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coliugy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ecoliugy

博文

医学科普可不是养生秘诀:听“段子手”洪绍光讲医学科普的感受 精选

已有 13424 次阅读 2016-7-25 17:50 |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科普, 医学

如何做科普?好的科普是什么样子的?不同的领域,不同的科普工作者可能有不同的手法,不同的理念。面对年幼的儿童,通俗易懂的语言可爱卡通的形式方能吸引孩子的注意力;青少年则需要轻松活泼,有新鲜感,刺激;大学生研究僧则要有点逼格,玩点档次,以免让学生有老土之感;普罗大众与终日忙碌的百姓,常懒于接纳新知识,科普需要极其接地气才可。

介于此,针对受众的心理与习惯,到底该怎能做科普?科普工作者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如今的科普现状,既有定性的调查数据结论,又有高人经验性的高度概括。科普创作方面,既有西方经典可供奉,也有特色主义的优秀代表可模仿学习。当下中国科普可谓五花八门,啥啥都有。

小弟也是滔滔科普大部队中的一枚虾兵蟹将,在生物,特别是植物与生态领域有过一些尝试,且一直在思考如何提升和改善之求。因地处傣乡,与大同行交流相对较少。此次恰好碰上科协举办的新媒体科普培训班上,有幸听到了一些有名气的科普人的讲座,颇有感触。其中要特地讲一讲我对老专家说医学科普的感悟。

老头名叫洪绍光,心血管专家,现已七十多岁了,精神抖擞,对医学健康科普极为热心,不仅写了十多本科普书,而且乐于参加讲座交流。在现场你会发现老头口才极好,顺口溜,段子,谚语等张口就来,滔滔不绝。不仅有趣,而且信息量大,与健康息息相关。百度上甚至有人问“他是不是第二个张悟本”?,可见其口才和煽动性确实很牛。若非亲自听了他讲座,我作为科普专业内的人,还真不会留心在意这种“太接地气”的国手级科普人才。

三个多小时的讲座,从其口中可知老头似乎把医学与健康看得“很透”。具体表现有:1.经历过严谨的西医训练,有过长期的临床实践经验,而且对中医有很多思考,他说中西医只是医学的不同发展阶段,此乃高论;2.他对科普中重要的 “人类行为理论”有切身体会,对知识、态度、行为之间差异和鸿沟有深入理解。举了例子,健康和环保的目的从行为心理上看,两者的终极目标都是公众的行为得以改变。如抽烟的危害和水污染两个问题,无论你对其危害知识有多高,态度有多积极,假如行为上没有改变,那科普的意义就不大了。抽烟危害健康和污染水体的情形就难以得到改善。3. 很认同老洪对医学其实是综合的社会科学的认识观。他认为医学应该重视预防,人文关怀,气(精神,中医关怀)与器(器械,西医检查)各有千秋;4. 老洪在做科普的时候,认为要重视受众的心理特征。做科普,要说人话,不能总说一大堆术语、报告等公众无法理解的东西。因此他将这些健康道理编成朗朗上口的顺口溜,堪称神作。他也把他的科普方法和理念编成了顺口溜,让人茅塞顿开。他有一句经典科普方法论,是这样说的:

高科技傻瓜化,新观念本土化,象牙塔草根化,大专家说人话”

再如他的科普要求,还有“四个一”,“四个真”,“四个入”:

          四个一:“一听就懂、一学就会、一会就做、一做就灵”

          四个真:“用真心、动真情、讲真话、传真经”

          四个入:“入耳、入心、入血、入髓”

以上这些言语,简单明了,通俗易懂,不仅贴切传神,而且与西方的很多经典言语也有异曲同工之妙,堪称科普界的微言大义,值得同行们深刻体会学习。

当然,老洪的方法和适用性也是值得探讨的。估计一些年轻的医学科普作家或者大同行,可能会不太认可这种科普方法。这种方法给人一种“很飘”的感觉,与西方重研究、重技术、重器械的医学科普有很大的差异。医学科普需要诸如《癌症传》、《心外传奇》等这类高大上的科普之作。中国医学科普需要像维基百科、Family Doctor等之类具有指导性的专业知识库。当下之中国,急需权威、专业,而又浅显易懂的医学知识来指导公众,而非只讲养生与保健的知识和理念。

特别是对于青年学生来说,了解医学历史、医学知识和医学探究过程是极其重要的。医学与健康之重,不仅仅容易激起公众对科学的兴趣和理解度,而且可以激发公众对环境问题的关注等(我在《从健康到环境:环保主义者的修炼之路》一文中对此进行了深入探讨)。即便是预防医疗的科普,也应该注重社会医学的研究成果,让公众从更大的尺度来了解我们自己,而非针对个人的中老年养老之道。做优当代医学科普,让公众在想查的时候能够很容易找到那些材料丰富、可信度高的医学科普,而非查看百度竞价排名的医疗广告介绍。我想这才是当下医学科普急需去决绝的问题。

最后,我想洪教授作为老医学专家,他的科普理论是相当高大上的,而且他针对中老年等人群的科普工作也是极有意义的。现在求医过程与治病医生确实缺少了医疗关怀,这应该是另一个层次的问题,尚需医学人才培养机构从更高的角度设计,改善医学院培养之道。在科普中讲医疗关怀,讲老百姓听得懂愿意听的人话,这无疑是医疗科普的终极目标,需要科学界、传媒和科普人员等的合力才能做得到。我们的医学科普内容,虽然纯粹的西医科普难以取得洪教授的心里预期,但我想绝对不是养生秘诀,更非传统的各种奇异医疗体验。

洪教授自身从一个心血管专家,日渐转化成成专写“段子”与“顺口溜”的科普风格。这背后所展示出来的医学博弈和认知鸿沟,还真是值得所有想为医学科普做贡献的人深思呢。


推荐阅读:《新英格兰医学杂志》见证现代医学200年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300114-992710.html

上一篇:科学思维真的比知识更重要吗
下一篇:纽约植物园的植物科学规划与保护战略
收藏 IP: 210.72.92.*| 热度|

5 农绍庄 张骥 徐令予 李土荣 xlianggg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6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7 14:4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