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珣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zxun123 行为上循规蹈矩,思想天地放荡不羁。

博文

迷信科学真难——与陈学雷老师商榷 精选

已有 3496 次阅读 2008-3-23 16:34 |个人分类:随笔|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迷信科学真难——与陈学雷老师商榷

 

黎在珣

 

我前面贴了一篇博文《尽信科学不如不信科学》,侧重于从运用科学者的角度来谈。后又看到陈学雷老师侧重于从研究者自身来谈的《相信科学》。尽管两文的立足点不同,但看完老师那篇博文后,还有些要说的话。在阐述自己的观点前,我们先界定一下“科学”这个关键词的定义。

按照老师的意思,相信科学不是仅仅相信某一种具体的科学理论,而是在方法论上相信科学方法,而科学方法的基本意思是“根据已知的事实,用逻辑推理和假设建立科学的理论并作出科学预言,然后用实验或观测的办法加以检验,如果理论预言正确就(暂时)接受,错误则加以摒弃”。

我首先要说的是,引号里的内容所阐释的是对待科学的一种态度,也是正确的态度,而不是关于科学方法的解释。按照老师的意思,科学方法大概可以用老师那段话前一部分来概括,“根据已知的事实,用逻辑推理和假设建立科学的理论并作出科学预言,然后用实验或观测的办法加以检验”。

老师在回复网友的评论时所说的话是指他“相信某一种具体的科学理论”:“比如说我在研究中用到某个参数值,我没有自己去测过这个参数,但我可以因为它是其他科学家测量的而相信它。”

按照老师的意思,科学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用实验或观测的办法加以检验后证明是正确的理论,一是根据已知的事实,用逻辑推理和假设建立科学的理论并作出科学预言,然后用实验或观测的办法加以检验”的方法。

根据已知的事实,用逻辑推理和假设建立科学的理论并作出科学预言,然后用实验或观测的办法加以检验”的方法被老师和许多人看作是科学的重要内容。但是,用来验证或检验的实验或观测是在一定的时空中进行的,因而具有不可避免的局限性。而由这个先天不足的方法验证或检验的结论当然就不具有绝对正确或准确的特征。换句话说,实验也好,观测也罢,都只能加强它的可信性而无法证明它的正确性。

所以,对于借助实验或观测的办法加以检验后证明是正确的可以“(暂时)接受”的理论,甚至连被相信的资格都没有(尽管这样说很残酷),因为《现代汉语词典》上对“相信”是这样解释的,“认为正确或确实而不怀疑”。连陈老师自己在回复别人的时候都说自己“相信这个结果的同时也保持对它的怀疑”,又怎么要别人迷信科学呢?(老师的原话是:“当谈论科学与宗教的区别的时候,有一种常见的,非常有误导性的说法,就是‘科学也是一种宗教’,或者‘科学也是一种信仰’,甚至有人说‘不要迷信科学’。”

如果说,“这种缺乏信任”如老师所说的“更多的是出于本能”,那么这种本能也许比那种对科学的迷信(《辞海》上是这样解释“迷信”:“指相信星占、卜筮、风水、命相和鬼神等;也指盲目地信仰或崇拜”)更有利于科学的发展。在我看来,迷信是落后的开始,因为迷信自己或别人的方法和成果,有可能将自己圈定,只见树木而看不见森林,从而失去发展自己或别人成果完善自己或别人理论的动力和机会。

再说,就研究者来说,尽管不迷信科学,但并不影响他们研究科学,特别是那些居于学科前沿的科学家,如网友所说的,虽然自己可能都没有几分确信,但并不妨碍上个世纪40年代Gamow提出超前的理论构想。一般使用者来说,尽管不迷信科学,也没有影响他们学习科学(科学成果和科学方法)、运用科学的热情。即便人们对科学缺少足够的信任,但科学总是如影随形,不管是在生活和工作中,还是思想活动中,这也许人类无法回避的悖论,或者说宿命。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3017-19211.html

上一篇:尽信科学不如不信科学
下一篇:棕熊的智慧
收藏 IP: .*| 热度|

0

发表评论 评论 (5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3 17:0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