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第二轮名单如下:
生命科学和医学学部(30人)第一轮为71人
姓名 年龄 专业 工作单位
王 岩 49 外科学 解放军总医院
王松灵 48 口腔医学 首都医科大学
王海燕(女)73 内科学(肾脏内科) 北京大学
朱 军 62 作物遗传育种 浙江大学
朱玉贤 55 植物生理学 北京大学
张 旭 49 神经科学 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
科学研究院
张学军 55 皮肤病学 安徽医科大学
张学敏 47 医学 军事医学科学院
张明杰 44 结构生物学 香港科技大学
李 林 50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 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
陈孝平 58 肝脏外科 华中科技大学
陈晔光 46 细胞生物学 清华大学
哈木拉提·吾甫尔 51 民族医学 新疆医科大学
施一公 44 生物物理学 清华大学
赵玉沛 56 外科学(普通外科) 北京协和医院
赵继宗 65 神经外科学 首都医科大学
徐 涛 40 细胞生物物理 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
徐安龙 48 比较与进化免疫学 中山大学
郭亚军 55 肿瘤学 第二军医大学
钱 前 49 作物种质资源 中国水稻研究所
高 福 49 结构免疫学、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病原微生物学研究所
康 乐 52 昆虫学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黄路生 46 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 江西农业大学
彭少麟 54 生态学 中山大学
舒红兵 44 细胞生物学 武汉大学
葛均波 48 心血管内科 复旦大学
韩家淮 51 细胞生物学 厦门大学
慈龙骏(女)76 荒漠化防治、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景观生态学
黎志康 57 植物遗传育种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
瞿 佳 55 眼科学、视光学和视觉科学 温州医学院
此前的一篇博文:我个人挑选一些可能上院士的人(生命科学和医学学部)
在之前的这篇博文里我列举了我个人倾向的名单:施一公(饶毅 徐涛 张明杰 ) 舒红兵(韩家淮 裴端卿) 杨晓(女)(蒋澄宇) 曹晓风(女)(朱玉贤,张大兵) 张学军
现在留下来的就只有:施一公,徐涛,张明杰,朱玉贤,舒红兵,韩家淮,张学军
下面就来说说我的看法:
施一公,徐涛,张明杰三位基本上都是从事生物物理研究的,不可能最后三位都选上,施一公和张明杰胜算大一点,张代表香港地区。朱玉贤我前面已经分析了,朱近近年来有plant cell,PNAS,MCP(IF都在10上下徘徊),朱也比较低调,早些年也参与到了陈章良的“恐龙蛋事件”中,上院士也是合格的就是文章没有在进一步突破,数量上也不占优势,相比我提到的交大张大兵每年几篇plant cell的高效,还是有点逊色,张基本上是国产的,光今年就有5篇plant cell,一篇是合作的,还有一篇plant physiology,不过我期望的曹晓风没上可惜,前不久有一篇很漂亮的nature genetics发表,植物里面首次发组蛋白去甲基化酶Arabidopsis REF6 is a histone H3 lysine 27 demethylase,朱玉贤留在了第二轮还有可能就是他代表北大,因为饶毅先生没有出现在大名单中,清华可是有两个留在了第二轮。同是从事细胞生物学研究的舒红兵,韩家淮,裴端卿只留下两,裴端卿本来在这之间就稍显的弱势一点,不过最近被方舟子的网站盯上了。反正舒红兵,韩家淮谁上都代表了高水平。不过清华的陈晔光,出现了第二轮大名单中,本来陈的名气呢相对前三位就要小些,竞争优势并不明显,但2010有nature cell biology,不过也是年轻有为啊。张学军还是如我所料出现在第二轮,谁让nature genetics一篇接一篇的发表呢,还有NEMJ呢,虽然网上很多人有质疑啊,质疑他真实的水平,不过关于GWAS国内还真是他引领者,不久前在他们安徽医大还召开了一个国际GWAS大会,足见影响力,不管怎么说比那个BGI的XX水平还是高多了吧。
出现在第二轮的钱前,高福,郭亚军我之前都提到过,钱前是新科美院院士李家洋一首栽培起来的,第一作者身份发表了一篇关于水稻基因克隆的Nature,也是国内唯一一篇,后来慢慢地也有了nature genetics,不过钱前主要还是从事育种的工作,还年轻,如果这次上了院士那就充分说明了朝中有人的重要性,连万建民都是在工程院申报的。郭亚军,UCSD的教授,吴孟超院士的高足,在军医大里面具有代表性。高福,北微所所长,2010年有一篇Nature Structural & Molecular Biology。
另外聊聊热门的饶毅教授,最近饶先生在科学网发表几篇文章,轰动不小,就我个人来说关于职称的问题我比较赞同饶毅,国内的确是很多教授水平赶不上美国一个助教,他所说的NIBS的一个助理研究员的确水平高于现有院士平均水平,不信大家可以去看他们的研究成果,国内院士的水平确实不怎么高,有些仅仅凭一篇plant cell上院士的也有。关于饶毅教授这次落选第二轮可能大家都不意外,不过确实有点侮辱人,连方舟子都说肖传国都二轮过,呵呵。不过饶毅也好施一公也好,总之能上一个,呵呵。最后说明一点,饶毅近期一篇nature一篇nature子刊也够“出气”了,所谓“三年不鸣”,呵呵。不过饶先生表示从今以后不再选中科院院士,饶毅博客链接: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37&do=blog&id=476143
附饶先生的博客内容:
鉴于推崇中国科学院前身中央研究院生命科学方面代表性科学家林可胜等、敬佩中国科学院第一批学部委员如神经生理学家冯德培等、尊重50年代以来在国内艰苦环境中坚持做好科学研究的院士、感谢其学部委员(特别是冯德培、邹岗等)在80年代对我的支持和现有院士近年在我回国工作后多方面的支持,我于2011年初接受推荐候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在表达了的尊重和感谢后,从2011年8月17日后将不再成为候选人。
PS:很多人评论的时候说我这个完全是在数文章更直接点数CNS,那我说了,既然国内没有引领某一方向的学者,大多跟在别人后面做的,那么不主要数CNS那数什么,谁让是科学院,以基础研究为主,当然完全看文章或者影响因子那就不要评来评去了,直接量化好了。昨天公布了“973”的项目,就生命科学来说,我就没看出是在做探索研究的,基本没什么新意,不如HHMI鼓励创新,做开创研究。刚看报道说施一公先生对饶毅的落选表示“不理解”,其实饶先生自己都说了能理解各种情况,在国内院士说话的分量要高于再大的海归,如果饶当选以后发表言论更会刺激某些部门,到时候恐怕不好收场。施先生呢,可是胡总接见过的,饶落选引起的震动这么大,如果到时候施没当选,恐怕震动更大,感觉施现在有点被“绑架”了,像是一定要当选。另外每次有关施一公小组出CNS都会讥笑其是批量流水线生产,那我说了,中国做这个的可不止施一公团队,全国还有好多啊,怎么在他没回清华之前批量生产啊,照此说来,美国那么多诺奖得主和院士岂不是都是做加工生产的。施文章多了,被讥笑,饶文章自08年来近3年才出一nature一nature子刊,又有人笑其产量低,总之是发多了不好少了不好,那要怎样?饶做的科学性强一点,从社会行为上去寻找分子机理,这是最符合科学精神,本质是好奇引发的,通常做这方面的研究需要时间,不是能批量生产的。
相关专题:院士话题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丁广进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300826-476145.html?mobile=1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