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庭光
另眼看甲午海战 -- 说说黄海大东沟海战中的消防因素
2014-4-21 08:42
阅读:5483
标签:气候, 制度, 消防, 甲午

另眼看甲午海战 -- 说说黄海大东沟海战中的消防因素

 

1.人人看甲午,观点各不同

中国的现代化,一个绕不过的节点是甲午战争,其中尤以黄海大东沟海战最为出名。我的对甲午海战的认识,来源于《龙旗飘扬的舰队》,一本80年代出版的小册子。现在的印象,就是我方从上到下都准备不足,仓促应战,希望侥幸成功。今年是甲午海战120周年,不断发现的史学研究结果表明,甲午海战是实力之争,还不能简单的从设备落后、制度陈腐、人事纠纷等来认识。甲午海战失利是一连串事件和制度的综合结果,并不是靠勇敢和热血能够解决的问题。这里拿消防常识来认识一下,为什么大东沟海战,还没有发生就已经输了?

研究者总是研究双方的大炮数量对比,研究中弹率之比,得出中方炮弹少,却命中率高的结果,原因是我方的炮手更熟悉设备,有10年以上的磨合经验。问题在于,为什么炮弹命中了,却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这就是消防的问题了,中日双方对灭火救灾的态度不同,结果也不同。在海上,火控(FireControl)是指火炮管理,损控(Damage Control)是指消防管理。

 

2.从致远舰和松岛舰上的火灾说起

“当战斗持续到下午15点10分时,日本海军“扶桑号”的240毫米口径大炮击中了定远舰前部的军医院。这发炮弹几乎改变了整个战场的命运。由于战前的预测,北洋海军并没有把没有防护的军医院当做战时医院,所以那里并没有大量伤员。但日军炮弹强大的燃爆能力将拥有大量木制构件和家具的军医院点燃,浓烟几乎让定远舰聚集了绝大多数重炮的前部无法射击。日军舰艇迅速接近定远舰准备近距离施以最后的攻击。北洋海军最新锐的巡洋舰“致远”此时出现在“定远”之前,保护正在燃烧的旗舰。致远舰虽然拥有北洋舰队最高的航速,却没有重型装甲防护。在日军围攻定远数舰的炮击下,致远舰最终爆炸沉没。”

也就是说,致远舰的丧失,与定远舰的大火有关。定远号的医院失火,产生的浓烟改变了战局结果。这一点是可以在战前通过准备过程来避免的,只需要避免燃料堆积即可。后人又考证出,日本方面在战前全部抛弃了鱼雷(害怕自伤),所以邓世昌的致远舰如果是被鱼雷击沉,很可能是自身的鱼雷。所以,大东沟海战的失败,战前的防灾分析没有做好,对战场的损失没有做好估计,对此消防的责任很大。

 

相比之下,“从战争开始,北洋海军便把日军旗舰松岛号当做最主要的目标。日军旗舰松岛号第一次受重创是被平远舰(丁世昌看不起的国产舰,作为后备力量,1个多小时之后投入战斗)260毫米口径主炮击中,“该乱弹在穿过中央水雷室时,使舰内各室发生猛烈震动,硝烟弥漫,人近咫尺难以辨认,令人窒息。发射管员4名因窒息而死,血肉喷溅在衣服上,凄惨可见”。随着致远舰的沉没,北洋舰队太需要击沉一艘敌舰。如果这艘战舰是日军旗舰松岛号,则战况或许将会扭转。果然,下午15点30分左右,镇远舰再次发射两枚305毫米口径炮弹,命中松岛号左舷下甲板。这枚炮弹击中4号火炮炮身,继续穿过上甲板和右舷侧。另一发炮弹命中4号炮的钢盾,把120毫米阿姆斯特朗火炮炮身弯曲抛出,并引爆了附近的弹药。……

  下濑火药的烧杀能力,从一个侧面也印证了丁汝昌被严重烧伤的伤情与日军炮弹有关。在被临时作为医院的士官办公室,木村浩吉发现受伤者多因蒸烧全身膨胀,几乎涨破衣服。“一水兵忍着痛苦,吃力地指点小刀之所在,希望将其上衣及裤子割开。余应其要求,为其割开上衣、裤子,将粘着皮肤之衣服一并滋滋剥下,只有任其裂开。如是一来,中度和受重伤者六七人很快丧失了性命。”

  松岛舰恐怖的大火和置人于死命的浓烟,让一直士气高昂的日军水兵竟然也无一人敢进入船舱救火。如此蔓延下去,松岛舰必沉无疑了。然而就在此时,一直风平浪静的海面上,一阵突如其来的风吹入松岛舰爆炸产生的大洞,将舰内毒气吹散,日军救火队终于得以进入船舱扑灭大火,挽救了联合舰队的旗舰。

从上述经过可以看出,日本水兵敢于救火,挽救了松岛舰,彻底改变了战局的结果。

 

3.中日消防的差距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果?在1902年袁世凯成立警察作消防用途之前,中国是没有消防力量的,当时各地都是水龙会或救火会自保,只有消火而无防火,根本没有全局的、专业的消防队伍。所以,面对中弹着火的局面,中方束手无策,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舰艇下沉,缺乏减损自救的观念和准备。

为什么中日双方在战场的损控水平上相差那么大?这是制度的差距,来源于消防实践的差距。日本的消防救火组织,最早成立于1629年(大约是王徵出版《远西奇器图说》的时候),1754年,日本聘请了荷兰技工改造日本的“龙吐水”(消防泵浦),又在1782年引进了纽夏姆泵浦。1870,日本町火消改编为消防组”。1874,日本派遣遣欧使,全面学习西方消防灭火技术。而同时代的中国消防水平,则反映在郭嵩焘的《湘阴县志》当中,完全是农民式的自救,根本不讲究章法,也缺乏全国的考量。中国进口西方泵浦技术要早于日本,可是在实践上,要晚于日本。至少在甲午之年,中国没有一支像样的消防队伍,所以我国当代消防总是把袁世凯当祖师爷来拜,因为袁世凯之前,中国就没有人考虑过如何建立消防制度问题。特别是,当袁世凯学习日本的消防组织之后,1918年,日本开始实行职业化消防。100年之后,我国的消防制度还是沿袭袁世凯创立的制度,缺乏专业化素质和职业化保障。

下表所示为中日两国在不同的气候周期,相同的火灾气候面前的应对措施,注意其中的30年气候周期的规律性。 中国方面比较应付,就事论事,重设备,轻制度,敷衍过去就行了,所以要等到甲午战争之后,我国才通盘考虑消防问题。 日本方面没有“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束缚和困境,每一次气候变迁都会带来制度的改革,几次制度改革下来,日本的消防制度比较接近美国的职业化消防为主,义务消防为辅助力量的制度。职业化重视专业化和深度,义务消防重视群众的广泛参与和广度,只有兼顾广度和深度,才能把安全工作搞好。

 

中国

日本

1630

1627,王徵出版《远西奇器图说》

1629,日本成立“大名火消”制度

1660

1654,上海唐某进口日本的消防水枪。1661,天津同善救火会成立。

1657,明历大火。1658,成立“定火消”制度。

1720

1727,北京故宫消防制度改革,进口西方泵浦。大约1720年,山东的靳高峋仿造了王徵引入的泵浦技术。

1718,地方消防组织“町火消”制度。

1750

1746,程肇泰仿制泵浦。1752,《治浙成规》。1756,《(兴化)火灾十一条》

1753,邀请荷兰技师改造“龙吐水”(手动泵浦)。

1780

1783年乾隆提防火烛谕。

1782,日本唯一一次大规模进口外国泵浦(大概是Newshame型)

1840

1846,宁波成立水龙局,北京成立救火会

 

1870

1868,郭嵩焘《湘阴县志》,各地组织救火会(万县,重庆)

1870,日本改造消防制度,1874,日本派遣使者赴欧洲,学习西方消防制度。1884,转成常备消防体制。

1900

1902,袁世凯学习日本建立现代警察制度。1914,《京师警察厅官制》

1914,日本引进消防车;1918,日本成立全职消防部门,建立职业化消防制度。

 

 

 

    最近有新闻报道指出,美国军人参观中国的军舰,不提攻击力,只看自救能力,结论是中国军舰自救能力很差,在战场上不能持久。假如再来一次甲午战争,我们的海上损控水平很难保证军舰中弹之后还能在水面漂浮着。所以,目前的决策者还是要避免发生海上大战,和李鸿章当时的心态没有什么不同。

目前,在新一轮的冷相气候中,国内似乎也是朝着这个方向努力的,比如目前到处可以看到的合同制消防队员,其实就是美国的职业化消防队员,只不过待遇还差得远。为什么要推行消防职业化?因为设备复杂,行动危险,经验积累,科普教育,都需要消防队员一辈子的努力。目前中国的兵役制消防队伍,一人只用几年服役期,实在是世界上最省钱的消防制度(因为投入低),也是世界上最浪费的消防制度(因为没有利用好他们的火场经验)。给你上千万的最新设备,让临时工去操作,你放心么?这是国内消防的普遍现状。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中国一贯是这一口号。只要设备,不要制度,颇为迷惑人。问题在于,设备必须和制度相结合,才能发挥更好的果效。每一次火灾损失,暴露的都是人的问题,而不是设备的问题,关键是制度没有跟上。日本不管体用之差别,全盘引进之后,在制度上加以修改,反而把自己的传统文化搞得不错。关键不在于体用,而在于一种是否以人为本的求实态度了。表面上,中国人多,可是这么多人都是一个方向思考(因为科举制,因为集体为本的教育),拥有全局眼光的人并不多。曾经以日本为师的中国消防还没有超越当兵作战的陈旧观念,至少在技术上和战略上,和现代消防火场战术和素质要求比起来是有很大缺陷的。甲午海战爆发120年之后,某些制度性的东西还是要令人扼腕长叹,岂不懿欤!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麻庭光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302992-786966.html?mobile=1

收藏

分享到:

当前推荐数:9
推荐到博客首页
网友评论12 条评论
确定删除指定的回复吗?
确定删除本博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