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coliugy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ecoliugy

博文

科普与环境教育的差异 精选

已有 3915 次阅读 2014-2-28 17:12 |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科普, 环境教育


环境教育目的是改变行为,而人的知识、态度和行为间关系极其复杂

随着环境问题的日渐凸显,人们对良好生态环境的渴求,以及政府部门的政策要求,“环境教育“这个词日渐在社会上普及开来,并得到了世人的认可。人们日渐把环境教育和科普融合在一起,甚至到了模糊混淆的境地。现在很多人非不清自己到底是干什么的,有的人挂羊头卖狗肉的搞科普,或胡乱地做环境教育,不得诀窍。因此,有必要谈一谈科普和环境教育的差异,让从事科普或环境教育的人有个清晰的自我认知,方能一步步推进事业,提高效果。

首先,要厘清科普与环境教育的差异。环境教育的终极目的就是,培养优良的环境意识和环境行为。人的行为是一个极为复杂的过程,在行为理论中,知识、意识和态度都只是中间过程,各种教育方式则是穿插这几个过程的武器。影响人的行为的因素有自身的因素,也有社会的群体效应,感情往往是重要的决定因素。比如雾霾的环境教育问题涉及到诸多层面,如人们是否有知识、是否经历过雾霾的危害、是否知道减少雾霾的方法、是否愿意行动等等。雾霾的减缓涉及到相关的知识—情感—态度—行为,而这些变量之间关系差异很大,并不是简单的因果关系。为达到减缓有害气体的排放,方法是非常多元化的,简单的知识往往没什么作用,反而是一些充满情感,蛊惑、甚或是恐吓的内容更容易影响人,改变人的行为。所以,很多不得要领的环境教育者过渡注重感情,把环境教育活动搞得像宗教活动一样,内容离奇古怪,手段五花八门,影响着实不好。


环境教育目的是改变行为,而人的知识、态度和行为间关系极其复杂

科普的终极目标是认识自然和人类社会,培养科学精神和理性思维。 科学的终极目标是认识自然和人类社会,科普则是培养科学精神和理性思维。科普与科学的宗旨应该是共通的。科学的宗旨就是认死理,有多少证据说多少话,不能臆想夸大,更不能瞎编乱造。
然而,现阶段的中国恶劣的生态环境下,很多问题已经等不及了,等不及慢腾腾的生态环境科学结论的证实。环境教育方法上也等不得教育理论和方法的证实研究。在此江河日下的大背景下,国家和人民必须快速决策,在有限的知识框架之下,做出选择,以遏制环境继续恶化。所以,社会上应该容忍一定限度的非理性环境教育,允许那些关注环境问题的教育者注重感情的教育方式和教育活动。

考虑到中国当今的环境现状和困难,就明白了现阶段科普与环境教育的差异。也就是说,环境教育不一定是科学的,涉及很多情感,思想,道德的问题,但科普一定是科学的内容和过程,不容许充斥太多的感情成分。

需要强调的是,环境教育本质上和科普具有共通性,二者均必须遵循科学的思维和方法。未来的环境教育应该更加注重物理的设计,把知识与情感巧妙地融入到理性的设计中,让人不知不觉间了解到环境问题和个人所能解决问题的方法。特别是中国科学院、大学和一些著名的NGO来说,这是所有的环境教育工作者必须遵循的原则。大家都应该谨记这一点,没什么讨论的余地。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300114-771825.html

上一篇:干旱环境下的植物“脑血栓”进化
下一篇:论国足的先进性
收藏 IP: 159.226.249.*| 热度|

8 赵序茅 陈沐 蒋大和 杜彦君 强涛 徐晓 徐向田 wuji2017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6 03:3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