蒸尽缩屋以继火 -- 略谈古代照明的防火考量
毛亨在注释《诗经·小雅·巷伯》时说到这样一个道德故事:昔者,颜叔子独处于室,邻之釐(通嫠)妇又独处于室。夜,暴风雨至而室坏,妇人趋而至,颜叔子纳之而使执烛,放乎旦而蒸尽,缩(通摍)屋而继之。自以为辟(通避)嫌之不审矣。若其审者,宜若鲁人然。鲁人有男子独处于室,邻之釐妇又独处于室。夜,暴风雨至而室坏,妇人趋而托之。男子闭户而不纳。妇人自牖与之言曰:“子何为不纳我乎?”男子曰:“吾闻之也,男女不六十不间居。今子幼,吾亦幼,不可以纳子。”妇人曰:“子何不若柳下惠然,妪(通燠)不逮门之女,国人不称其乱。”男子曰:“柳下惠则可,吾固不可。吾将以吾不可,学柳下惠之可。”孔子曰:“欲学柳下惠者,未有似于是也。”
翻译:从前,有个叫颜叔子的单身汉,邻居是一个寡妇。一天夜里突然下暴雨,寡妇的房子被暴风雨打坏,便来到颜叔子家寻求帮助。颜叔子收留了她,并让她执烛举火,使屋子里像白天一样明亮。柴火燃尽,就抽取屋草继续燃烧。我认为颜叔子这是为了避男女之嫌,但他还不谨慎。他要是谨慎的话,应该像下面这个鲁国男人一样。鲁国有一个男人,也是独居,邻里也有一个寡妇。一天夜里,突然下暴雨,寡妇的房子被暴风雨打坏,寡妇便来到鲁男子的屋前以求托身之所。鲁男子紧闭着门不让寡妇进来。寡妇从窗外对鲁男子说:“你为什么不让我进去?”鲁男子说:“我听说,男女不到六十岁是不可以间杂一处而居的。现在你还年轻,我也还年轻,所以不可以让你进来。”寡妇说:“你怎么就不能像柳下惠那样,用身子温暖无家可归的女子,也没有人说他苟且淫乱啊。”鲁男子说:“柳下惠可以(做到坐怀不乱),我不可以。我现在用我的拒绝,也就是学柳下惠那样不干坏事啊。”孔子说:“想要学柳下惠的,从没见过像这样的呢。”
毛亨,生平不详,大约是西汉年间(也就是公元前)人,是“毛诗”的开创者。一说鲁(今山东曲阜)人;一说河间(今河北河间、献县)人。据称其诗学传自子夏,作《毛诗古训传》,传授侄儿毛苌。时人谓毛亨为大毛公,毛苌为小毛公。古时有四家为《诗经》作注,齐、鲁、韩三家诗从西晋到宋先后失传,现仅存《韩诗外传》六卷,只有毛亨、毛苌叔侄作注的“毛诗”流传下来。郑玄作笺、孔颖达作疏,成就了《毛诗正义》。毛亨,深受男女授受不亲的思想的毒害,对各种男女避嫌的做法津津乐道,实在是虚伪。但从中可以看出汉代以前的照明实践,很有意思,随手可以用火灾动力学常识分析一下。
这里使用了两种燃料。蒸者,细薪也。缩,束也。缩屋而继之,就是抽取屋上茅草,继续点火。通常,干茅草是热薄型材料,点火很快,燃烧也很快(因为质量密度低,能量集中释放),所以并不是很好的照明燃料。估计,那个寡妇当时很忙碌,不断地扎束,点火,维持,循环往复不已。颜叔子为了自己的虚名,折腾别人,实在可恶。毛亨居然嫌他还做得不够,最好不放寡妇进门,以维护自己的名节。道德,从来都是没有标准的,一个社会的高风亮节,却是另一个社会的笑谈。毛亨与颜叔子,都是受封建礼教中毒太深,痴迷不悟的卫道士。
就是木柴点火照明,也不容易。通常木柴点火燃烧的关键是湿度,只有干燥的木柴才可以点燃(湿木柴点火慢,燃多烟,需长时间预热,不好伺弄)。这里既然木柴是专门用作照明使用的,想来其湿度不成问题。即便如此,木柴照明需要讲究技巧,不是一般人都可以干的。照明讲究火头稳定,需要维持较长的时间。如果火头在上,而木柴在下,那么向下蔓延的过程有可能中断(因为在重力场中有浮力,浮力保证火苗向上的态势,那么向下的蔓延需要依赖木柴的导热能力,而木柴是热能的不良导体,所以传热很慢。传热不及时,火焰就熄灭了)。如果火头在下,而木柴在上,那么火苗会越来越长,因为火焰蔓延方向和燃料供给方向一致,火焰的辐射预热能力很强(相对于导热),所以火焰越来越长(因为预热燃料越来越多),火头蔓延加速进行,于是很快就把整个木柴都卷入火焰,这是极端的不利状况。最好的照明,是要保持一定的角度,即保证火势不灭,又保证火势不大,达到一种平衡状态,需要实践来操练。一般火焰中,有大约30%的热量以热能形式释放,只有不到10%的热量用于预热燃料,保持燃料的持续供给,剩余的能量则随着羽流的传递而释放到空间,耗散,衰减,直到与环境达到平衡。看上去很简单的木柴稳定燃烧问题,现代研究者很难定量模拟(因为可变参数太多,并且火势发展有高度的非线性发展趋势,不易控制),古人在实践中是非常熟练的,无他,唯手熟耳。
另,《左传》“饮桓公酒,乐。公曰:以火继之。”《晏子春秋》晏子饮景公酒,日暮,公呼具火。《史记·孟尝君列传》:“ 孟尝君 曾待客夜食,有一人蔽火光。这里的火,都是专指照明用的炬烛,因为燃薪为烛,其火头甚大,故称之为火。汉魏以后,开始流行灯烛作照明的专用说法,人们在屋内就不再说火(照明)了。
这也是古代少火灾的重要原因。古人都干过执烛放火,对燃料的点火和蔓延特性非常熟悉,自然就很少有失控的危险。现代美国家庭,经常找不到一根火柴(过度仰赖电子打火装置),自然经常会发生遇火就慌,看烟就逃的逃生局面了。这是人人都知道,却又不想改变的问题,有谁用惯了煤气灶,回头烧柴火呢?所以社会上的火灾越来越多,灾难越来越大,因为我们的生活方式早已远离明火操作了(当然还有燃料堆积和气候的原因,这里略过不提)。社会越发达,消防问题越严重,这是非常简单的消防常识。国内目前的防火形势越来越严重,从个人的消防觉悟来看,是下降,而不是上升了,现在的90后们,有几人拥有烧大灶,拨火弄烟的乐趣?觉悟藏于文化,文化藏于实践中。
有道是,燃木为照明,束薪以继火,薪尽火不灭,文化代代传。
附记:暑假将近,笔者收拾一下自己的消防考古系列,集中发表,力争更全面地展示古代的消防文化。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麻庭光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302992-565951.html?mobile=1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