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宏琳
一条定理,半部科学史 精选
2025-8-11 08:10
阅读:1293

——从毕达哥拉斯到爱因斯坦

勾股定理(又称毕达哥拉斯定理)几乎可以被看作是“科学精神”本身的起点之一。它是最早被严格证明的数学命题之一,古希腊的毕达哥拉斯学派第一次用逻辑演绎证明了它对一切直角三角形普遍成立。它是几何与代数的桥梁,首次将“形”(直角三角形)与“数”(平方和关系)严格对应。它是物理学与工程学的基石,测量与计算的通用工具、经典物理学的数学基础,爱因斯坦狭义相对论中的时空距离本质上也是勾股定理在四维伪欧几里得空间的变体。它的简洁性与普适性成为后世科学理论的美学典范。它是现代文化符号,定理证明过程被NASA选为“人类向宇宙宣告智慧”的符号之一(旅行者金唱片中的数学图形),因其无需语言即可被任何文明理解。

1 毕达哥拉斯

勾股定理是数学史上最早、最重要的定理之一,被誉为“几何学的基石”。在海外,该定理以古希腊哲学家和数学家萨摩斯的毕达哥拉斯(Pythagoras of Samos,约公元前580年—约前500年或前490)命名,但是,考古证据表明,在毕达哥拉斯出生前一千多年,巴比伦人(如普林顿322泥板,约公元前1800年)和古埃及人(如莱茵德纸草书,约公元前1650年)就已经知道并应用了直角三角形的三边长度的关系。例如,大约公元前1900-1600年的四块巴比伦石板记录了古代的一些定理的知识,包括非常精确地计算了2的平方根两条边的长度都等于1的直角三角形的斜边的长度)和满足现在被称为“毕达哥拉斯三元组”的特殊整数列的表(例如,34532+ 42= 52, 9 + 16 = 25)。这还被写于公元前800年到400年间的印度《宝乘衍那经》中提及。中国古代对勾股定理的记载最早见于《周髀算经》,这是一部成书于西汉时期(约公元前1世纪)的数学和天文学著作,但其中的内容可能源自更早的先秦时期。在《周髀算经》中,记载了西周初年(约公元前 11 世纪)数学家商高与周公的对话,商高提到:“故折矩,勾广三,股修四,径隅五。” 意思是说,将矩形(矩)沿对角线对折,若短直角边(勾)为 3,长直角边(股)为 4,那么斜边(弦)就为 5

尽管如此,这个定理在海外还是被归功于毕达哥拉斯。西方数学史研究者普遍认为毕达哥拉斯虽然很可能不是第一个发现这个定理的人,但很可能是第一个在古希腊数学传统中给出严格证明的人。普罗克洛(Proclus, 公元5世纪)在注释欧几里得《几何原本》时明确写道:“如果我们聆听那些希望追溯历史的人,他们就会把这个定理归于毕达哥拉斯,并说他为此庆祝了一个献祭。”

毕达哥拉斯是古希腊著名的数学家、哲学家。传说毕达哥拉斯在完成这个定理证明后,宰杀了100头牛来庆祝。这个传说虽可能夸张,但生动反映了该定理在学派中至高无上的地位。这暗示毕达哥拉斯(或他的学派)完成了某种证明,使其从一个有用的经验公式变成了一个几何真理,奠定了它在演绎数学体系中的基石地位。这个最早的证明具体是什么样子已不可考。但普遍认为,它很可能类似欧几里得《几何原本》第一卷命题47的证明思路,将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正方形面积,通过几何变换证明等于两直角边上正方形面积之和。这种演绎证明是古希腊数学革命的核心。

公元前300年左右欧几里得《几何原本》将毕达哥拉斯定理作为第一册的第47号命题:“在直角三角形中,直角所对之边(斜边)上的正方形面积等于夹直角两边上的正方形面积之和。”也就是说,欧几里得并未直接使用现代符号公式 c2 = a2 + b2,而是以几何语言描述:以斜边为一边所作的正方形,其面积等于分别以两条直角边为边所作的两个正方形面积之和。

image.png 

1 毕达哥拉斯定理

1557年,英国数学家和医生罗伯特·雷科德(Robert Recorde,1510-1558)发明了等号,使得将毕达哥拉斯定理写成方程成为可能:

ds2=dx2+dy2

2 爱因斯坦

1905年爱因斯坦提出的狭义相对论认为:空间和时间是相对的(也就是说,它们依赖于测量它们的观察者的运动)——而光比二者都更基本。然而,爱因斯坦并没有完全完成这项工作。他没有立即得出空间和时间可以被视为单一四维时空结构的组成部分的结论。这一见解最早来自赫尔曼·闵可夫斯基(爱因斯坦在瑞士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学习时的数学老师)。

俄裔德国数学家赫尔曼·闵可夫斯基(Hermann Minkowski,1864.6.22-1909.1.12),在1908年9月21日于德国科隆举行的第80届德国自然科学家和医生协会年会上,发表了题为《Raum und Zeit》(空间与时间)的著名演讲,宣称:先生们!我即将向你们阐述的时空观…… 是革命性的。从今往后,空间自身与时间自身都注定要消失在纯粹的阴影中,唯有二者的某种结合才能保持独立的实在性”。

这场演讲的背景是当时物理学界对爱因斯坦狭义相对论的深入探讨。闵可夫斯基以其深厚的几何功底重新诠释了相对论,将时间与空间统一为一个四维连续体,通过引入时空度规(描述时空距离的数学工具)将狭义相对论的所有结论(如时间膨胀、长度收缩、质能关系等)统一到一个简洁的几何框架中。他的数学框架为后来广义相对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并彻底改变了人类对宇宙基本结构的认知。

在普通的三维空间里,两点之间的微小距离 ds 满足(图2):

ds2=h2+dz2=dx2+dy2+dz2

这就是勾股定理的微分形式

image.png 

2 普通三维空间里的向量

闵可夫斯基为了兼容光速不变,把时间也拉进平方和里,但给它一个负号。闵科夫斯基时空的“距离”由闵科夫斯基度规定义,线元(infinitesimal interval)为:

ds2=-c2dt2+dx2+dy2+dz2

这个式子看上去像“勾股定理”的堂兄弟,只是有一个负号的“时间项”。其中 c 是光速,负号表示时间维度的符号与空间维度相反 (-, +, +, +)。

四维闵可夫斯基时空通常以二维光锥图的形式绘制,横轴代表“空间”x,纵轴代表“时间”ct)。圆锥的壁是由从过去(下圆锥)到未来(上圆锥)的闪光通过现在(原点)的演变定义的。所有的物质现实都包含在这个圆锥体中;外面的区域(“别处”)是无法到达的,因为人们必须以超过光速的速度才能到达那里。所有真实物体的轨迹都位于圆锥体内部的“世界线”上(如红色所示)。

image.png 

图3 闵可夫斯基(左)、爱因斯坦(右)和时空图 

因斯坦最初认为闵可夫斯基对他的理论的四维解释是“多余的知识”。然而,值得称赞的是,他很快改变了主意。时空语言(技术上称为张量数学)后来成为推导他的广义相对论的关键。

闵可夫斯基的四维时空概念,本质是一场“时空观的革命”:它用数学语言统一了空间与时间,为相对论乃至现代物理搭建了基础框架,同时重塑了人类对宇宙本质的理解。正如物理学家玻恩所言:“闵可夫斯基的工作是相对论发展中决定性的一步,它让爱因斯坦的思想从天才的直觉变成了坚实的理论大厦。”其影响至今仍在粒子物理、宇宙学、数学乃至人类认知的前沿持续发酵。

勾股定理除了被推广为四维闵可夫斯基时空的“时空间隔”公式以外,爱因斯坦据此导出能量-动量关系E²= p²c²+m²c⁴,奠定狭义相对论动力学 。

1917年,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发现质量扭曲了时空。爱因斯坦描述广义相对论弯曲时空的数学工具是黎曼几何。在欧几里得几何中,勾股定理成立的前提是空间平直,三角形内角和为180°,且边与边之间满足欧几里得度量。在黎曼几何中,空间是弯曲的,度量由黎曼度量张量gµν决定(其数学表达式为ds2=gµνdxµdxν),勾股定理不再全局成立,而是在局部近似恢复为欧几里得形式。它只在在曲率为零的区域中严格成立,在整体弯曲空间中,必须引入曲率项进行修正。这种“局部恢复勾股定理、全局由曲率修正”的思想,正是广义相对论中处理时空距离的核心技术路线。

3 勾股定理在不同领域应用几例

勾股定理作为数学史上的重要基石,其应用领域广泛且深刻。它的核心内涵是描述直角三角形中“两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即a²+b²=c²),而这一规律的本质,实则是二维空间中两点间距离度量的基础。

在物理学领域,勾股定理占据着至关重要的地位,尤其在矢量分析、力与运动的研究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例如,当计算两个垂直力的合力时,该定理能直接为合力矢量大小的确定提供简洁而精准的方法。勾股定理为牛顿力学中 “垂直方向矢量的合成” 提供了数学工具,是解决力、速度、位移等物理量合成问题的基础。牛顿力学中,力、速度、加速度、位移等物理量都是矢量(既有大小又有方向)。矢量的合成遵循 “平行四边形定则”,而当两个矢量相互垂直时,平行四边形定则可简化为 “直角三角形法则”,此时勾股定理成为计算合矢量大小的直接工具。

天文学研究中,勾股定理同样是重要工具:它被用于测算天体之间的距离,帮助研究者理解宇宙空间的几何结构。

在地球物理与工程技术领域,勾股定理的应用同样显著。例如在地震数据处理、成像及建模中,常需根据速度函数计算波的传播走时,尤其是在Kirchhoff深度偏移成像中,作为最常用的方法之一,程函方程的推导过程便巧妙利用了勾股定理。

勾股定理的思想还被推广到更抽象的数学与物理领域。在内积空间(一种定义了内积运算的向量空间)中,它演化出“正交向量的范数平方可加性”——即正交向量之和的范数平方,等于各向量范数的平方和。这一推广形式在量子力学中具有基础性地位,被用于描述量子态的叠加、计算概率幅等关键问题,进一步彰显了勾股定理跨越学科的深远影响力。

计算机科学领域,其应用场景更为丰富。在涉及空间推理的算法中,如路径规划算法和计算机图形学,勾股定理是核心支撑;在数字图形处理中,它用于精确计算像素间的距离,保障图像以精准比例渲染;而在机器学习领域,高维空间中的欧氏距离计算(image.png作为勾股定理的推广形式更是成为诸多算法的核心工具——K-Means聚类通过欧氏距离衡量样本相似度以划分簇类,支持向量机借助此类距离计算样本到超平面的间隔以确定分类边界,图像识别中的特征点匹配也依赖基于勾股定理的距离度量来判断匹配程度

4 结语

爱因斯坦说过:“西方科学的发展基于两个伟大成就——希腊哲学家发明的形式逻辑体系(体现在欧几里得几何中),以及通过实验发现因果关系(文艺复兴时期)。” 而勾股定理正是前者最原初、完美的范例。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王宏琳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3005681-1497214.html?mobile=1

收藏

分享到:

下一篇
当前推荐数:12
推荐到博客首页
网友评论4 条评论
确定删除指定的回复吗?
确定删除本博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