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aoguanzhong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gaoguanzhong

博文

广佛纪行(下)

已有 3049 次阅读 2017-1-20 02:31 |个人分类:中国各地|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0953康有为塑像旁留影

 

作者高关中(德国汉堡)2016/12/15

南海康有为故居

14号这天,我们决定去佛山转转。手头拿着一张佛山地图出了门。到凤池站瞄一眼线路表,突然发现248路通往丹灶镇。这里距康有为故居不远,真是太巧了。

丹灶镇因晋代道教大师葛洪在此留下炉灶而得名。从镇上的汽车站乘坐丹9路公交,终点就是康有为故居所在的银河乡苏村。

苏村不大,步行几分钟就到了康有为故居。景区大门上方写着“大同”二字。铜像康有为身着长衫,手持书卷,似乎正在思索天下大事。游客们纷纷在铜像前合影留念。康有为故居,即康家祖屋,在一条窄巷里,原名“延香老屋”,为青砖所筑的“镬耳屋”(因山墙上部状似镬耳而得名),系珠江三角洲民居风格。面积81平方米,始建于清代中叶。1858319日(咸丰八年二月初五),康有为诞生于此,因此他也被称康南海。至康有为这里已居住康家五代。堪称百年旧宅。在这座老屋里,康有为度过了他一生最重要的青少年时期,饱读中西书籍,初步形成了他的维新思想体系。并在此撰写了至今在国内外享有盛誉的《大同书》。1895年,康有为中进士,国家奖励“旗匾银”,他在故居前树立了一对旗杆夹。这对旗杆夹至今犹存。

90年代,康有为的堂侄女、香港同胞陈康静瑜慷慨捐款450万元,在康有为故居旁,修建了康氏宗祠,藏书阁,松轩,澹如楼,九曲桥,小湖等,捐献给当地,景区模样大为改观。

康有为纪念馆里,陈列介绍康有为的生平事迹。中国近代向西方寻求救国真理,代表人物有四位,其中康有为是最早的一个,早于梁启超、孙中山和严复。

康有为是中国近代维新派领袖,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生逢清朝国势日衰、西方列强纷侵之时,殚精竭虑向西方寻找救国拯民真理,多次上书光绪皇帝建议变法图强,并与北京、上海等地组织强学会,设学堂,办报馆,宣传变法维新,促成光绪皇帝接受变法主张,推行新政,史称“戊戌变法”,维新运动虽遭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扼杀而失败,但富国图强的改革思想影响深远,启迪后人。1927年康有为病逝,安葬于青岛,那里也有康有为故居纪念馆。

 

佛山祖庙及其他

离开康有为故居,我们乘公交车去佛山市中心。老城区最著名的景区要数祖庙。祖庙始建于北宋元丰年间(1078-1085),由祖庙古建筑群、孔庙、碑廊、陈列馆和园林组成。佛山是武术之乡,是南派武术的主要发源地。为此祖庙设有黄飞鸿纪念馆和叶问堂,传承武术文化。黄飞鸿(1856-1925)为岭南武术界一代宗师,而叶问(1893-1972)是咏春拳宗师,世界闻名的功夫巨星李小龙即师出他的门下。

祖庙也是集陶塑、木雕、铸造、建筑于一体的艺术殿堂,现存建筑以明清时代为主。旁边建起了佛山市祖庙博物馆,展示道教文化、武术文化、民间艺术等民俗文化。

祖庙东边,是佛山最具有文化底蕴的东华里片区,近年来秉承“上海新天地”的理念,运用现代手法改造了片区内具有岭南风格的历史建筑,运用骑楼、镬耳墙、趟栊门(由门框和中间一道道横梁的圆木组成,既防盗,又通风,适宜岭南炎热潮湿的天气)、青砖屋等岭南建筑符号,并深入挖掘佛山武术之乡、陶艺之乡的文化资源,在保留原有风格的基础上,注入现代商业元素,融合历史与时尚,开创了新的旅游,娱乐和休闲体验。

祖庙一带整日游客不断,特别是广佛线地铁通车后,设有祖庙站,使佛山市内更加热闹。

最后我们从市中心繁华的东方广场,乘坐211路公交回到了大沥。

几天的游览使我们对广佛地区,特别是佛山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不仅看到了佛山的古迹和传统文化,还看到了佛山日新月异的新面貌。

最后再补充几句。佛山,简称禅,据说唐代在城内塔坡岗挖掘出三尊佛像,而得名佛山。古代佛山与江西景德镇、湖北汉口镇、开封朱仙镇为天下四大名镇。如今佛山为地级市,老城区一带划为禅城区,此外还管辖四个由县改区的南海、顺德、三水和高明。面积约3800平方公里,常住人口735万,其中户籍人口380多万,也就是说外来人员几乎占一半。佛山是全国的制造业名城,不少工业产品驰名国内外,历史上以陶瓷闻名于世的石湾(属禅城区)如今是全国最大的不锈钢加工基地。佛山现已跻身于二线城市之列,经济总量高于许多省会城市,如西安、沈阳,真是不比不知道啊。

17张照片见

http://blog.sina.com.cn/s/blog_a065430e0102xftv.html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3032375-1028714.html

上一篇:斯里兰卡两古迹游踪(照片)
下一篇:斯里兰卡的世界遗产——丹布勒和狮子岩
收藏 IP: 178.152.251.*|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2 20:5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