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coliugy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ecoliugy

博文

吴征镒之惑 精选

已有 15581 次阅读 2013-7-23 10:57 |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科普, 人才培养, 植物学, 吴征镒

 六月是个草木生长旺盛的季节,绿意盎然,万物生机勃勃,呈现出一种无比的生命力,一颗幼苗、一朵小花,或是一片森林都让人陶醉。可是,美丽自然有时却让人不敢亲近,光鲜亮丽的繁荣背后,总觉得无法面对她的殇逝。每每面对,总是有种担惊受怕之感。四季轮转,气候变迁和生命轮回之中,因个人的无力,必然存在着一种失去后的剧痛,难以割舍,难以忘怀。

六月也是个让植物学人惋惜的季节。草木知音,植物学先辈的离世,让今年本来葱荣的六月蒙上了一层阴影。耄耋之人,死本无所惧,只怕自此之后无人识得草木,花草亦无友。作物植物爱好者,一直想采访一下吴老,让他撇开社会贡献和学术地位,说说他对草木的感情,喜欢哪种植物,为什么喜欢它们。后生们怎样才能做到和他一样地热爱这些静生之物。乃或留下一段感情真挚的影像,诚恳地谈谈中国植物学的未来,或者过失,让草木后生也能像田间杂草,疯狂生长,铺满田间山野,结出累累硕果。

吴老离世令人惋惜,可是生老病死也是自然,能活到九十七高龄也算高寿。老人离世,相信政界也会借机“击鼓而歌”,这个自是不消多说。我所关注的却是学界是否会借机好好思考中国植物学现状和未来,推进植物文化。吴老前几年写一下一文《九十自述》,文中回忆了自己投身植物学的一生,字里行间透露出对植物的强烈情感。结合吴老的一些奇闻轶事,以及当下的植物学现状,可做一番剖析。

先讲吴老一辈子的境遇,说说他所受的植物学启蒙、教育和学术生涯。 《九十自述》一文中清晰写到,吴征镒儿时家中有个芜园,老墙荫处的小草叶下珠激发了他对植物的兴趣,此外,家里有本字画书《植物名实图考》可翻阅查询,使他对植物的兴趣越发浓厚,并最终选择了清华生物系。考入清华后,师从李继侗,所用教材乃英文国际教材,内容却是香山、西山、大觉寺的内容,理论与国际接轨,内容贴近生活,深入浅出、生动活泼。清华生物系图书馆有7000册图书,各类名书材料丰富。年轻的吴征镒尚未毕业便参加了“西北考察团”,有机会出野外,“万里巡行”,采标本,做卡片,以自然为师。虽是“走马观花”,但几乎跑遍了全中国,积累了大量感性认识。科研上,吴老算是个“小土鳖”,有“海龟”竺可桢带队,对中国自然资源进行科考。机遇十分的好,在云南蹲稳之后,已有所成,期间还受聘于云大,给学生上课。到了80岁方才写出自己极为重要的学术著作《种子植物分布区类型及其起源和分化》。生逢乱世,实乃不易。

与其它一些植物学家(如胡先骕、蔡希陶等)相比,吴老重学术,轻运用。也许因为是领导的缘故,说话比较温和,除学术著作之外,言论不多。然而,草木的重要性不止在于学术。于普通大众而言,植物如何开花结果、传宗接代,如何起源分布和适应进化意义并不大,其重要价值在于人格塑造和心性的培养。在古代,先哲首先鼓励读书人该做的便是“多识虫鱼鸟兽”,熟读《本草》,认识天地万物,通过认识草木,学习草药,锻炼读书人刚正不阿的意志,悟到草木医者的“仁心仁术”。这种朴素的博物精神,持续了几千年,亘古亘今,影响了中国几千年,哪怕今日,民间依然盛行。

若梳理中国人对植物的态度与情感,现代植物学作用微乎其微。西学之前的植物学著作,如《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救荒草本》、《本草纲目》、《植物名实图考》的作者均是出于实用主义的角度,方才著书立说。古人的逻辑自然不能与西方植物学相比,现代植物学更加深刻、更加系统,但西方的植物学发展是建立在西方博物学之上,辈分之间、学科分支之间环环相扣,很少有断层。而中国自引入植物学之后,虽然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断层明显,植物运用于赏析极为落后,人才培养也长期无门。如今的中国很难界定植物学的地位,我感觉基本是名存实亡了。《九十自述》中吴老只回顾了自己的故事,并未对学科现状和未来进行评价。不知吴老在世时作何感想,有何远虑,是否也感到迷惑不解。

昔日的科学院,在竺可桢的带领之下,完成了中国气候、地理、水文、土壤、植被、动物、海洋等各大自然地理调查,各模块均功勋卓著,成绩斐然。植物也在其列,经过若干人的努力,完成了浩大的志书,虽然各章节良莠不齐,内容优劣不等,但毕竟是完成了国家到省级别的植物志,基本摸清了家底。这些工作做完之后,中国植物学似乎没有什么明晰的道路,基本上是各占山头,胡乱打鸟,已经没有太多的系统性可言。下面我们再逐一分析各个问题。 

首先是当下的植物科学在哪?因现代西方自然类学术的问题推进很快,且手段多元化,我们在后面猛追,中国植物学慢慢与生态学融为一体,动物所与植物所也没太大差别。还因学术传统承接不上,各所的专家基本不认识植物,也不认识动物,老一辈被晾在一边,没啥发言权,故此也没有什么太大的价值。以云南(或者西南)的植物学为例,真的很难界定我们到底是在做哪一类科学,长远的价值在哪里等等。

第二个植物学(或可推广到自然类科学)科普匮乏。老一辈志书描绘植物的格式都是千篇一律的八股抄袭,极为枯燥,不利于外人学习。国内具有科普性质的地方化的彩色图鉴远远不够,就连版纳植物园现在尚未做出一本版纳植物的彩色图鉴来,只有一些无趣的名录,你说这叫哪门子植物科学。有趣精美的植物,不能展现给世人,何谈造福人民,美化城市呢。植物学人应该多出生态图鉴,图鉴是学生入门植物学最好的帮手,也是公众学习查阅植物最易行的方式。认植物好比认人,多看日常的形态特征即可,何需在意有几斤几两,几根毛,几个手指呢?这一点,我们与西方相去甚远。当今网络社会之中,我们既有机遇也有挑战,还需植物人们深思植物科普或植物教育之事,多培养后备人才,引导广大的植物爱好者,培养中国自己的植物文化。

第三是植物学人才培养无方。以云南为例,现在真正懂植物的人屈指可数,能称之为专家的,绝对没有我的脚趾头多。我们拥有最丰富的资源和素材,却没有像样的教材。云大、林业大学和科学院所之间也未能相互很好的沟通,通过教书育人培养植物学新星,甚至相互挤兑,抢夺友人生存空间,导致区域性人才缺乏,这恐怕是吴老所没想到的恶果。那么多的院所与学校,植物学会除了开会吃饭喝酒,还真没看到他们干出什么有价值有意义的事情来。

第四是植物学文化的建设很差。平心而论,植物园(所)有多少研究员、博士硕士和工作人员是喜欢自然喜欢植物的,估计不到五分之一。内部植物文化不好,自然导致效率低下,积极性不高等等。我问过一些准植物分类者,在他们眼里是否有一本自认为经典的植物学书籍或科普书,答案都是否定的。植物图鉴或图书对新手的作用无需多言,植物图书馆建设便是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真心希望各单位都重视起来,重新构建植物学科。静生生物所胡先骕所写《交心》中便对植物所植物图书收集不多表示极为不满,华南园陈焕镛1930年去英国开会还偷印邱园古板植物学书刊,几十年前的不满情绪和偷印的精神如今安在乎?可叹呐。 

最后的另一窘境是,我们植物丰富但运用不多。记得在一次会议之上,有人曾经谈过吴老曾经的一个困惑。他曾经带几个日本人去五台山考察(记忆模糊,地点可能有误)发现一新种,离开后日本人又回去采样,将其发表,以及英国人在云南大量采种,运回欧洲培育成世界性的的园艺品种。他说,外国人发表研发吧有些不甘心,自己人又搞不出来,真是麻烦。确实,自己不争气,又不想让别人介入,这就是中国科研界普遍存在的恶俗心理。几十年来,中国境内成功培养,且推向市场的花卉屈指可数,就连吴老灵堂前面的花卉都没一个是我们中国人研发培育出来的(是不是有点要求过高,不过作为)。几十年来,在中国植物保护事业中,据小弟所知,也尚未有过一个保护成功的例子。云南坐拥如此丰富的资源,几十年却难有成效,难怪政府要丢掉以生态为主的大方针,另寻它法,重走重工路线。这也就怪不得昆明和云南政府要选择PX项目了。植物界中,如此种种困境,种种囧态,种种困惑,作为领军人物的吴老,估计也是极为不解的吧。本文为一个月前的纪念文字,删节版现已发表在科技日报。)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300114-710530.html

上一篇:给孩子养个小动物的环境教育意义
下一篇:立秋•版纳
收藏 IP: 159.226.249.*| 热度|

72 严家新 余海涛 田云川 顾玮 曹裕波 汪鸿儒 王启云 张亚南 科学出版社 张永华 王娜 杨正瓴 李忠超 刘淼 李泽波 姜虹 陈沐 秦占杰 李泳 关法春 钱磊 孔梅 李宇斌 刘钢 孙平 叶亚进 贺乐 杨洪强 逄焕东 李久煊 张忆文 张亮生 黄彬彬 徐大彬 陈敏 柳海涛 张文超 赵凤光 梁红斌 陈彬 程起群 曹聪 郭卫 陈学雷 麻庭光 陈佐龙 张能立 李延勋 蔡志全 杜占池 宋健敏 杨顺楷 卢元 陈霞 刘光银 高建国 李土荣 何西兵 刘全慧 杜彦君 魏玉保 anran123 者仁王 biofans fsdw lrklx iKingcn jpx720 aliala qqlisten chenhuansheng yunmu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4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5 22:4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