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非子慎火涂隙 -- 说说秦皇时代的消防文化
人们虽然知道熟语“千里之堤,溃于蚁穴”,也熟知“腠理之疾,不治恐深”,却并不知道作者韩非子的另一句话“百尺之室以突隙之烟焚”。 后一句话道出了防火隔离的艰巨性,因此值得深入研究。
虽然人类社会利用火已经40万年了,火灾,并不是一个困扰人类早期社会的问题。韩非子时代,人们相当贫苦,没有多少燃料的积蓄,而且地广人稀,没有密集居住的必要,因此社区火灾的问题不大,韩非子更关心室内火灾问题,于是就有慎火涂隙之辩。
韩非子时代的建筑非常简陋,虽然阿房宫无比壮阔,但那是秦始皇的宫殿,普通民众的民居与现代的草屋茅茨差不多,中部为火塘,两边睡地铺,晚上不点灯,照明靠举火。但是当时人们过度依赖木制家具,因此还是要担心火灾的, 关键是保管好火种,就是每天在不用火时,封好火塘,保证没有缝隙,这样火势会以极为微小的速度维持。如果封火的盖子出现缝隙,火塘得到氧气的顺利供给,于是就有火灾失控的危险。当人们睡熟以后,失控的火灾是极度危险的。所以英国在中世纪对火塘安全极为重视,颁布了封火令,Curfew, 来源于法语(couvre feure ),把火头盖上。宋代的火灾高发,也有类似的封火令(“慎火停水”)颁布。
当然,韩非子的“突”是指烟囱,所以“突隙之烟”就是烟囱缝隙冒出的烟气。通常,古代的炉膛没有经过节能减排设计,不懂得对烟气能量的回收利用(通过各种换热器),所以半途冒出的烟气通常携带火星,往往能够点燃旁边堆积的燃料。《史记。霍光传》提到的“曲突徙薪”,就是通过曲突来减少烟气中的火星携带,通过徙薪来避免火灾的蔓延。通常烟气在曲折处容易拐弯,而烟气中的火星必须依附于某个粒子,粒子有质量,在拐弯过程中被甩到墙壁上,粒子的能量被墙壁所吸收,于是火星就熄灭了,这是曲突徙薪的关键安全要素环节。韩非子用“突隙之烟”来比喻灾难苗头的微小,与该文前面的“蝼蚁之穴”,后面的“腠理之疾”一样,是灾难的苗头,需要慎终追远,谨慎对待。
这里蝼蚁之穴,也需要解释一下。蝼蚁之穴虽然小,但是水流过之时有很大的冲刷力,如果让一股水流通过,渐渐的,孔穴不断扩大,终成溃坝之灾。而“突隙之烟”,需要附近有燃料的配合,否则光是烟气本身,并不会产生危害。当然,古代人民以木材为主要建筑材料,可燃物无所不在,所以需要提防“突隙之烟”。
韩非子提出的“突隙之烟”,目的未必是消防。韩非子生活时代的火灾记录,被秦始皇统一六国时一把火烧掉了。战国时期的火灾记录,极为简单,几乎空白,就是秦始皇的功劳。不过,当时秦国地处边荒,法制严酷,居民稀疏,气候温暖,所以火灾应该不是一个大问题。韩非子通过对人们治水经验和用火习惯的比喻,来说明灾难苗头的重要性,是无论何时何地都可以说得过去的。没有看过火灾,还没有听过火灾么?用火之灾,是伴随着人类社会始终的常见灾难,深刻影响了人类文明的发展进程。“丈人(老人)之慎”还是要广而告之啊。
美国历史上,突隙之烟曾经造成了两次著名的灾情。一次是1975年的Browns Ferry核电厂大火,现场工人在使用蜡烛照明时,引燃了隔离电缆的泡沫塑料,导致一号机组的控制电缆丧失,被迫手动停机。虽然直接损失不大,给美国核电安全带来的震动很大,小小突隙之烟,就是重大灾情的前兆,于是美国核工业部门大量投资消防研究,给消防工程专业带来很大的促进。该电厂火灾,真正可以称得上是“百尺之室,突隙之烟,电缆失火,全国震惊”。另一次是1984年的米高梅旅馆大火,虽然火势不大,可是突隙之烟随着没有密封的楼层通风口蔓延,把致命的一氧化碳送入高层客房,导致全部死亡的84人中,绝大部分远离火场,烟气中毒而死,死得冤枉。米高梅大火,真正可以称得上是“千尺之楼,突隙之烟,伤亡惨重,死得冤枉”。星火之源,突隙之烟,岂可懈怠?
有道是,千里之堤蚁穴溃,百尺之室突隙焚;腠理之疾定祸福,防灾避难靠蚤从。
附录
《韩非子。喻老》:有形之类,大必起于小;行久之物,族必起于少。故曰:“天下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欲制物者于其细也,故曰:“图难于其易也,为大于其细也。”千丈之堤以蝼蚁之穴溃,百尺之室以突隙之烟焚。故曰:白圭之行堤也塞其穴,丈人之慎火也涂其隙。是以白圭无水难,丈人无火患。此皆慎易以避难,敬细以远大者也。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扁鹊曰:“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桓侯曰:“寡人无。”扁鹊出,桓侯曰:“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桓侯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桓侯又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桓侯故使人问之,扁鹊曰:“疾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在肌肤,针石之所及也;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居五日,桓公体痛,使人索扁鹊,已逃秦矣,桓侯遂死。故良医之治病也,攻之于腠理,此皆争之于小者也。夫事之祸福亦有腠理之地,故曰:圣人蚤从事焉。
附记
自从被人打假之后,文章点击率陡降,笔者穷途末路,穷极无聊,只好靠考古码字谋生。考古不怕被打假,反正死无对证。目的是保持一点汉语的写作能力,不会数典忘祖而已。咱科普本来就是为了弄斧,弄不来就玩玩吧,何必当真?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麻庭光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302992-562226.html?mobile=1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