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彧
褒禅山--石钟山--现代探险者
2011-10-13 02:28
阅读:2881
标签:责任, 原则, 探险, 褒禅山, 石钟山
褒禅山--石钟山--现代探险者
 
    2011年10月12日CCTV晚间新闻报道,探险者被困山野数日后获救。报道还历数了近年来若干类似事件,其共同特点是,被困者多以青年人为主体,通常采用报警方式求救,救援消耗人力物力甚多,不乏惨痛结局。着实令人唏嘘。
    如果问,这些探险的意义究竟在哪里,恐怕一时还真回答不上来。好在,可以在高中课本上找到一些答案。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和苏轼的《石钟山记》,想必青年朋友记忆犹新。
    "於是予有叹焉:古人之观於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於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 於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而不至,於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 此予之所得也!"何等了得的探索精神;“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又是何等了得的求是精神。这与科学探索的精神和气相似。
    古人尚能如此,我辈效仿又何妨?难不成,为了避免此类事件的发生,将这两篇游记从课本上删除就干净了(听说有人主张删除散文《背影》来着,理由是父亲斜穿铁路,不守交通规则)
    当然不是。古人的游记,不能喻理于其中的,多是泛泛之作,能讲出一番道理,方为上品。而现代探险者的行动,也告诉了我们一些道理,只是引发的思考令人哭笑不得。
    没有人会认为古人的装备比我们好,或许古人也出过类似事情,只是没有记载罢了。但是,可以确定的是,古人没有电话报警,也没有直升飞机救援,他们只能自己精心准备,做力所能及的事情。而现代探险者,似乎是被我们的可靠人民卫士惯坏了,他们的终极生命保障系统居然是,利用公共资源使自己成为惊险大片的主人公,而且是真实版的连特效都不用做。这已经超出探险的范畴,失去探险的意义了。
    科研探索也是一样的道理,如果要探索一个很少有人除碰得问题(自由研究,并非指国家需要攻关的项目),就自己尽量去解决问题,自己承担风险,不能无原则地向国家要,要不到还要喊不公平,那样同样会失去研究的意义。
    我们需要探索精神,每个人都可以有自己的褒禅山、石钟山,但探索也有原则--不能依赖性地要求公共利益买单,也要去承担责任--体现探索的价值。科研可以被兴趣驱动,但任何实践都天然存在着原则和责任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孙彧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298939-496183.html?mobile=1

收藏

分享到:

当前推荐数:2
推荐人:
推荐到博客首页
网友评论0 条评论
确定删除指定的回复吗?
确定删除本博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