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engr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chengr

博文

“科技期刊编辑工作者的职责与使命”征文评述

已有 4693 次阅读 2016-2-3 14:53 |系统分类:论文交流

心怀使命  践行职责

——“科技期刊编辑工作者的职责与使命”征文述评

陈广仁

《科技导报》编辑部,北京 100081

 

自17世纪科学技术成为一种社会建制,人们就开始思考科学家的社会责任问题。由于其在理论与实践中的复杂性,关于这一问题的争议始终是一个热点。面对科学技术的强势文化地位及其重大社会影响,学界大多认为把握研究方向、参与科学决策、普及科学知识、引导社会舆论、弘扬科学精神、重视科学教育等是科学家应自觉承担的社会责任。

而从对承担这一社会责任的主体的界定看,1834年,威廉·惠威尔(William Whewell)将“一般培植科学的人”称为“科学家”,其中涵盖科学家、工程师、技术人员等从事科学研究活动的群体。此后,在考量科学技术的“双刃剑”效应、科学家的社会责任等问题时,学界基本延续了“科学家、工程师、技术人员”这一责任主体的限定。由于其中未包括科技期刊编辑工作者这一群体,使科技期刊编辑工作者的社会责任的研究及落实受到一定忽略。

现代科学是一种建制、一种方法、一种积累的知识传统、一种维持和发展生产的主要因素、一种构成人类诸信仰和诸态度的最强大势力之一。科技期刊承担着确认科学发现优先权、传播科学知识、积累科学文化、促进成果转化、引导科技创新的重任,还承载着学术评价、学科建设、学风净化、人才培养、交流合作等重要功能,它是现代科学建制的一个重要部分。而科技期刊编辑工作者是实际从事系统性科技知识的研究、开发、传播、应用、管理活动的科技工作者之一,是科技活动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成员,应自觉承担科技工作者的社会责任。

为进一步明确科技期刊的社会功能,切实强化科技期刊编辑工作者的社会责任,中国科协学会学术部2010年举办“科技期刊编辑工作者的职责与使命”征文活动。为全面了解征文成果,本文结合“行为与规范——科技期刊的社会责任”征文主题,从如何保证期刊质量、科技期刊编辑如何处理与作者的关系、科技期刊编辑如何处理与审稿专家的关系、科技期刊编辑如何具备科学道德水准、科技期刊编辑如何防止学术不端行为、科技期刊编辑如何了解科技前沿、如何理解科技期刊编辑的使命、如何理解科技期刊的公益性和经营性8个征文选题,对部分优秀征文作一初步述评。

 

1  如何保证期刊质量

社会责任是个人或组织基于自身的社会角色与社会地位而具有的相应的职责与使命科技期刊编辑工作者的社会责任和科技期刊担负的社会责任紧密相关科技期刊是科技信息最重要、最有效的遴选机制和传播媒介现代科技研发中所需要的绝大部分信息来自科技期刊。而质量是期刊的生命,因此,保证和提高科技期刊的质量是科技期刊编辑工作者最基本、最重要的职责与使命。

学术期刊的质量包括学术质量、编辑质量、校对质量、装帧质量、印刷质量等方面。《航天器环境工程》副主编闫德葵等在“试论航天科技期刊编辑的文化使命”一文中,通过总结中国航天科技的发展成就和精神内涵,指出期刊质量受精神层面、行为层面、物质层面诸要素的影响,期刊编辑出版中应坚守“从源头抓起、零缺陷管理、全过程受控、确保一次成功”的理念,秉持突出特色、以人为本、继承与创新等原则,重视“以德治质”、“依法治质”、“以物保质”的有机结合。实际办刊中,应重视利用封页、补白突出展示创新成果、主题元素和价值理念。

学术质量是科技期刊的生存、发展之本,而期刊学术质量依赖高质量、高水平的科研论文来支撑和提升。科技期刊对稿件一般实行编辑初审、专家复审、主编终审“三级审稿制”,其中同行专家审稿是保证论文质量的重要方法和关键环节。《体育学刊》编辑谭广鑫在“基于互联网的科技期刊稿件同行评议制度”一文中,探讨了体育期刊引进同行评议的实践,指出同行评议有助于提高审稿质量、创造公平公正的审稿环境、减少学术不端行为,但存在主观臆断阻碍创新的风险、缺乏完善的遴选与监督等缺陷,办刊中应注意结合同行评议、网络编审、开放存取等方式方法,重视培养编辑的责任心、强化外审专家的遴选和沟通、优化稿件送审过程中的细节,切实提高期刊论文的审稿质量。

《国际学术动态》副主编许淳熙等在“科技编辑方法论与期刊质量”一文中强调,在今天任何人都不可能成为所有学科、方向都精通的“万能博士”,故而科技编辑在审读文稿时,需要寻找一种既能把握科技文稿论述对象客观存在的一般状态,又与科技编辑知识结构相契合的方法。该文列举了科技书刊中图、表、式、文字4个方面有代表性的错误实例,分析了发现错误的过程,探析了科技编辑方法论的基本思想,表明科技编辑方法论对提升期刊质量可起到十分有效乃至“神奇”的作用。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常务副主编佘诗刚在“提升科技期刊质量  规避学术不端行为”一文指出,从自由投稿中挖掘好文章且重奖、主动约稿和组织高水平稿件、开辟特色栏目、发表与重大工程应用相关的优质稿件可有效保障和提高期刊质量。其中,通过严格实行总编、编委、编审人员责任制,设立常务编委制、建立优秀审稿队伍、完善审稿网络,主动组织编委带头审读与点评,切实发挥主编、编委及审稿专家作用这一举措,扣住了中国科技期刊的办刊困境和现实命脉。特别是,该文结合办刊实践,对缩短刊期带来的问题与确保质量对策的讨论,对中国目前一些期刊盲目扩张、跃进发展等现象具有一定警示价值。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副编审何洪英在“基于HACCP体系的科技期刊质量控制”一文中,分析了引进全面质量管理体系以减少科技期刊中常见或潜在的政治问题、学术质量低劣、学术不端问题、文字和技术错误等重要质量危害的可行性,其关于科技期刊质量的关键控制点的论述,具有一定新颖性和指导价值。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编辑周洁在“弘扬编辑社会责任  推进科技创新发展”一文中建议,应通过重视前沿技术、关注基础研究、注重科技成果转化等加强稿件策划作用,提高科技期刊质量,其中依据国家科技发展中长期规划纲要进行选题、组稿有一定新意。

《航空动力技术》编辑姜静等在“企业科技期刊编辑的使命”一文中提示,企业期刊承载着企业科技快速发展的重大使命,向科技成果和技术攻关的获奖项目人员约稿、建立产学研特聘专家库、建立博士科研工作站人才库等是符合企业期刊特点、行之有效的吸引优秀稿件、提高期刊质量的方法。

《新安全安徽消防》主任记者史平松在“做精做美期刊  为读者提供阅读盛宴”一文中,阐述了《新安全安徽消防》编辑部加强自身管理,充分调动每位编辑、记者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切实做精杂志内容,协调设计、印刷等协作单位,搞好杂志的设计、排版和印刷工作,力求做美杂志形式的具体经验。细致领会其办刊方法,可有效提升科技期刊的质量。

 

2  科技期刊编辑如何处理与作者的关系

作者、编辑、审稿人、读者四位一体构成了科技期刊队伍,其中编辑处于中介地位,编辑能否与作者、审稿人、读者形成良性交流、和谐沟通、协调双赢关系,直接影响期刊编辑出版的方方面面。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编辑陈瑞芳在“科技期刊编辑如何处理好与作者的关系”一文中,结合办刊实践及出版流程,细致地探讨了编辑处理好与作者的关系的方式方法,指出编辑对作者应秉承热情、友好、耐心、尊重、公平、公正、平等的原则,在收稿、送审、退修、退稿、编辑加工、定稿、刊发等过程中,重视为作者创造便利条件、指导和帮助作者成长,通过具体、细致的工作构建和谐共进的编辑—作者关系。

《中国肿瘤临床》编辑周晓颖在“科技期刊应做好作者和读者工作”一文中坦承,争取到作者和读者的信任、支持关系到期刊的长足发展。为处理好与作者的关系,编辑须树立以人为本的编辑出版理念、发自内心的尊重作者、培养良好的职业素养和职业道德素质、重视和积累沟通技巧、努力提高自身的编辑能力,在实际工作及具体事务上践行为作者和读者全心全意服务的理念。

《安徽中医学院学报》副编审姚实林等在“科技期刊编辑的教育职能探析”一文结合细致入微的编辑实践,主张教育职能是编辑的重要社会价值之一,编辑在办刊实践中应重视以身垂范培养作者的学术道德、多途并举引导作者正确书写论文、精修互动提升作者的写作技巧。该文具有一定的理论性,对实际编辑工作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中医杂志》编辑崔京艳在“中医期刊编辑职责需要延伸”一文结合中医期刊办刊实践指出,编辑对作者的职责中,应重视正确对待偏、奇、怪稿件,审稿中适度提升编辑相对审稿专家的弱势地位,培育稿源;编辑对读者的职责中,应重视启发作者中的读者、培养读者中的作者、引导一线工作者中的作者、策动儒医回归。该文论说充分,其见解对科技期刊研究及办刊有实际价值。

《新乡医学院学报》编辑徐自超在“论期刊编辑如何处理与作者的关系”一文中建议,期刊编辑应尊重作者及其劳动。在实际工作中,对各种身份的作者要一视同仁、处理稿件要及时、初审稿件要公正、在稿件编辑加工过程中应尊重作者的意见、在退稿时应尊重作者,是处理好与作者的关系的基本要求。

《金属热处理》编辑韩永珍在“编辑如何对待作者”一文中,细致入微地探讨了期刊编辑尊重作者、理解作者、培养作者、与作者进行交流的方式方法,具有很强的可借鉴性。

《口岸卫生控制》编辑徐佳在“编辑如何更好联系作者”一文中,分析了发现作者、选择作者、建立作者队伍数据、与作者保持联系、为作者服务、维护作者的权益等问题。

《中华微生物学与免疫学杂志》编辑刘凤华在“论编辑与作者沟通中的‘和而不同’”一文表明,编辑和作者既有共同的目的,也有各自不同的要求。建立有效的作者教育机制、建立完善的退修和退稿机制、寻求与作者求同的契合点,是编辑与作者沟通中实现“和而不同”的重要方法

 

3  科技期刊编辑如何处理与审稿专家的关系

稿件质量是学术期刊生存和发展的前提,审稿工作直接关系到学术期刊的论文质量、稿件出版周期,因此调动学术期刊专家审稿的积极性对建设和维护审稿专家队伍、缩短稿件刊出时滞、提高期刊质量至关重要。面对有限的专家队伍和精力、持续快速增长的稿件量,调动审稿专家的积极性、主动性,提升审稿质量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电网技术杂志》编辑杜宁在“如何调动学术期刊专家审稿的积极性”一文细致分析了遴选、联系审稿专家的有效方法,探讨了重视初审过滤、均匀分配稿量、根据稿件属性选准专家、同类稿件集中送审等经验,指出编辑应重视通过参加学术会议、考查参考文献、筛选相关作者、资深专家推荐、选择课题负责人等途径多方结交审稿专家,认为编辑在与审稿专家沟通过程中,要注意通过换位思考理解审稿专家,并通过完善审稿激励机制、为专家提供全方位的服务来调动审稿专家的积极性。

《中国天然药物》编辑丁佐奇等在“科技期刊中学术不端表现、防范对策和编辑的责任”一文提示,在同行审稿过程中,审稿人与论文作者可能存在潜在的人情、竞争及经济利益冲突等多重关系,从而导致同行评审的不公正性。实行专家双向匿名审稿制度、交叉评审、评审回避制度,以确保审稿的公正性和客观性,可有效遏制人情稿、关系稿。因此,编辑在选择审稿人时,应对作者和审稿人之间的利益关系建立监控机制。

体育学刊》编辑谭广鑫在“基于互联网的科技期刊稿件同行评议制度”一文中强调,遴选审稿专家时应综合考虑其学术背景、科研兴趣、时间精力等情况,清晰介绍刊物概况、审稿原则、审稿要求、审稿时限、回避制度等信息,及时沟通并妥善处理专家审稿意见。

《中华航空航天医学杂志》编辑周晴霖在“科技期刊编辑与作者、审者的和谐关系”一文中指出,摆正编辑与审者的互补关系、相互尊重和理解、求同存异是编辑处理好与审稿人关系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4  科技期刊编辑如何具备科学道德水准

编辑工作是整个出版工作的中心环节,是政治性、思想性、科学性、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又是艰苦的、细致的创造性劳动,胜任科技期刊编辑工作需具备很高的科学道德水准。

《科技与经济》副编审许贵金在“科技期刊编辑的角色定位及其素质要求”一文中指出,科技期刊编辑应具备丰富的科技术知识、广博的知识结构、开阔的学术视野、良好的职业道德、无私的奉献精神、严谨的治学态度、扎实的编辑知识、深厚的文字功底,特别是,须对本专业理论体系、研究方法、亟待解决的问题及长远的发展方向等有较深入系统的研究和了解,努力使自己具有相当的学术造诣、较高的专业素养。

《中国水利杂志》副主编韦凤年等在“提高编辑的科学素养  做好科技前沿的报道”一文中提出,科技期刊编辑应具有学习意识、创新意识、精品意识、时效意识、策划意识、读者意识。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编辑周洁在“弘扬编辑社会责任  推进科技创新发展”一文中主张,应从创新意识、鉴别意识、服务意识、版权意识、学习意识等方面完善主体办刊意识,引导科技创新发展。

 

5  科技期刊编辑如何防止学术不端行为

科技期刊是学术不端行为发生的主要“关口”和“媒介”,科技期刊编辑直接处于学术规范的第一线和把关地位,在“学术打假”中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中国天然药物》编辑丁佐奇等的“科技期刊中学术不端表现、防范对策和编辑的责任”一文颇具系统性、学术性、可行性,指出目前科技期刊面临一稿多投或重复发表、虚假署名、虚假注释和不实参考文献、抄袭剽窃、科研结果弄虚作假等诸多学术不端行为的挑战。科技期刊应通过查阅论文原始数据、完善反抄袭软件系统、加强同行审稿力度与文献比对分析、加强论文研究的延续性审查、要求所有署名作者独立说明贡献、同领域期刊联合建立备案与追惩制度、加强对青年科技工作者的宣传教育、监控科研活动中的有关利益冲突、公开论文的经费关系等利益冲突问题、监控作者与审稿人之间的利益冲突、严格执行学术规范的基本要求等措施,在出版环节加强把关,有效遏制学术不端行为的发生。

《遗传学报》编辑韩玉波等在“抵制学术不端  净化学术风气”一文中认为,科技期刊编辑可在论文产出过程中发挥监控和引导作用。从监控学术不端行为的制度建设看,应完善导师责任、网络筛查、专家评议、预发表、信用档案等事前预防体系,规范撤销论文、通报批评等事后惩治制度,并使监控学术不端的工作“常态”化;从期刊引导作用看,应力争纯化期刊功能、完善期刊评价方法、重视培养作者队伍。该文探讨的方法具有一定的可行性。

《疑难病杂志》主编马智等在“科技期刊界应担当遏制论文发表中不端行为的社会责任”一文中,综述了学术论文发表中不端行为的现状,强调论文发表中的不端行为是期刊界的职责,探讨了树立依法办刊的思想、端正科技期刊的经营理念、提高编辑工作者的学术水平和道德素质等遏制论文发表中不端行为的举策,其中建立和完善论文学术审查制度、加强期刊编辑工作的监管等方法对办刊实践及期刊编辑部管理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VirologicaSinica》编辑聂东波等在“学术不端现象及中英文科技期刊的应对策略”一文中,结合4种学术不端行为检测系统的介绍,探讨了中、英文版科技期刊应对学术不端行为的具体方法,其中仔细考察文本细微之处的方法具有一定可行性和启发性。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编辑张嵘等在“科技期刊应用法律约定防止学术不端行为”一文中提示,科技期刊应在征稿简则、作者指南、版权转让协议等相关文件中增加原创性作品、无抄袭剽窃行为、没有一稿多投、没有重复发表、参考文献标引正确、署名顺序无争议、署名真实等防止学术不端行为的条款,用法律文件防止学术不端行为。该文资料翔实、论说充分,表明科技期刊用法律约定防止学术不端行为具有一定可行性。

 

6  科技期刊编辑如何了解科技前沿

科技期刊重在将最重要、最受关注的信息以最快的速度传递给最需要的科技工作者,科技期刊编辑只有了解和掌握科研动态和前沿进展,才能具备较强的选题、策划、组稿能力及较高的认知、鉴别、遴选前瞻论文的能力。

北京无线电测量研究所档案资料室助理工程师郭珊珊在“科技期刊编辑前沿知识体系探析”一文中提出了“科技期刊编辑前沿知识体系”概念,认为科技期刊编辑除应具备选题、策划、判断、语言文字、专业背景、信息感知、学术探索、创新思维等能力外,可通过探索性学习、参加学术会议、短期培训、网络搜索等途径逐步创建前沿知识体系,从而具备较强的科技前沿意识、一定的科技前沿知识、充足的获取科技前沿知识能力。

《林业科学》编辑部副主任朱乾坤在“科技期刊编辑掌握科技前沿的意义、作用和途径”一文中表明,编辑在了解科技前沿时应有较宽的知识面及一定的深度,要熟悉学科发展的趋势、方向及关键、难点,做到博与精的有机结合。为此,应遵循科学技术发展中继承和创新、分化和交叉等规律,通过了解学科发展的历史和趋势把握科技前沿;有针对性地查阅研究机构的科技专题报告、国家制定的科技发展规划等,认识重大科技进展、科技发展趋势。特别是,要重视在组稿、审稿、编辑等过程中多方丰富学科前沿知识,通过熟悉知名专家、一流科研团队、重点实验室、重大科技项目的科研成果、主攻方向了解科技前沿进展。

《沉积学报》副研究员薛莲花在“追踪科技前沿  保持期刊生命力”一文中认为,科技期刊编辑了解和追踪科技前沿的可行举措是,积极参加相关学术会议、及时浏览相关领域国内外期刊重大成果、了解国家重大科技计划及基金重点项目方向、参与科研项目调研或研究等,追踪相关领域发展前沿。

《中国水利杂志》副主编韦凤年等在“提高编辑的科学素养  做好科技前沿的报道”一文中,通过理论结合实践,强调科技期刊应根据学科领域特点设置特色栏目、围绕行业重点问题和重大科研项目策划重大选题、通过主动参与学术会议及与专家密切联系组织优质论文,切实做好科技前沿的报道,其经验具有一般性的指导意义和可借鉴性。

 

7  如何理解科技期刊编辑的使命

编辑工作是对人类精神文化创造活动中的初级产品进行征集、鉴别、选择、加工、改造、整理、提高、排列组合、定型等一系列再创造,使之优化成为高级产品的实践活动,是人类精神文化活动中的关键环节。在实际办刊活动中,主编和副主编、编委、学术编辑、美术编辑、技术编辑等编辑工作者直接左右着科技期刊的质量和发展。

《陕西质监》副编审吴晓淳在“新形势下科技期刊编辑的社会责任”一文中认为,科技期刊编辑的社会责任不仅有大众传媒共有的政治责任、把关责任、宣传引导责任、传播信息责任等,还承担着推动科技发展、促进国际科技交流与合作责任、应对突发事件责任等。

《金属加工杂志》副主编魏莹在“从《期刊编辑》再看主编职责”一文中,结合担任主编及阅读《期刊编辑》的体会,较为新颖地指出办刊工作要求主编不仅能从技术、报道方向上对期刊内容进行选择,还应从主题策划、编排制作、编销联动等方面进行多角度思考,能够通过与责编、编辑、美编、市场、发行等部门的沟通协作进行期刊的编排、出版和销售。一个称职的主编应是善于协调团队的管理者、顺畅编辑流程的协调人、管理编辑产品的技术主管。

《航天器环境工程》副主编闫德葵等在“试论航天科技期刊编辑的文化使命”一文中认为,编辑身兼守门人-实干家、编辑-学者、杂家-专家、外交家-教育家等多重角色,科技期刊编辑应重视培育德、才、学、识、艺兼备的素质,实现从文字编辑向文化编辑的转换,真正做到对作者和读者负责,对主管和主办单位负责,对行业领域和科技事业负责,承担好传播科技文化、培育科学精神、维护知识产权、保守国家秘密等社会责任。

《科技与经济》副编审许贵金在“科技期刊编辑的角色定位及其素质要求”一文颇有激情和理想地指出,从编辑出版的宏观、中观、微观层面看,科技期刊编辑分别承担着学术眺望者、慧眼识金人、质量把关人的角色。

《中华预防医学杂志》编审薛爱华在“学术期刊编辑要在实践中提高职业敏感性与责任心”一文中,结合医学期刊特点及办刊实例很有说服力地强调,在编辑的诸多素养中,职业敏感性和责任心至关重要,它们直接关系到期刊的作用、地位、影响力及生存和发展。

国网电力科学研究院杂志社编辑何静在“科技期刊非专业编辑的基本职责和要求”一文中,探讨了技术编辑、美术编辑等非专业编辑的基本职责和素质要求。学界对专业编辑的素养、职责、作用等问题关注较多,对美术编辑、排版人员、校对人员、发行人员、编务等科技期刊工作者的工作关注较少,本文的研究具有一定启发性。

 

8  如何理解科技期刊的公益性和经营性

科技期刊的价值主要首先体现为其精神产品的原创性和科学性,其精神内涵——科学价值和学术水平是它存在的真实意义和本质价值,科技期刊的价值不能仅从发行量及其自身经济收益来衡量。但科技期刊是知识产品,因而具有普通商品的一般属性,追求经济效益是其目标。由此决定了科技期刊具有公益性和经营性双重属性。但孰重孰轻、如何兼顾从而实现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双赢就成为必须面对的问题。

《内陆地震》副主编贺方在“文化体制改革背景下地震科学期刊的发展策略”一文明确提出,地震科技期刊应纳入非营利公益性出版事业范畴。作者认为,如果简单地把科技期刊纳入营利公益性出版事业的范畴,要求其进行企业化管理,恐怕科技期刊没有几家可以支撑运行。对科技期刊的管理,应实施非营利性公益性事业管理的办法,在资金和政策上给予全方位的支持,为科技期刊的发展提供社会保障。这一观点可能在科技期刊界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化工学报》编辑于岚在“科技期刊的公益性和经营性”一文指出,科技期刊的公益性是必须坚持的方向,但这只是原则;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是市场经济不二的法则。科技期刊的经营性和公益性就是“舍生取义”中的“生”与“义”,同时又是“皮之不存毛将焉附”中的“皮”与“毛”。用市场的手段求“生”,而生存的目的在“义”。鱼和熊掌兼得,相得益彰。科技期刊唯有把准市场脉搏,才能打造出流行的风格,获得永恒的生命。

《水运工程》杂志社社长陈路华在“试论科技期刊理事会建设”一文中,颇具创新地探讨了科技期刊理事会的社会基础、建设理念、运行管理、时代价值,表明科技期刊理事会这一经营模式,通过兼顾科技期刊的公益性和经营性,可构成面对市场、面对集团客户的有效链接,不仅可改善传统的编读关系,而且可进一步拓宽范围、加强力度,从而实现科技期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的双赢。

特别是,鉴于传统习惯、惯性思维的影响及科技期刊工作者面对公益性、经营性问题的被动性,科技期刊界对公益性、经营性问题的研讨尚不充分,本次征文中涉及该问题的也较少,这些成果愈发显示出很强的引导性、启发性。

 

9  结论

编辑学是20世纪40年代诞生于中国的特色学术领域国大陆及香台湾地区持续开展了相关研究,但为数不多影响也不大20世纪80年代以来编辑学的学术活动日趋活跃。学界对编辑的概念、起源、功能,编辑工作的特点、规律、中心、导向、性质、作用,编辑主体、客体及其能动作用,编辑学的界定、性质、归属、研究对象、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理论框架、学科体系、研究任务等都进行了大量研究,涌现了大批学术成果,有力推动了期刊、图书、报纸等的编辑、出版、发行等工作。而且在现代社会中编辑活动已成为一种独立的社会职业在新闻、出版、影视、广播、音像、网络等各个文化技术领域,编辑工作都是不可缺少的环节,该领域的研究尚有很大潜力和发展前景。但纵观编辑学研究成果,专注于科技期刊编辑工作者的研究,尤其是致力于科技期刊编辑工作者的职责与使命的研究尚较少。因此,本次征文及其成果对科技期刊编辑学乃至编辑学研究具有一定补充和推动作用。

目前,中国科技期刊虽然在数量上已成为期刊大国,但其质量和影响力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部分期刊仍存在政治责任淡化、经济责任异化、出版责任歧化、创新责任弱化等现象,科技期刊及其编辑工作者只有勇于承担社会责任,担当起推动科技创新和发展的神圣使命,才能提升自身形象,确保可持续发展。

而且,如果说社会责任通常指个人或组织承担的高于自己目标的社会职责和义务,那么个人或组织的行为和规范就是基本的社会要求和标准。面对科研道德失范、监督机制欠缺、学术公信力下降等诸多问题,进一步研究、践行科技期刊及其编辑工作者的行为与规范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社会影响。

 

中国科协学会学术部于2010年5月20日—8月31日举办主题为“科技期刊编辑工作者的职责与使命”的征文活动。本文系为本次获奖征文撰写的评述,未发表。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3014654-954265.html

上一篇:《科技导报》招聘学术编辑
下一篇:《科技导报》2008年至今已有22篇文章被《新华文摘》全文转载
收藏 IP: 219.142.112.*|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7 17:3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