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珣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zxun123 行为上循规蹈矩,思想天地放荡不羁。

博文

在近视中被动 精选

已有 3245 次阅读 2008-4-16 09:08 |个人分类:随笔|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在近视中被动

                                                           

              ——我们为什么平庸之十一 

黎在珣

 

中国物价持续上涨尽管有着多方面的原因,但专家普遍认为,国际粮油价格、能源价格上涨是其主要原因之一。当然,在经济全球一体化的今天,任何一个国家的经济都不可避免地受到国际各种原因的影响。但像目前中国物价如此受制于人,不能不引发人们的思考。

下面就以大豆为例来看看急功近利是如何让我们如此被动。

1995年以前,中国一直是大豆净出口国。此后美国靠巨额财政补贴生产的大豆凭借价格优势进入中国市场。中国也乐于张开宽阔的胸怀拥抱价廉物美的美国大豆。这样,没有大豆补贴的中国农民生产大豆越多赔得也越多。于是,中国的大豆进口额连续攀升,2000,中国大豆年进口量首次突破1000万吨,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大豆进口国,2006年,中国进口大豆2650多万吨,约占全球大豆贸易量的1/3。这一看似大捡便宜的做法带来了今天看来非常严重的后果。

一 跨国粮商控制中国40%以上的大豆加工能力和90%的大豆进口量。在不公平竞争中落败的大豆农民大批离开土地,进入所谓的工业领域,导致中国的粮食供应不仅受制于国外市场,还受制于这些跨国粮商。这就是专家预测物价还要继续涨(我们无法控制)的重要原因之一。基辛格还有一种看来不错的理论:“你控制了石油, 就控制了所有国家; 控制了粮食, 就控制了人类。”

二 导致大量失地的大豆和其它失地农民进入工业领域,忙于为别人生产衣服、鞋子、电视等低端工业产品,以赚点微薄的苦力钱。专家说,每多进口100万吨,就可能造成130万农民失业。于是,我们廉价输出包含了大量资源、能源和劳动力的没有多少技术含量的工业品。结果是我们用大量资源、能源和污染所换来的血汗钱(当然不止是农民所创造的)使得人民币不断升值和我国政府所面临的前所未有的政治经济压力。

不说西藏问题(中国经济表面的繁荣是西方国家借西藏问题向中国发难从而捞取好处的重要原因之一),前不久美国财政部长访华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希望人民币比先前更快地升值。人民币升值尽管会给我们带来许多好处,但所带来的弊端更大(参见本人的博文《我们怎样应对不断飙升的外汇储备?》《从数以千亿的损失中学到了什么?》)。专家们告诉我们,中国因人民币升值已经损失了四艘航空母舰。持续的通货也是人民币升值的结果。目前中国的外汇储备是16000多亿美元,如果再升值10℅,造成不仅仅是外汇储备的直接损失,也不仅仅农产品价格上涨所带来的连锁效应,还会极大冲击甚至挤垮我国的工业(到时外国工业产品既有技术优势又有价格优势),乃至整个国民经济。

这很容易让人想起相关的历史。战国时期,鲁、梁、楚、代等国就是因为过于“聪明”和“精明”而受制于齐国,进而弱小的;而当初方圆不过百里的齐国就是靠类似现今美国“愚蠢”的方法控制邻国进而强大起来的。尽管历史常常会有惊人的相似,但我们还是不希望历史不能重演那样悲剧。

更让人担心的是,近视的不仅仅是经济,还有我们的各个领域。听说以铁碗著称的仇和在发展当地经济、为自己捞得显赫政绩的同时所造成的太湖污染需要几十年的时间来治理。在科技领域,也是由于近视,导致我们在高精尖领域创新严重不足。

如果静下心来,用心地听,我们也许可以听到一种来自1935年的法国的声音——那是法国大诗人、评论家保尔·瓦莱里正在面对母校的中学生们讲演:“我们最为重要的工作,就是创造未来。我们呼吸、摄取营养和四处活动,也都是为了创造未来而进行的劳动。虽说我们生活在现在,细究起来,也是生活在融于现在的未来之中。”

实际上,不只是教育要面向未来,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所有的一切活动都要面向未来。对永恒做出承诺是我们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卫生等行业的天职。所以,瓦莱里的话同样适合于政治家、经济学家、文化工作者、教育家等所有人。我们生活于现在,而生活于现在即是在迈向未来。也就是说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创造未来而从事的劳动。而要让自己的劳动更有利于创造美好而不是糟糕的未来,我们不仅回头看,也要向前看。其看的方法也许与大众当下所关心的或是所要求的相对立,而不是紧追眼前的利益。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3017-21836.html

上一篇:有多少人在研究20克就可使60亿人死亡的基因武器?
下一篇:头发脏有利于身体健康?
收藏 IP: .*| 热度|

0

发表评论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1 19:2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