下鄂湘开辟了一条快捷通道。来凤与湖南龙山县接壤,两个县城原相距六七公里,中间隔着华塘乡,如今两城大大扩容,已街市相连。堪比中国距离最近的县城山西保德和陕北府谷,但保德和府谷靠黄河大桥相连;而来凤和龙山仅隔着沅江支流酉水,已架起湘鄂情大桥、团结桥、龙凤桥三座桥梁贯通,基本融为一城,关系更为密切。两县还共建了武陵山龙山来凤经济协作示范区,形成龙凤组合,以求共同发展。
顺便说一句,龙山南部的古镇里耶镇是发现大量秦简的地方。2002年6月,因配合建设水电站,当地进行了抢救性考古发掘,发现了秦代古城、古井,并出土了36000余枚秦朝竹简。这些秦简书有20多万字,是史书并未记载的洞庭郡迁陵县的行政文书档案,写下了秦朝的方方面面,也写下了中国考古史辉煌的一页。中央电视台有详细介绍。
但我们并未南下里耶。而是从龙山东去,沿国道驶往贺龙故里——桑植县,车程100多公里。途中路过茨岩塘,看到一座纪念碑,介绍这里是红军长征最后出发的地方,还辟有军号广场。这支最后出发的部队是红二方面军18师。红18师是支铁军。首任政委是开国上将甘泗淇,他的夫人李贞少将是开国将帅中唯一的女将军。贺龙领导红二方面军主力1935年11月开始长征,红18师受命留守掩护,胜利完成任务后于1935年12月8日吹响军号,踏上征途,被誉为“铁血后卫”。由此红18师成为红军最后一支出发长征的队伍。1936年10月,红军的一、二、四方面军在甘肃会宁和宁夏将台堡会师,最后完成了长征这一伟大的壮举。
不久进入桑植县地界。这里是有名的红色老区。在桑植,在洪家关,“跟着贺龙闹革命”是一句湘西人引为自豪的口号,喊了数十年。那时,洪家关的青壮年,无论男女,能扛枪打仗的,几乎全都参加了贺龙的队伍。革命战争年代,不到10万人的桑植,就有2万多人参加红军、游击队、赤卫队,5000多人血洒沙场,光荣牺牲。桑植人民几乎倾其所有,把一切都献给红军,献给长征。今天,桑植人口达38万。全县已步入小康,以中药材出名,黄连、五倍子、天麻产量居全国之首。黔(江)常(德)高铁已通车,使桑植融进了全国高铁网。
大约12点车到洪家关。它南距桑植县城10多公里,行政上为洪家关白族乡。白族主要分布在云南。元朝灭大理国后,征调不少白族人当兵,后来一部分落户在湖南,这就是桑植白族的来历。
沿着一条大路,到贺龙桥附近停车,我们开始参观。贺龙桥横卧在清澈见底的玉泉河上,1915年在贺龙曾祖父首倡建桥的基础上,并经三代人努力,终于建成这座木廊瓦顶风雨桥。这座桥曾一次次被敌人摧毁,又一次次被当地人重建。
1916年3月16日晚,按照孙中山领导的中华革命党指示,20岁的贺龙联络了20个土家族青年壮小伙,带着菜刀、柴刀、马刀、梭镖和火枪,从桥头出发,赶到几十里外的芭茅溪刀劈盐税局,夺得枪支12支,就此拉起一支农民武装,成立了桑植“讨袁军”,参加护法护国运动。这就是中国现代革命史上有名的“两把菜刀闹革命”。
南昌起义后,贺龙回到家乡桑植,又在桥头成立了工农红军,发动著名的桑植起义。长征前夕,贺龙又在这桥头,告别家乡父老乡亲,踏上漫漫长征路。这座历经百年风雨的贺龙桥,是贺龙元帅从事革命活动的历史见证。站在桥头,放眼望去,在那苍松翠柏交相掩映的山上,建有巍峨的烈士纪念塔和肃穆的烈士陵园,寄托着革命老区人民对革命先烈们的无限哀思。
过桥就能到贺龙故居和贺龙纪念馆。贺龙故居是一栋坐北朝南、四扇三间的普通的瓦木平房,属典型的湘西土家族民居。走近故居,只见邓小平亲笔题写的“贺龙故居”红底金字匾额悬挂门首。故居系贺龙祖父贺良仁于清道光年间修建,后为贺龙父亲贺仕道所继承,加盖了马厩牛栏,贺龙跑过马帮,在此关养过骡马。1929年故居被当地反动团防拆毁,1977年按原貌修复。贺龙和他的姐姐、弟弟、妹妹都出生在这里,并在此度过了童年和青少年时期。由于他们家人口多,贺龙父亲将三间房用木板隔成了六间。正中一间为堂屋,现置放着贺龙元帅的半身铜像。左前间为火堂屋,冬天,全家人就在火堂屋生火取暖,来人来客都招呼在火堂屋里就坐。贺龙曾与战友们在此商议革命事项。
贺龙纪念馆于1996年3月贺龙诞辰100周年之际落成。这是一座融现代建材、仿古工艺和湘西土家族、苗族风格为一体的四合院式建筑,平面图近似一把巨型菜刀,隐寓贺龙当年两把菜刀闹革命,馆内陈列着贺龙一生中各个时期的珍贵档案、图片及文物。纪念馆前坪的鲜花丛中矗立着一尊高大的贺龙铜像,他手持烟斗,向阔别几十年的家乡走来,深情地望着生他养他的这片土地,望着家乡的父老乡亲和前来瞻仰的四方游人。当地人为这座雕像取名——“回家”。
馆内分桑植骄子、北伐名将、南昌起义总指挥、创建革命根据地、率部长征、威震抗日战场、征战西北解放西南、人民功臣等部分介绍贺龙元帅的不平凡的一生。
1896年3月22日,贺龙出生在桑植县洪家关一户贫苦农民家庭,他生性豪爽,英武刚健,胆识超群,但由于家境贫寒,念私塾三年,便辍学务家。少年的贺龙喜欢舞棍弄刀,14岁时跟着大姐夫奔走于湘川鄂边贩运盐棉,备受豪强欺凌,从此立志广交朋友,打遍天下不平之事。
1913年,贺龙加入“哥老会”成为龙头老幺,1914年加入中华革命党。1916年3月,贺龙便发起了震惊全国的“两把菜刀闹革命”事件。随后成立桑植讨袁民军,贺龙被推为总指挥,从此正式走向了他的戎马一生。
1920年起,贺龙先后担任湖南13区剿匪第二支队队长、川东边防军警备旅长、澧州镇守使等等职务。1926年,贺龙响应广东国民政府北伐宣言,由黔入湘,任国民革命军8军6师师长兼湘西镇守使。
1927年,贺龙东下武汉,率部“二次北伐”,出师河南,勇夺许昌,占领开封,重创奉军,被誉为北伐劲旅“钢军”,6月晋升为20军军长,可谓位高权重。南京蒋介石、汪精卫这两个国民党集团都极力拉拢他,可他不为所动,毅然决定参加革命。8月1日他与周恩来、叶挺、朱德、刘伯承等人一起,发动并领导了南昌起义。贺龙担任义军总指挥。打响了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第一枪。同年,在瑞金由周逸群等介绍,贺龙加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期间,贺龙在湘西、洪湖一带闹革命,组建了红三军和红二军团。全家满门忠烈,其中大姐贺英曾在湘西、洪湖一带搞革命,壮烈牺牲。据说歌剧《洪湖赤卫队》主角韩英,人物原型就是贺英。经过一系列艰苦奋斗,反“围剿”,1934年春,贺龙担任红二、六军团总指挥,开辟湘鄂川黔根据地。次年参加长征,后来两军团合组第二方面军,由贺龙担任总指挥。红二方面军1936年10月22日在将台堡与中央红军会师,胜利抵达陕甘宁根据地。
1937年7月,抗日战争全面爆发。8月,根据中共中央决定,红二方面军与红27、红28军等部,改编为八路军第120师,东渡黄河,挺进晋西北一带抗日,建立了晋绥根据地。后转战冀中平原,捷报频传。
解放战争时期,根据党中央决定,陕甘宁晋绥联防司令贺龙把所属野战部队的指挥权交给彭德怀,贺龙负责陕甘宁、晋绥两个边区的后方工作,支援西北解放战争。一个一辈子带兵打仗、驰骋沙场的将领,在战火最炽烈的时候,却“改行”去管后方,许多人觉得不可理解。但贺龙勇挑重担,为保卫陕甘宁边区,为西北战场后勤保障,为一野大反攻,为建立新中国立下不朽功勋。1949年5月贺龙担任西安军管会主任,后率第十八兵团南下,解放成都。1950年担任西南军区司令员,指挥进藏部队解放昌都,促进了西藏的和平解放,还主持修建了康藏公路。1955年9月,被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军衔。
解放后,贺龙曾担任国务院副总理兼国家体委主任,军委副主席。1969年6月9日,贺龙被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迫害致死,终年73岁。1974年他被恢复名誉,1982年,党中央彻底为他平反昭雪。
参观过后,我们到红军街上吃饭。选了当地特色菜三下锅。三下锅为土家族美食。相传明朝嘉靖年间,凶悍的倭寇横行东南沿海一带,官军抗敌不力。朝廷只得征调骁勇善战的湘西土家兵抗击倭寇。时值年关,土家兵乡土情结重,不愿离家。为了不贻误军机,土司王宣布提前三天过年。匆忙之下,人们只得把尚未准备齐全的过年食材如腊肉、豆腐、萝卜等一锅煮,哪想匆忙下锅做成的饭菜最后却成了美味,这道菜逐渐演变成了如今的“三下锅”。与当初仓促准备的菜品相比,如今的三下锅从食材到做工都讲究多了,味道更好。三下锅有干锅和湿锅之分。我们选了带汤的湿锅。三下锅香辣好吃,尤其下饭,是桑植,乃至张家界最具特色的美食之一。
饭后,我们驱车70公里前往张家界。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高关中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3032375-1467394.html?mobile=1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