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海霞
文字的温度 文化的高度
2016-10-5 23:11
阅读:4902
标签:教学, 文化, 语文, 唐诗三百首

    跟女儿一起散步的时候,两个人一起背古文,秋高气爽,不觉感怀,杜甫的那诗句自然流出:万里悲秋长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尽管相隔千年,早已经换了人间,但是这简单的14个字带着杜甫们悲凉的心情破空而来,放到千年万年以后的秋景下,还是一个字:对!不仅仅是这一篇,其实是很多经典的文字都给人这样的感觉:它带着特有的温度和力度,穿越时空,直指人心!这就是文字的魅力!

    喜欢上古文,是女儿上高中以来的事,之前她的语文一直是短板,我希望她多花点儿功夫在语文上,她上来就一句:“妈,你就放弃吧,我反正是要学理科的!”她的数理化成绩确实一直很好,中考的时候三科加起来一共才丢了3分,而语文成绩要提高个三分真的是很难啊!

    可是,事情在高一的时候突然发生了转折,一切源自她选的一门语文课,她所在的中学改革很厉害,高一开始所有学生以书院形式开始自主选课,她上网选课的时候自然把语文课放到了最后,只剩下一门“唐诗三百首”,只有选这门课了,回来跟我说的时候,我心里只打鼓:这唐诗三百首从小背到大,还有啥好学的,但是既然孩子选了,那就鼓励好好学吧。按照老师要求上网买了制定教材,上课前要求看通读一遍,其实不看也会,大家都没当回事儿。于是,女儿的高一就在这样意外的选课中开始了。

    我们基本不管女儿学习,因为她一直很自觉,但是我们有一个习惯就是一起散步谈心,只要我在家,跟女儿散步就是我们坚持的交流活动,两个人可以走很远,那一天我们又散步到中关村附近的一家冷饮店,两个人坐下聊天,不知道为什么,那天突然聊起了唐诗三百首,女儿滔滔不绝地跟我讲了两个多小时:关于唐诗里的历史地理、花鸟鱼虫和人情世故……视野之广、理解之透、感悟之深都大大出乎我的意料,我很诧异,这个原本对语文毫无兴趣的孩子,怎么一下子开始出口成章、喋喋不休地跟我讨论中国传统文化?!

    这都是因为唐诗三百首这门课,老师实在太有意思了,他让我们把唐诗三百首分成了很多维度去看:先按照诗里出现的地理位置来分类,关于河南的、关于河北的、陕西、山西、江南等等,大家先自己找特点,然后老师讲解,回家写心得体会,然后课上再分组讨论深化;然后按照诗里出现的春夏秋冬等季节进行分类,同样找特点,讲解,写心得,讨论;然后是梅兰竹菊、历史人物、名胜古迹、词曲歌赋等等不同的分类,就这样,一个学期下来,他们把唐诗三百首反三复四地放到不同的维度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观察分析深入研读,加上自己的体会,每个孩子都不仅仅是对唐诗三百首背得琅琅上口,而且对诗中所描述的场景和历史都有了自己深刻的理解,不同的诗人、不同的特点、不同的时代、不同的感怀,自然融入了他们的心中,所以:妈,你不知道吧,我现在已经可以洋洋洒洒写几千字的读后感了!

    听娃讲完,我真的是对她刮目相看,更多她的语文老师刮目相看,这样的语文教育才是真正的文化教育和素质教育,如我娃总结的那样:妈,中文实在是太美啦,不学好真的太可惜了!也是从那时起,她的语文有了质的飞跃,自觉学习了学校开设的所有古文课程,背诵了大量名篇,口头表达和作文写作都有了很大提高,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力、分析判断能力以及对社会问题的观察和理解都有了很大进步,生活中也常常引经据典、诙谐幽默,这真的是意想不到的收获啊。

    一门普通的语文课,一本诵读的唐诗三百首,通过一个老师的精心讲解,不仅仅是把这带着温度的文字传播到了孩子们的心中,更是把积淀千年的文化高度自然植入到了孩子们的灵魂之中,值得怒赞,值得学习,值得推广!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张海霞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299-1006919.html?mobile=1

收藏

分享到:

当前推荐数:22
推荐到博客首页
网友评论6 条评论
确定删除指定的回复吗?
确定删除本博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