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圃弄斧者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fpe 关于消防工程的历史/随感/趣闻

博文

德班会议之管窥

已有 5688 次阅读 2011-12-14 07:13 |个人分类:消防以外|系统分类:海外观察| style, class, center, 会议

德班会议之管窥

 

最近德班会议结束,又起波澜,主要是美加退出,导致条约的一致性难以为继。笔者在20072008年从事节能技术开发是曾经收集了大量的相关资料,也曾经研究过各种灭火剂的环保特征和背后的政治考量,但随着能源观念的改变,我离开了能源领域,因此没有继续研究下去。这里谈一谈我对德班会议的认识。没有查询资料,不要谴责我的个人认识(不成熟或错误),本来这是个哲学观念问题,没有对错,只有是否说得通的问题。

 

德班会议,是京都协议的延续,也有蒙特利尔协议的影响。京都条约能否贯彻,要看蒙特利尔协议的执行情况。

1973年加州大学欧文分校的化学家罗兰和莫利纳(F.S.RowlandM.Molina)开始研究氟里昂物质对大气环境的影响。他们发现氟里昂分子在大气中保持稳定直到上升的平流层的中端,在那里经过平均50100年最终被紫外线分解并放出氯原子。他们提出这些氯原子很可能导致大量的臭氧原子的分解。他们的论据是基于同另外一项当时的研究工作P.J.CrutzenH.Johnston证明一氧化氮对臭氧层具有催化分解作用的类比作出的。 其他一些科学家如R.CiceroneR.StolarskiM.McElroyS.Wofsy也都独立提出氯原子能够催化臭氧的损失,但没有人认识到氟里昂是潜在的氯原子的大来源)。最后由于他们开创性的工作,CrutzenMolinaRowland被授予1995年度诺贝尔化学奖。

 

对消耗臭氧层的物质进行控制的蒙特利尔协议是一项为保护臭氧层而逐步淘汰某些化学物质的国际条约。该条约于1987916日开放给各国签署,198911日正式实施。从此以后又经过了七次修改:伦敦(1990)、内罗毕(1991)、哥本哈根(1992)、曼谷(1993)、维也纳(1995)、蒙特利尔(1997)、北京(1999)。由于各成员国广泛采纳接受并实践,该协议被称赞为一次独特的国际合作一次典范。联合国前秘书长安南认为,“这是也许是一次到目前为止最成功的国际间协议”。

 

蒙特利尔协议之所以能够成功,是因为哈龙对臭氧的反应剧烈,大气层停留期很长,破坏效果很显著,而且有关国家对哈龙及其相关的技术做出了很大的让步(即低价或无偿转移),因此发达国家愿意放弃,发展中国家愿意接受,并在技术转型过程中得到大量的好处。比如,1985年我看化学科普中的消防灭火剂,哈龙还是很昂贵的灭火剂,只有船只才配备,现在的哈龙则很普及,是廉价产品了。有人说,杜邦的专利保护失效,所以才动员美国政府参与蒙特利尔协议的,似乎有一点道理。关键在于,哈龙使用的场合,主要是制冷和消防领域,都不是民生关键部门,没有最好,其他替代物也可以解决问题。从美国20年来对灭火剂的研究来看,没有一种灭火剂可以和哈龙的综合性能相比,因此当初的认识还是过于乐观了,现在的产品都比哈龙效果差,设计复杂,成本高一倍以上,因此虽然可以替代,但没有哈龙的效果好,而且某些极端重要的场合,如飞机、军事设备和重要数据库,仍然使用哈龙(利用特殊性的条款)。因此蒙特利尔条约是成功的(基本停止了生产),也可以说是失败的(并没有停止使用),看你如何来看待这一段技术发展史。

 

在顺利达成蒙特利尔协议的乐观形势下,京都协议得以通过,但是京都协议管理的是能源问题,是用1990年的排放(排碳量,而不是排污量,有人对此稀里糊涂),来约束很多国家的长期排碳 ,以达到降低温室效应的结果。首先,关于全球变暖的争议很大,比如我就站在竺可桢的一边,认为温度是有起伏,现在温度的升高有二氧化碳的贡献,也有自然上升的贡献。基于这种世界观,我是无法接受京都协议的前提,因此我很理解各方的反对意见。其次,京都协议约束的是能源领域,就是民生问题,用1990年的排放来要求,主要是约束发达国家,而发达国家的能源使用效率,要高于发展中国家,这就形成一种怪现象,节能越多的国家,需要节能更多,因为理论上他有钱这么做。这种劫富济贫的作法,显然有问题的。发展中国家以参与减排为借口,来获得免费的经济和技术支持,这显然也是很难说通的。紧急避险,发生在生死关头,现在没有那么重要的危险,凭什么要我无偿分享技术么?就因为我的祖先多用了一点能源?一个和尚挑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现在是世界多级,当然是没水吃,因此很难达成协议。表面上继续第二阶段的任务,但由于北美的退出,剩下来的也没有什么价值了。

 

本来,主张节能减排的京都条约是用政治手段来解决技术问题,可是由于技术问题的争论和困境,现在基本是政治的了。要不要减排?当然要,人人都需要有舒适的适合人类生存的大环境。怎么减排?不好说,最好是别人减排,自己加排(排放量代表发展水平,耗能越多的国家,生产力越发达,当然旅游国家和弹丸国家不算),所以关于减排多少的政治斗争或交易,将永远进行下去。另一方面,我们应当看到,中国对外依赖程度太高了,为了保证当前的GDP,我们需要进口60%的原油,这意味着那些产油国家,坐在家里等到中国人辛辛苦苦赚来的万亿美元。中国生产越多,产油国收获越多,到底是谁得到了发展的好处? 所以无论如何要节能减排,提高效率。当我们的节能效率达到美国,大概生活水平也差不远了,当我们的耗能水平达到美国,大概生活水平也差不远了,能源就是那么奇妙。为了赶上美国,我们还是要提高用能效率并增加总能耗。事实上,提高能效的结果导致设备的大量使用,总会带来总能耗增加的效果。这就是经济发展的秘密。

 

那么节能减排与污染有关么?没有关联,减排是指减少排碳量(即减少能耗提高效率),但是国内有人故意把它理解成减少污染物排放,也没有大错,但不是原来的本意。由于在上节能减排设备的时候,环保通常是一个重要的考量指标,因此节能技术具有环保的附带效果,这是附加的,并不是一定的。也就是在中国,我们需要用节能减排的口号来治理环保,西方国家令行禁止,没有消减污染物排放的问题,这是一个教育问题。

 

无论是能源危机的价格危机、环境危机、效率危机、管理危机、资源危机和认识危机等,其实都是人类的人口危机。人口危机的实质,又是教育危机。所以,人类面临的危机太多了,需要人们不断地学习,共识,推动,妥协,最后走向共存。面对日益膨胀的人口,任何技术的进步带来的改进都是有限的,所以我的态度是基本悲观的,管好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不管政治风云如何变化,这是立足社会的根本。可是大多数人,并没有意识到德班会议的挑战,于是笔者在这里发发牢骚,也算科普。 

 

有道是,一个和尚挑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德班会议空对空。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302992-518243.html

上一篇:为何设备越好的医院火场损失越大?
下一篇:2011,中国仓库大火年
收藏 IP: 139.78.10.*| 热度|

17 周向进 王春艳 唐常杰 李学宽 赵斌 许洪光 刘洋 曹建军 曹聪 盛志 王桂颖 占礼葵 何宏 niming007 luxiaobing12 arpku vtwang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 10:4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