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1/21
按语:这里转载一篇书评。
作者沈彬彬是西南交大德语文学专业研究生,现正在德国访学。他是杨武能教授的弟子之一。我们并不熟悉,仅有微信联系。我的新书《德语文学翻译大家 巴蜀译翁杨武能》刚刚出版,昨天他得到消息询问此书。其实此书在国内印刷,已经印出,但我还没见到纸本,于是就把电子版发给了他。没想到他接到后就开始阅读,当晚就发过来所发现的几处勘误。今晚我打开微信,他回复已经读完了。300页的书,他不但速度快,还细心,又发现了几处错误,都是我校对时漏掉的。
他读完后留言说,“我全文已经拜读完毕,被高老师构思的远见和行文的流畅深深打动”。这是不错的评价啊,特别是来自杨老的弟子,让我倍感欣慰。
最令人惊奇的是,就在这短短的两天里,他不但读完了全文,而且还写出了书评。真是后生可畏,令我感激复感动。这里就把他的书评转载如下:
关外关中关风月 译翁译事译春秋
——旅德华人作家高关中《德语文学翻译大家 巴蜀译翁杨武能》述评
作者 沈彬彬 2019/1/21
若提起“杨武能”这个名字,但凡读过些《格林童话》或者《少年维特之烦恼》,想必都不会陌生。而因为本人曾受业于杨老,并对其做过数次人物专访,更是被身边朋友谬赞为“知杨莫如沈”。然而,直到拜读了最近由捷克布拉格文艺书局推出、由著名旅德华文作家高关中撰写的题为《德语文学翻译大家——巴蜀译翁杨武能》(Yang Wuneng——Der große Vermittler der deutschen Kultur)的传记之后,更是发现,杨老这本“大书”可谓是让人百读不厌,甚至可以说是让人高山仰止。诚如高关中在序言中所言,“像这样的翻译大家,一本传记太少,希望本书的出版,抛砖引玉,能够引起各方面更大的兴趣和重视,从而出现更多有关杨老的传记和研究作品。”
那么,作为记述德语文学翻译大家杨武能的传记,高关中在洋洋洒洒24万字中,究竟向读者塑造了怎样一个人物形象,以及记述了哪些颇具研究价值或者鲜为人知的人和事呢?
纵观全书,笔者以为用“关外关中关风月,译翁译事译春秋”来概括是较为凝练和贴切的。
首先,在这里,“关”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关”,当然有一语双关之意,“关中”既是指此书作者高关中,他在书中讲述了其与杨武能两人间的个人交集和故事;同时,也指的是杨武能在国内经历和发生的种种故事。“关外”,则虚指杨武能在国外,尤其是在德国的各色履历和体验;同时,也指的是该书部分内容并非与杨武能有直接或说紧密的联系,而是作为一种知识的拓展或说内容完整呈现的需要而相对独立的存在,例如书中关于众多人物和作家作品的简介等。“关风月”,意在表明该书除了在学术领域有详细记述,在诸如杨武能与爱妻王荫祺伉俪情深、同外交家和翻译家戈宝权“搓脚心养生”等生动趣事上亦多有披露。而译翁译事译春秋,毫无疑问,则说明该书的核心内容,在于向读者呈现一个完整的、在译坛辛勤耕耘长达六十年之久的译翁形象和译者成长之路。
说起来,早在2015年金秋时节,去重庆参加杨武能著译文献馆开馆的活动,笔者也在现场。然后当时只是作为杨老的学生亲临现场道贺并只写了一篇采访报道。未及高关中“把写传记的任务放在心上,除了写报道外,还两次仔细参观了文献馆,把大量第一手资料用照相机拍摄下来”这般有心。
若说轻易想将一位非亲非故的学者名流形象写得丰满动人,谈何容易。所幸高关中曾经采访过杨老,对其人生轨迹和成就有一定的了解。此外,高关中在德国生活30多年,懂德语,写过《今日汉堡》、《德国风土大观》和《德国精神》,对德国各方面的情况有一定了解,又写过传记类作品,并经常为华文报章采访报道,这些都成为他撰写此书的有利条件。
翻阅目录可知,此书全书共分为两大部分,一部分谈人生,一部分讲劳绩,也就是成就。具体而言,该传记共细分为十九个章节。人生部分,以杨老所说人生六个阶段为基础,即南大本科、川外任教、社科院研究生、德国访学、川外副院长、川大博导。再加上家世童年和师友、家庭及人生回眸,共有十个章节。而劳绩部分从第十一章讲起,把杨老对歌德的译介研究放在头一章,诚如高关中在序言中所言,“这是他一生最突出的成果”。其次是杨老对Novelle的推介、对海涅等人的诗作、对《格林童话》、对以《魔山》为代表的德国现代文学的译介。“这样总共五章来介绍他的翻译成就,这是杨老半个多世纪以来的事业重点。”然后,再将杨老的文学创作成就、在翻译理论和比较文学方面的建树分别列为三章,最后再用一章总括杨老的辉煌成就及其在中国翻译史上的历史地位。
全书由浅入深,由表及里,通过求学、工作和交友等相关方面的详细记述,向读者展示了一位血肉丰富的学者大家形象;传记旁征博引,引经据典,通过作家、作品和作为等若干维度的全面阐释,大有一种写出“杨氏百科词典”的气度和抱负。
值得一提的是,该书末尾还有附录,包括杨老在德国获奖时德华媒体的报道。按高关中的说法,“上述报道在国内难以见到,因此收录在内”。此外,末尾还有杨老的著译目录、在国内外核心或权威期刊发表的论文目录、简历和年表等。应该说,这部分内容的增加,不仅仅让普通大众读者能够有机会瞻仰杨老具体而又翔实的学术成就,拓展其阅读想象,引导其在学有余力时能够按图索骥,阅读到更多有益的文章。更能够平添此书的学术性和研究价值,让翻译界、比较文学和世界文学界等专家学者也能从中受到启发。
遍览全书,笔者有一个感慨:时常听闻“时势造英雄”,然而纵观杨老的传奇经历,何尝不是“英雄造时势”?从茅庐初出登国际学术讲坛,到极力促成并圆满举办“席勒与中国·中国与席勒”国际学术研讨会,再到集德国总统勋章、歌德金质奖章和洪堡奖学金三大奖于一身……从偏居一隅的巴蜀小男生,到成为后起之秀的冯至高足,再到今日中国翻译界最高奖“翻译文化终身成就奖”得主……高关中此书,无疑梳理出了一道清晰的杨氏成长成才“学术脉络”,向世人叩开巴蜀译翁这扇高不可及的大门提供了一把钥匙,更为长江后浪推前浪、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广大后生晚辈指明了一条大道。(文/沈彬彬)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高关中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3032375-1158418.html?mobile=1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