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网第一首席顾问,欢迎误入或偷窥。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RAOH 别人严肃阿拉就觉得搞笑,阿拉严肃别人就觉得搞笑。望编辑别推荐

博文

“无聊”课题,有趣过程,错误“牛”文,长寿的突破 精选

已有 8009 次阅读 2010-3-4 06:18 |个人分类:科研教学|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长寿, 故事, 课题, 突破

“无聊”课题,有趣过程,错误“牛”文,长寿的突破

科学网科学故事第一回

长生不老是个自古以来就有的一大难题,应该是历史上投入人力,物力最多的一大攻关项目吧。最近几年,在这方面有了很大的突破。以我这半桶水的人来看,现有几大热点:一条TOR线路,一个药物Rapamycin,一杯红酒(内含物),一个明星蛋白质Sir2-本文的主角。

明星蛋白质Sir2的“诞生,成长”有一个很有趣的过程,对其他领域及课题的开展很有启示。

1.“无聊“的课题

Sir2的明星地位的诞生要从酵母菌(yeast S. cerevisiae)讲起。酵母菌是个很简单的真核细胞,一个生物体就只有一个细胞。生活方式极“贱”,有口“糖”水喝就好了,条件好一般2小时就生个“娃”,不睡觉不排泻,无要求也无智商。与人有何相通之处吗?其长寿机理和人相通,您相信吗?应该投资此研究吗?

故事要从MIT的Lenny Guarente教授说开,他开始是用酵母菌做基因调控的,做得很好,但总觉得是他人开创的天下,想做更有突破性的扬名立万的课题,一番思索后,他决定做酵母菌的长寿。

2. 有趣的过程

这是个风险大的课题,好在来了2个新研究生Nick and Brian,就让他们去试2个月吧。哪么如何看酵母菌的寿命呢?他们决定看一个母细胞能生几个娃。正常母细胞能生25个左右,生殖期完后母细胞也有些表现-“臃肿”“多皱纹”。。。整个实验是在显微镜下看的,每过2小时,就要把新生“儿”用小针移开,要不儿生儿,晚了就母子都分不清了。因为要看多个母细胞,所以要长时间的呆在显微镜旁。

看到这里,知道为什么要2位研究生了吗?因为一开始实验条件不确定,就由2个人轮班倒了。哈哈,有人愿意做晚班的吗?好在有一个Nick是单身汉,常睡不着。如此一般做下去。后来这Nick做完博士后,成了神父,不知与这段经历有关吗,睡不着的人,看来易通神啊。Brian日后主要凭此得到U. Of Washington大学教职。再后来,人会见一神父夏季常在Brian实验室进进出出,干什么呢?做实验呢,神父也有学术休假?此为后话。不知神父实验成功率会更高点?

几月后,他们发现可放细胞冰箱过夜,也把一些基础的东西搞定了。用酵母菌的好处是打死打伤不犯法,可用来做大规模的筛选,找出想要的怪种-长寿老仙。忙碌年把后,找到了一位:蛋白质Sir4, 此文发表在“牛”刊——细胞Cell上。

3. 错误的“牛”文 

有人要叫了,写错了吧。该是 Sir2而非 Sir4吧!没有,我智商不高,但觉睡得好,没误写。那“牛”文 很多人可能不记得了,因为它是错误的. 他们后边的实验发现Sir4的效果应该是间接的,真正的老仙是 Sir2. 当时已知Sir2, Sir3, Sir4三位可紧密的团结在一起,防止酵母细胞“变性”。但 Sir2另有一独特的功能,来管长寿的。

4. 长寿的突破

Sir2到底有何功能呢? 蛋白质序列上看不出来。很多的小组去做了,没大发现。Guarente 当时有个日本博士后Shin, 很认真的人,大楼的火警铃响了,他老兄一人还带上瓶瓶罐罐,在户外做实验!在前人的基础上,他也发现了点小的酶活性,投文给细胞。在做一个新的不拿手的后续实验时, Guarente 跟去了,2人看到一个与预计相反的结果,Shin不知如何解释, Guarente 却发现了一个新的解释及不同的酶活性deacetylase。明显的是:刚投的文章,结论虽没错但打偏了。怎么办?要不要抽回来?导师想抽,博士后不干。好在, 好在文章给拒了。围绕着新结果才又发了一大文章。

好了,这样个玩意儿,与人何干?酵母与人,酵母与动物相差光年。 这几年做 Sir2的组很多了,把它和别的长寿调控的途径及蛋白质联系到一快。 后续实验证明, Sir2的同源蛋白质在动物(线虫,老鼠等等)中也可管长寿的,与癌症等等也会有关。

故事之中,内含很多。

参考书:Ageless quest.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296014-299464.html

上一篇:美国助理教授有多难拿?是如何挑的?
下一篇:可爱的所长读者, 跨越万里的“带隐私”的来信-新年“诅咒”
收藏 IP: .*| 热度|

20 李小文 赵明 王德华 梁建华 吴飞鹏 刘立 唐小卿 盖鑫磊 魏东平 马乐宽 柳东阳 张天翼 李学宽 郭桅 侯成亚 丛远新 廖宝剑 lftkf neilchau zengfeng

发表评论 评论 (13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10 07:1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