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广进
评生物医学部新科院士(猜中3个而已)
2011-12-9 19:07
阅读:12655
标签:院士, 生物医学, 新科
相较于工程院名单,中科院的名单公布得都比较戏剧性,我想N多人的在科学网不断刷屏吧,我是刚在食堂打包回来就看到公布了,之前也刷屏了好多次,我太无聊了。
 
谈正事吧,我之前写过两个帖子,分别是:评生命科学和医学学部中科院院士增选初步候选人名单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300826&do=blog&id=476145我个人挑选一些可能上院士的人(生命科学和医学学部)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300826&do=blog&id=476145,综合看只猜对了3个:张明杰,朱玉贤,舒红兵。从目前看到的名单来看非常符合饶毅教授之前博文里面说到的“2011年生物医学部选出的院士,除了应用领域的两三位不易比较以外,其余皆因科学研究论文,而他们没有一个可以说是优于邵峰和张宏。” 生物学部的九人名单里面只有张明杰教授发过CNS系列正刊,看来想当院士呢论文是需要一点的但不是最主要的,还有就是国家级奖励的影响不可忽视。 总的来说结果是杯具的,最有水平的上不了啊,最好能激起新一轮的大讨论,毕竟生物医学部的院士水货太多太多了。

先说说这3个人,朱玉贤教授,从一开始我就感觉他会上,但绝对不是因为学术水平超高。在业内吧,很多人都觉得朱产率比较低,从华盛顿大学(陈章良^_^)回来这么多年了,也做了这么多年“蛋白质与植物基因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目前的成果主要是“棉花纤维伸长机制”,此研究获今年国家自然科学进步二等奖,成果发表的文章看呢主要是几篇PNAS和几篇PLANT CELL,还有plant physiology等,如果从某些喜欢影响因子的人的角度看,IF都在10上下徘徊。另外一本朱玉贤教授编著的《现代分子生物学》我想很多晚辈包括我都受益匪浅,相较其他教材此书比较新,作者写的比较多,不像现在很多垃圾教材一样,就知道抄。说到发文章呢,植物生理这块的确不那么容易发CNS,所以就别总是拿CNS说事了吧。

舒红兵教授,武大2005年面向全球招聘生科院院长,舒就从北大跳槽到武大了,武大在很多人印象中生命科学很不错,这主要归功于当年的SARS造成的影响和P3实验室,其实呢武大生科院N年没有人发10以上的文章,舒一去搞了几篇immunity(20分左右),顺便说一下,其中两篇immunity是一个本科学英语的学生考武大生科院没人要,舒红兵要了的学生做出来的,原因嘛,其它学生不敢用同位素,这个学生敢,呵呵。发了一系列的immunity和PNAS还有JBC,都还是蛮有影响的,而且舒还是JBC编委,不过翻开舒的paper列表可没有CNS正刊哦,去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为选上院士做了很大贡献啊。民国时候,武大的植物学家汤佩松可是发过science还是nature,忘了。之前发过一个帖子:院士第二轮的舒红兵973预期5年10篇CNS等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300826&do=blog&id=481129

张明杰教授,从事结构生物学研究同期候选的还有施一公教授和徐涛研究员,同行嘛,估计也只能选出一个,可能张是香港地区的,有这么一点点院士,不过学术会平也是很好很好的,今年有多篇高水平论文发表。这个这个,大家关心的施一公教授落选了,又会有很多人站出来说话了,我个人是非常钦佩施一公教授的,前几天在优酷观看了施的一个关于细胞凋亡的分子机理的学术报告,好极了,而且基于结构的抗癌药物设计也在一期临床试验中了,极有可能成为中国日后最具代表性的抗癌药物,至于那个CNS就不用说了吧,看看他的学生颜宁教授和NIBS的柴继杰研究员吧。谁说他们发CNS灌水的来着?该打。

(此资料来自网络)李 林,1961年5月出生,江苏南京人。1979年考入南京大学生物系,1983年入读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物化学研究所,1989年获博士学位,留所任助理研究员。1990年赴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生理与生物物理系做博士后研究,1992年回到上海生化所,1993年晋升研究员,历任研究组长,博士生导师。2002年任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常务副所长,2004年起任所长,今年刚退。
在酶学与细胞信号转导领域做出了一系列国际前沿和领先水平的工作。作为通讯作者或第一作者,在包括 Mol. Cell,Nature Cell Biol., EMBO J., PNAS,JCS,JBC 等杂志上发表了多篇研究论文。针对Wnt 信号途径(尤其是在哺乳动物细胞中)的信号转导分子机制的研究是从上世纪90 年代末在国际上开始兴起的。李林在主持1999 年开始的国家基金委重大项目“蛋白质组及蛋白质结构动态变化与功能关系”的过程中,有效地把组学的思想方法和技术手段运用到细胞信号转导的分子网络的研究中去,以Wnt 途径为核心,规模性地研究蛋白质相互作用,发现和阐明了一系列重要的信号转导机制。最突出的发现之一是Wnt 的受体LRP5 与胞内的信号转导分子Axin 存在直接的相互作用,并揭示了这种相互作用将Wnt 信号由膜上传递到胞内的机制。
  李林2002 年起作为首席科学家主持973“炎症的细胞信号转导网络及其调控机制”项目。在研究中,构建了规模性蛋白激酶组和Rho 家族GEFs 及小G 蛋白家族的RNAi 功能筛选平台,发现和揭示了一些GEF家族成员潜在的功能。众所周知,免疫细胞能否有效向病灶部位迁移取决于细胞对方向的感知及细胞极性的产生。李林等人在国际上首次阐明了免疫细胞在受到化学趋化物诱导的情况下产生细胞后端极性的分子机制。该工作发表在Nature Cell Biology上,并得到NCB 同期“News and Views” 评述,且被Science 杂志“Editors’Choice”栏目评述,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以李林为学术带头人的“细胞命运决定的分子网络”创新群体2005年获得基金委批准和资助。
    李林还担任《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生命的化学》、等学术期刊的副主编,《Cell Research》杂志的副编辑(Associate Editor),《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学报》、《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常务编委,并任《科学通报》特邀编辑。

张学敏 (资料来自网络)

    现任国家生物医学分析中心主任、研究员,细胞生物学专业博士生导师。

   主持建立了大型生物质谱技术平台,是我国最有影响力和发挥作用最广泛的质谱技术平台之一,并以此为依托主持国家"863"、国家"973"、 国家科技平台建设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重要科研任务。在SCI收录杂志包括Nature Immunology、The EMBO J、Molecular and Cellular Proteomics、J Biol Chem、Oncogene等发表论文多篇,其中署名通讯作者25篇,主要发现和结论被国际权威杂志多次重点介绍和评述。2005年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 2007年入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2008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署名第1)。

相关专题:院士话题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丁广进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300826-516705.html?mobile=1

收藏

分享到:

当前推荐数:1
推荐人:
推荐到博客首页
网友评论2 条评论
确定删除指定的回复吗?
确定删除本博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